例说《端午的鸭蛋》的语言品析

2008-12-18 08:02顾忠民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高邮鸭蛋语气

顾忠民

喜欢读汪曾祺的散文,聊家常般的话语可以令读者漫不经心地行走其间,不时有会心的笑,或几处被撩拨的心动。正如王安忆所说:“汪老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①那种特有的“平静”与“天真”,不得不令人掩卷咂摸,细细咀嚼。

然而自己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汪老的散文《端午的鸭蛋》,却犯了难。课后练习有这样的介绍: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平淡而有味”,正是品析本课语言特色的最大难点。汪老的“语言平淡”,是“绚烂之极趋于平”的平淡,是不露斧凿之痕的平淡。阅历尚浅的八年级学生凭他们自己的阅读能力,是很难透过这样的文字读出其内在神韵的。该如何借一双慧眼给学生呢?

一、语言品析该品什么

文字是淡的,韵味是浓的。那“韵味”到底是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锁定了平淡文字背后的“四味”,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淡淡的幽默

淡淡的文字,淡淡的幽默,这正是汪老所追求的语言风格。这种“幽默”不浓烈、不噱人,需要细细去体会。

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句中的“肃然起敬”大词小用,似乎可见说话人那一本正经的严肃神情,而这一切只是缘于那个小小的鸭蛋!读来有点滑稽,有点可爱,还可依稀感觉到作者丝丝童真的调皮。

再如:“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那种从容淡定中的诙谐、得意之态立时毕现。

(二)纯美的质感

《端午的鸭蛋》的文字透出来的美也是淡淡的,甚至不易察觉,但这种绝不张扬的美,却有一种摄人的张力,那是各种美的融合。

如:“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孩童般的话语,令我们仿佛也随作者重回童年,正对着那一枚朦胧的蛋壳灯凝眸出神。这是一种清新透明的童真美!

再如:“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也许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也许是一个白白嫩嫩的胖小子,那手腕上系着小绳,腕上正是那一道儿红一道儿绿,多么可爱!这就是端午节高邮的正快乐着、幸福着的小孩儿啊!童真美、色彩美,嵌在端午节的民俗美中,那可是作者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家乡美啊!

又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串短句,琅琅上口,简练含蓄,又质朴鲜活。充满弹性的音韵美中,作者因为家乡而自豪的情感悄悄散开,蕴含着无穷的审美韵味。

(三)兼容的文化

汪老曾说:“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地区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所谓语言有味、无味,其实是说这种语言有没有文化。每一种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②“文学语言总得要把文言和口语糅合起来,浓淡适度,不留痕迹,才有嚼头,不‘水……我以为语言最好是俗而不伤雅,既不掉书袋,也有文化气息。”③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追求的语言是一种浸润着文化气息的语言,这种文化是传统雅文化与民间俗文化的完美结合。具体落实到语言上,就表现为文白相间,适当结合方言。《端午的鸭蛋》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纵观全文,作者的笔端游走在雅俗之间。一开篇就用口语化的语言浓墨重彩地铺陈家乡过端午的各种习俗,一幅幅动感十足的民俗画历历在目,显得热闹而有诗意。而家乡鸭蛋的出名又是由来已久,颇有历史厚重感,于是信手拈来袁子才的《腌蛋》一文,不惜笔墨,全文录下。最后由萤火虫在蛋壳灯中闪闪发亮的样子想起了晋朝车胤和孙康囊萤映雪的掌故,随意自然。这一番闲适自由间,已让读者领略了雅俗融合之趣。

细至局部,文白间杂,结合方言的特点也不难发现。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雅俗互现,不乏情趣。

(四)深厚的情感

汪老说过他不喜欢结构痕迹太露,而是向往苏轼所说的境界:“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④《端午的鸭蛋》正是如此“行云流水”,从家乡的端午习俗,到家乡的鸭蛋,到端午的鸭蛋,到车胤囊萤便戛然而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对这种看似散淡的结构,有学生提出疑问:课文标题是“端午的鸭蛋”,但真正写“端午鸭蛋”的只占课文的一部分,这样写是不是“跑题”呢?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读出文本语言背后深藏的情感,他们的阅读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其实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心中深藏的家乡情结、童年情怀。“汪曾祺的散文有三类题材:一类是回忆与家乡高邮有关的散文,一类取材于青年时代学习生活过的昆明,一类是与他成年后长期定居的北京有关的散文……汪曾祺舒缓散淡的文笔以及乐感和谐的审美意蕴,究其根源总离不开他生活了十几年的水乡高邮,尤其是那段美好温馨的童年生活。”⑤《端午的鸭蛋》正属于汪老的第一类散文,美好温馨的童年生活、魂系梦萦的水乡高邮正是这篇散文的“根”,是作者放飞文字风筝的线!阅读这篇课文,要时时处处透过淡淡的文字表面,深入体会作者几十年都无法忘怀的家乡情、童年趣。家乡的端午习俗如此多姿多彩,作为一个家乡的小孩儿,过着这样热闹非凡的节日,该是何等的幸福!儿时经历的彼情彼景,又如何能忘却啊!时空隔不断这一份热爱与思念,家乡的鸭蛋便成了寄托这一份情思的载体,尤其是充满了情趣的端午鸭蛋(挂鸭蛋络子,白嘴吃鸭蛋,做蛋壳灯),更是承载了这一份深埋心间,浓得化不开的乡情童韵。

二、语言品析该怎么品

《端午的鸭蛋》平淡自然的语言背后藏着这四种韵味,学生们又如何能体会到呢?当学生在品析语言时,深入不下去的时候,教师该怎样帮助学生呢?

(一)在教师点拨下朗读

朗读对于帮助学生体验情感、感受语言魅力的作用众所周知,但这篇课文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一味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体验,是起不到大作用的,因为这篇文章的语言表层是平淡的,学生无法自觉深入。在教学实践中,以下几种朗读点拨收效不错。

1.比较语气,把握童年视角。

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采用成年视角,与读者娓娓道来。然而,文中偶有几处叙述视角的不经意转换,会引来朗读语气的变化,而这变化恰是打开语言品析之门的钥匙。

如:“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该如何读?课堂上师生之间展开了这样的讨论:

师:大家听出来了吗?最后一句“这就能避邪吗”,她是用什么语气来念的呢?

部分生:反问语气。

师:大家想想还可以用什么语气念?

(思考一会儿后)部分生:好奇的语气。

师:好奇是一种心理。这是一个问句,好奇地发问,是一种怎样的语气?

生:疑问语气。

师:能否请刚才念这段的那位同学再用疑问的语气念一下?(生念)

师:真好,读出了疑问语气。大家辨别一下两种不同语气读出来的含义相同吗?

许多生:不同。

师:怎样的不同呢?

生:用反问语气念时,让人觉得说话的人心里根本就不相信它能避邪;而用疑问语气念时,说话人好像真的不懂它能不能避邪,所以想问个明白。

师:好!两者的区别,你体会到了。大家自己用这两种语气念一下,想一想这个句子放在文中,该用哪种语气念更好?

大多数生(念完后):用疑问语气更好。

师:为什么呢?

生:反问语气是否定的,读起来好像在批评贴符这种做法太愚昧了,是封建迷信。

师:那疑问语气呢?

生:嗯,嗯……不知道。

师:作者写文章时知道这符能避邪吗?

生齐答:知道这符不能避邪。

师:当作者还是个小孩儿在家乡过端午节时,他知道这符能避邪吗?

生齐答:不知道。

师:所以啊,当时还是小孩儿的作者该是多么想知道这符究竟能不能避邪呢?他多好奇、多疑惑啊!作者写着写着,不知不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童年时代,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那藏在文字背后的人啊,在这个句子中又悄悄地变成了一个小孩儿了。大家能否用孩童的疑问语气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啊?体会一下有种什么样的情感藏在里面。

许多生:对童年的喜爱。对童年的想念。

师:是啊!梦回家乡,怀想童年的情感就藏在这淡淡的文字后面啊!

2.比较重音,感受爱乡情怀。

还有些句子,朗读的时候如果重音处理方法不同,读起来的效果也完全不同,从而带来的情感体验也截然不同。

如:“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师生讨论这个句子朗读时,最后一个小句的重音该落在哪里?大多数认为落在“完全”上,一些同学认为落在“相比”上。)

师:我把这个句子读两遍,重音分别落在“完全”和“相比”上。请大家感受一下,重音不同,效果会不会也有所不同。

(师读完。)

许多生:效果很不同。

师:请说说有何不同。

生:重音落在“完全”上时,我觉得作者太骄傲了。落在“相比”上时,我觉得要谦虚点。

生:我觉得“完全”读得重时,让人感觉说话的人有点狂妄自大,好像全世界的鸭蛋真的都比不过高邮的。而重音落在“相比”上时,我觉得作者只是心里觉得家乡的鸭蛋是最好的。

师:不管客观上家乡的鸭蛋是不是最好的,对吗?

生:是的。

师:是啊,读着这个句子我们似乎听到作者在说:“在我心里,我家乡的鸭蛋永远是最好的!因为那是我所热爱的家乡才有的鸭蛋啊!”大家感觉到了吗,这个很普通的句子中有种很深的情感,是什么情感啊?

许多生(恍然大悟般):热爱家乡。

(二)抓住关键词品析

汪曾祺的语言干净凝练,往往一两个词就能传达出动人的韵致。抓这样的关键词,也不失为赏析文本语言的一种好方法。

如:“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大家觉得这句中哪个词最有表现力?

生:“吱。”

师:咱们平时吃腌蛋,筷子扎下去,有这么大声响吗?

生齐:没有。

师:怪了,作者吃蛋怎么会有这么大动静呢?

生:其实没有,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声音。

生:是作者在心里把这种红油冒出来的声音放大了。

师:为什么要这么想象?为什么要把声音放大呢?这种声音带给他什么感觉呢?

生:他很快乐。

师:因为什么而快乐?

生:因为冒出红油的鸭蛋比没有油的要好吃,他看到这个蛋冒出红油,知道肯定好吃,所以很高兴。

师:呵呵,虽然还没吃,但红油“吱”一下冒出,柔嫩的蛋白上漾起一层油汪汪的红,啧,这是怎样的一种色彩,怎样的一种滋味啊!想吃吗?

生齐:想啊!

师:作者也想啊,看到这蛋的人都想啊!这一声动感十足、声色兼备的“吱”里,包含了吃蛋人多少的快感啊!这样的鸭蛋又如何能叫人忘怀呢?家乡的蛋哪!

再如:“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此句用“蠢”和“秀气”两词来形容鸭蛋外观的差异,学生感觉有点难以理解,难道鸭蛋还会像人一样分俊丑?此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青一白两个咸鸭蛋给学生看,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喊出:“白的‘蠢,青的‘秀气。”毋需多说,学生已感受到了这两个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词,却是形象无比的神来之笔。

(三)补充相关背景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句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文白相间、雅俗相融中含有淡淡幽默的语言特点,但是由于学生对句中所含的古诗了解不多,往往体会不到其中的妙趣。其实,这正是学生缺乏与文本沟通的前景知识的体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前景知识,即要先让学生对相关的古诗有所了解。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先投影完整的诗——

离 思

唐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然后,与学生一起交流,理解原诗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见到别处的水,再也难以被吸引了;看过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后,再看别处的云,都会觉得它们黯然失色。多少次我经过花丛,鲜花再明艳动人,我都懒得回头看一眼,这一半是因为我的修行,另一半是因为你啊!

师:原来这是一首情诗啊,诗人心中珍藏着一个深爱的女子,其他女子再美再好,也无法引起他的兴趣了。她正是诗人心中的“沧海”和“巫山”啊!

师:那课文中所说的“沧海”是指什么呢?

生:鸭蛋。

师:家乡鸭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就像那美丽女子在元稹心中的地位啊。

(许多生笑。)

师:呵呵,大家的笑说明了课文的一个语言特点啊。

生:淡淡的幽默。

师:是啊。而且这个幽默是藏在文白兼融的语言里的。瞧,“曾经沧海难为水”,有古诗的雅致,“瞧不上”又有口语的轻松。两种迥然不同的语体,放在一起又是多么的和谐!

————————

注释:

①转引自蒋蕾:《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趣味主义特色》,《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11辑。

②转引自肖莉:《“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汪曾祺小说语言观阐释》,《福建论坛》,2007年第4期。

③转引自王红军:《汪曾祺以语言文化意蕴的现代汉语写作》,《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④转引自李晓敏:《生活的水墨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⑤刘军茹:《论汪曾祺京味散文的审美意蕴》,《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作者通联:浙江平湖市东湖中学]

猜你喜欢
高邮鸭蛋语气
鸭蛋大约有多重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好歌好酒好高邮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鸭蛋去哪儿了
鸭蛋小厨神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
高邮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