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在我们灵魂上的忧伤

2008-12-18 08:02袁素凡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雨霖柳永歌者

袁素凡

一个时代的代表文体里往往隐藏着这个时代的某些特质,宋朝是一个极弱的王朝,也是一个温情的王朝,“看山看水身尚健,忧晴忧雨头先白”, 一弯晓月,一滴秋雨,一盏青灯,一叶残柳,都能唤起宋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愫,于是,“词”这种文体以它细腻感伤的特性最终成为宋这个时代最为绚丽的一种文化存在。

“词”,从它形成之日起就和诗有着不同的分工:诗是正统,词是“诗余”,“诗言志,词缘情”,“平民化”、“情感性”是词的显著特征;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它原本就是用来唱和的,有着错落的美,这样看来宋代的“词”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今天“歌词”的特点。那么作为“北宋十大金曲”之一的柳永的《雨霖铃》当是把流行歌曲的种种元素演绎到了极致。知人论世,我们就从歌手说起。

一、千里烟波中此去苍茫的“偶像”歌手

歌者柳永,本是工部侍郎柳宜的第七子,原名柳三变,像许多宦仕人家的子弟一样,自小饱读诗书,一心想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仁宗某年的一个黄昏,满腹才学的柳三变携书负剑在暮烟寒雨中踏上了赴京赶考的征途,三变本以为自己定然能“登黄甲第”,可连考两年,别说“甲第”了,连“孙三”也没靠着,那番忧怨与牢骚就再也关不住了,于是就有了那首颇有名气的《鹤冲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牢骚发得过于优美了,竟然传到了宋仁宗那儿。第三年,挨到皇帝临轩放榜的日子,仁宗御笔一挥:好你个柳三变,且去“浅斟低唱”,还要我老赵家的浮名作甚!三变倒也潇洒,扛着“奉旨填词”的招牌,从此以风流倜傥的原创歌手形象走向了瓦肆勾栏,青楼教坊,站到了市井生活的第一线,所做曲词一时间风传天下,有心无意间成了中国最早的歌坛偶像,最红的流行歌手,拥有了中国历史上最具规模的粉丝团,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有证:“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看出当年的“柳丝”确是漫天飞舞。

人的快乐大抵在于适应所谓命运的安排,但这种适应所带来的快乐却不能久长,“学而优则仕”,这个“仕”字刺激着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心,不甘于在夜夜笙箫中消磨自己一生的柳三变,决意要漫游江南,结交仕宦,看看能否以另一种方式进身仕途,于是在这个背景下就有了这首《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透过这样的歌词,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落寞的书生,着一身白衣,在雨后清凉的汴河岸边长身而立,一双迷离的眼睛望着茫茫的水面和蒙蒙的雾霭,想自己这一生,青春一晌,老大无成;想自己这一去,山水苍茫,归期渺渺……仅就这个身影本身就是一首忧伤的曲子。近千年之后,一个叫姜育恒的台湾歌手,在一首叫《驿动的心》的曲子里,用他温柔而沧桑、孤独而深情的嗓音也做了这样的传达:“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这样飘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

“浮浮沉沉,醉醉醒醒,一生赢得是凄凉”,上天给了柳永旷世的才华,却没有给一块适宜他盛开的肥沃土壤,一千年前的偶像歌手柳三变郁郁而终,一千年后的姜育恒们却能风光无限,应该感谢这个时代,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审美观念给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人生选择和多元化的成功途径。

二、兰舟催发出的“伤离别”的主旨表达

难怪那个江郎写出这个句子后就才尽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几乎是所有抒情文体钟爱的永恒的主题,它可以唤起每个人心中最柔软最脆弱的那些情愫,而《雨霖铃》无疑把这个主题阐发得淋漓尽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如此简洁的语言,给我们勾画出的是怎样动人的一幅水墨画:这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暴雨刚刚停息,蝉的鸣叫里有几分凄凉,十里长亭边,歌者就要远行……从《诗经》的《蒹葭》篇起,最优美的爱情,最深情的离别,最执著的等待与找寻大都发生在水边,绝色温婉的“伊人”总是要“在水一方”的——这时艄公荡开了竹篙,一苇小舟就要离岸,歌者与他钟爱的“伊人”就要渐行渐远……“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正是这句词把个人的生活遭际升华为普遍的人生哲理。叶嘉莹女士评点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说他以短短的一首小词,写出了他“整个的人生”,写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悲哀”,这首《雨霖铃》又何尝不是,它在我们所有读过它的人心中烙下了一个忧伤的印记:一千年前的汴河岸边,一个落魄的才子文人,一个多情的天涯歌女,一起演绎了一曲关于“别离”的绝唱,冷冷的长亭、凄凄的蝉鸣、悠悠的江水和瑟瑟的秋风见证了那个黄昏。隔着近一千年的时光,二十一世纪的当红歌手周杰伦也用他的方式更婉曲地演绎了那个黄昏:“故事在城外,浓雾散不开,看不清对白,你听不出来,风声不存在,是我在感慨,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那种怀旧的、温婉的、不怎么清晰的而又带着心灵温度的情感诉说,一下子就俘获了无数人的心灵。千里之外,千年之外,在抒写羁旅离愁这个主题上,古人今人有着惊人的一致。大抵我们今天感触到的流行乐坛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我国古典文学顶峰上千年诗词的消融吧,那是留存在我们民族记忆最深处的意象,是镌刻于每一个中国人骨血中的印记,是滋养我们这个民族的永远的养分。

三、晓风残月下杨柳岸边的意象组接

《雨霖铃》中的意象组接无疑是经典的,经典到无可置换。尤其是需“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的那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成了柳永的注册商标,同歌者的名字已难拆分。

意象一:酒

上天赐予我们一样东西来减轻我们的苦痛——酒。而在中国古代,历来是“文章憎命达”的,所以中国诗词就和酒有了天然的缘分,毋需说浸在酒乡里的须眉,连“比黄花瘦”的女子也是把着酒的!一腔愁思无计消解的柳永在《雨霖铃》里也用心设下了一个有关“酒”的感情场,因愁而醉,醉而又醒,醒后愁又袭来,彼时只见习习晚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刚刚和自己执手相看的故人何在?已在千里之外了!这时的愁苦和忧伤就是无法排遣的了。

意象二:杨柳

此杨柳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的杨树没有任何关联,树高、叶圆、枝挺的杨树是绝无依依之态的,这里专指柳。历史上说是因隋炀帝开通济渠时两岸置柳,赐柳姓杨,故称“杨柳”;而中国文学史上,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起,“柳”就因契合了人间的忧怨与相思而成为一个符号,成了离别的同义语,它纤柔细软的枝条和抒情主人公绵长不绝的离愁总能缠绕出一种优雅的伤怀的美。

意象三:月亮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不论月亮是弯是圆,思念都是一首皎洁的诗。”古人写的关于月亮的诗更是俯拾即是,明月因为被那么多的诗人词人负载了那么多美好的情思,到了北宋年间就形成了人伦气息非常浓郁的中秋节。岁岁年年,当人们一次次举头望月之时,也会想起柳永笔下那一弯冷冷的“晓风”中的“残月”吧。

正是因为柳永集中了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才最简洁而又最丰富地咏叹出人世间最让人伤感的杨柳岸,调动起了每个人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最深挚的离别体验。

吟读《雨霖铃》,和柳永一起感知北宋年间那个诗意的黄昏,并用心把这些诗意复制下来,添加进我们人生的收藏夹,这首曾在古人生命中唱响的金曲,终会在某些有月亮的夜晚在我们的耳畔心头轻轻响起,细腻地温软地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温暖我们苍茫的人生。

[作者通联:江苏沛县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雨霖柳永歌者
雨霖铃·有一年
柳永·望海潮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题庐山三叠泉
从“柳三变”到“柳永”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一字一句总关情
论柳永词的“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