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读:在体验中感悟

2008-12-18 08:02周成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语句文学作品内涵

周成华

【案例】

下面是《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教学片段:

师:作者在课文的第四段中,以散文诗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学贵生疑”,同学们在品读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生1:感觉这一段中的语句挺深奥的,不太好理解。

师:能举出具体的一句吗?

生1:比如:“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这一句如何理解?

师:是啊,这一段语句感觉是挺抽象、挺概括的。哪位同学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片刻后,无人回答。)

师:像这些含义深刻、概括性较强的语句,我们可以尝试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举例感悟,就能获得对语句的具体而明晰的理解。(学生思考)

生2:“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是说,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寄予了作者一定的追求与愿望,比如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我感受到作者对“爱”的渴求,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

生3:“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 《三国演义》,就是一部“智慧“的书籍,“空城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无不精彩绝伦,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师:分析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种“例读”的方法,感悟这一段中的其他语句的内涵。

生4:“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的缩影”。阅读《芙蓉镇》,我了解到中国农村曲折发展的当代史,没有这本书,我根本无法想象,解放后的中国农村曾有过那么一段荒唐而可叹的历史。令人鼓舞的是,到作品最后,人们的生活又回到了正轨,文明最终战胜了愚昧。

生5:“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我读《论语》,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懂得了为人处世之道。“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告诉我,帮助他人,要尽心竭力,毫无保留;和朋友相处,要诚信为本。

生6: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读《鲁宾逊漂流记》,我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技巧与知识,它简直就是一部指导野外生存的“百科全书”。

生7:“‘高智慧的野蛮人”,我的理解是学历较高、专业知识深厚而缺乏文明素养、社会公德的人。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是存在的。比如报刊上曾报道的清华大学刘海洋,大学时成绩优异,但他残忍地对待动物,把硫酸泼向无辜的黑熊,这种人,即使才高八斗,也不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习得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例读”法(教师板书),在以后的阅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高度概括而难以理解的语句时,就可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感悟语言的深刻内涵。

【评析】

巧妙的规律性地点拨,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能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为你打开一扇门》第四段是全文的精华,作者在这一段中阐释了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理性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的深刻内涵?这位老师没有采取逐一串讲的传统方法,而是提取出文本解读的“钥匙”与“利器”,授人以“渔”。学生在教者的点拨下,运用“例读”的方法,联系自身的阅读经历,调动已有的阅读积累,完成了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教师传授为学生自主体验、感悟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是灵活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品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是互动生成的,学生在交流中生成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三维统一的,能力培养、方法指导、情感价值观教育熔于一炉。而且,这种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不是外加的,而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者是实践了《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理念的。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句文学作品内涵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重点:语句衔接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