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预测

2008-12-18 08:02卢福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文学类古诗文试卷

卢福东

2008年的高考早已落下帷幕,招生录取工作也已圆满结束。考场得胜者怀揣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踌躇满志地走进了神秘的大学校园,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而与此同时,2009年的高考正缓步向我们走来,高三年级的老师和同学们早已拉开了备考的序幕,高考备考工作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作为这个备考队伍中的一员,笔者在此想对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作一番展望和预测,以期对各位的备考有所裨益。

总体说来,2009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将保持稳定,题量题型赋分基本不变。众所周知,2009年是广东实施新课标的第三年,也是目前3+X+文基(理基)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据此可以断定,2009年高考应以稳定为主,估计2010年实施高考新方案之后会有较大变化。

从2004年广东自主命题以来,至今已有五个年头。把这五年的语文基础知识试题作个归类,我们发现,语音、成语、病句这三个知识点连续考了五次,语意考了三次(2004、2005、2008),错别字考了三次(2004、2005、2006),近义词辨析考了一次(2007),标点符号考了一次(2004)。试题数量由2004年的6道题到2005年的5道题再到近三年的4道题,2009年也应该是4道题。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可以放在作文之中去考查,2009年应该不会再设考题。近义词辨析因为与成语辨析考点重叠,考查的可能性不大。因此,2009年的语基题应该是语音、成语、病句、连贯等4道题。如果一定要有变化,那就把语意连贯题换成近义词辨析题。

纵观五年来的广东高考文言文试题,从2004年选自《孔子家语·颜回》、2005年选自《后汉书·朱晖传》、2006年选自宋濂《杜环小传》、2007年选自《聊斋志异·郭生》到2008年选自《晋书·周访传》,我们一眼便可看出,用来设题的文段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写人为主的叙事文,因此,2009年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也应该是以写人为主的叙事文。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由2007年的21分变为22分,这1分加给了断句,使得断句的分值达到4分,2009年应该不会减少。因此,断句和翻译应该作为文言文备考复习的重点。

古代诗歌鉴赏,2004年考的是唐诗(6分,《江汉》杜甫),2005年考的是宋诗(8分,《春日登楼怀归》寇准),2006年考的是清代广东人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2007年考的是宋诗(6分,《溪亭》林景熙),2008年考的是宋代吕本中《木芙蓉》和宋代范成大《窗前木芙蓉》的比较赏析,分值在6~8分,设题角度涉及形象、意象、意境、诗眼(炼字)、手法、景与情等,因此,上述设题角度也应该是2009年诗歌鉴赏设题范围,理应作为训练的重点。从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材料来看,广东省的命题者似乎偏爱宋代诗歌。但是从2008年全国各地共18套试题的诗歌鉴赏题来看,唐宋元明清都有涉及,有诗有词有散曲。因此,笔者斗胆预测,2009年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取宋词来设题可能性很大。

我一向认为,古诗文默写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送分题,这是一道不需要思考的题目,记住了就会,没记住就不会,想也没用。在2007年以前,这道题几乎无法复习。从2007年起,规定了默写的范围——18篇文章、42首诗,共60篇首,而且一半以上是初中的古诗文。这使得备考有了依据,只要你肯去背诵,得分就很容易。笔者认为,6分的分值大了些,如果降为4分,则比较合理。

从前我们说得基础者得天下,现在我要说得古诗文者得天下,因为古诗文在90分的基础题中占的分值实在太大。我们不妨列个算式:文言文段阅读12分+断句4分+翻译6分+诗词鉴赏7分+古诗文默写6分=35分,分值占基础题的39%。因此,古诗文考点应该成为整个高考语文复习的重点。

从2007年起,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这是新课标高考试题的一个亮点。而必考的阅读部分又规定为论述类,这就使高考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从2007和2008两年的论述类试题来看,2007年王生平的《创新与想象》和2008年朱光潜的《诗与直觉》都与艺术创作有关,都属于社会科学论文范畴,因此,2009年的论述类试题仍将取材于社会科学论文,复习备考时应有意识地阅读有关哲学、历史、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文章,理科班的学生尤该如此。

2008年《考试大纲说明(广东卷)》要求考生能够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其中对几种文学体裁的排列顺序作了调整,由原来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调整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这说明小说阅读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此,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选考题就取材于外国短篇小说——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这是广东自主命题五年以来,小说文本首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因此,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文学类选考试题,考查小说阅读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复习时,可选取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短篇小说来备考训练。

从2007年起,实用类文本阅读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2008年《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007年广东卷考查的就是节选自法国作家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中的一篇人物访谈——《访钢琴演奏家傅聪》。而2008年跟2007年相比又有了较大变化,把以前放在第一卷中以选择题形式来考查的科普文章纳入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中,并且在2008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付诸实践,考查了美国的刘易斯·托马斯《绝妙的错误》,第一次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了科普文章。因此,根据2007和2008两年的高考实践来判断,2009年实用类选考题考查中外人物传记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考试说明》把传记摆在实用类文本的首位,而过去的两年并未对此进行考查。

从2007和2008两年的高考实践来看,选考实用类的考生远比选考文学类的考生要多,2007年广东省选考实用类的考生多达七成以上,虽然这一比例在2008年有所改观,但选考文学类的考生仍然偏少。这与两类文本本身的特点和能力要求有关,文学类文本侧重于体验、感受、品味和领悟,实用类文本侧重于解读、筛选、整合和分析。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考生接触实用类文本的机会相对较多,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较强。这应该引起高考命题者的重视,如果两类文本的选考人数严重失衡,那么就失去了选考的意义。因此,为了使两类文本的选考人数基本平衡,笔者觉得应该降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难度,以吸引更多考生选考文学类。这样,不仅使选考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选考,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信息化社会里广大中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音表达和运用部分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最有创新、最能创新也是最需创新的部分,变化往往出现在这部分,新题型也往往在此产生。纵观自主命题五年来的语言运用试题,2004年考的是图表题、压缩题和对联题,2005年考的是压缩题、句式变换题和仿写题,2006年考的是写关键词、看图写话和扩展语段,2007年考的是看图写话和压缩语段,2008年考的是概括要点和看图写话,不难看出,以压缩的形式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是广东省高考语文命题者最大的偏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偏好仍将体现在2009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而连续考了三年的看图写话题将被句式变换题或者仿写题取代。在此,我热切地期盼广东省的高考命题者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题型来!

再说作文。我们先来看看广东省近五年的高考作文试题,2004年是话题作文《语言与沟通》,2005年是话题作文《纪念》,2006年是话题作文《雕琢心中的天使》,2007年是话题作文《传递》,2008年是命题作文《不要轻易说“不”》。不难看出,五年中有四年是话题作文,只有一年是命题作文。其实,早在2007年,高考作文将写新材料作文的议论就不绝于耳,可是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却令人大跌眼镜,考了一道被高考作文专家称之为“审题难度为零”的话题作文。到了2008年,话题作文已经令广大师生感到了审美疲劳,将考新材料作文的呼声可谓“甚嚣尘上”,可是,一道命题作文又令众多高考专家大失所望。其实,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无非三种: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已令人审美疲劳,命题作文已偶一为之,新材料作文令人期待。据此,笔者在此斗胆揣测,新材料作文将在2009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千呼万唤始出来”!

[作者通联: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

猜你喜欢
文学类古诗文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文学类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