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锦缎 天下绣品

2009-01-05 02:26
中华手工 2009年10期
关键词:蜀绣绣品苏绣

齐白石的眼神

运针洒脱,融汇中西,作品传神。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所绣鸟兽、风景、人物无不精工,其中尤以人像见长,可谓当代苏绣的开山鼻祖。其中《列宁胸像》在全国人像评比中被定为肖像绣质量标准,被誉为“现代神针”。

清华美院著名教授袁运甫曾这样评价:“我看到过不少齐白石像,但这一幅是最传神的,是很了不起的艺术作品!”

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在评价任嘒閒人像作品时说:“称得上曲园先生赞美沈寿之作的所谓神品”。古建筑专家、大收藏家朱启钤在评价任嘒閒作品时写道:“如此,沈寿不能专美于前。特别是采用虚实乱针绣,更觉有许多含蓄韵味。”

作品:《白猫头》

品类:苏绣

作者:任嘒閒

规格:25cm×34cm

《白猫头》采用虚实乱针绣的手法。在刺绣过程中,猫的白头不绣,借用白缎底色,根据光影明暗,寥寥几针绣出毛的厚度和蓬松的质感。同时只绣背影,用蓝绿色线条衬出白猫的姿态。唯有眼、鼻、耳具像刻画,特别是眼睛,用蓝、白、黑、褐、绿、黄等多种色线精绣,线条细,交叉角度小,在左眼上角采用高光点,仅用几根极短的白线交叉绣出,突出了白眼的神态,整只猫憨态可掬。

此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金奖。

作品:《墨荷》

品类:苏绣

作者:任嘒閒

规格:60cm×60cm

《墨荷》是任大师虚实乱针绣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运用线条变化,疏可见底,密不透风,运针洒脱,线条流畅。并采用传统针法绣制花蕊,花须和花瓣四周用金黄色绣线打边,突出了荷花的艳丽秀美和荷叶的纵横豪放,墨韵浓郁,别有一番情趣。

处处有情 面面生诗

灵活运用光影变化、透视与色彩的表现手法,

针法细腻,气韵流畅,针法、色彩和线条协调一致,具有油画的质感和韵律。

在这幅作品中,天女的衣服褶皱如同油画的用笔一样,具有立体的质感,飘逸的衣裙在风中微摆,裙子的每个细节都真实再现。在天女的面部五官上,细腻的针法让天女神情安详,白皙的面容上透出微微红晕,把向人间撒播鲜花与美好的天女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连油画原作者曾浩也称赞这幅绣品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如今,这幅《天女散花》珍藏于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前来参观。海内外许多买家愿出巨资购买姚建萍的精品,但她宁愿把这些作品放在刺绣艺术馆里展览,也不愿出售。“不是不喜欢钱,而是更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些艺术品看到苏绣的发展与辉煌。”姚建萍说。

作品:《万花一品》

品类:苏绣

作者:姚建萍

规格:60cm×60cm

第一眼看到这幅绣品时,唯一的感觉只有震撼。

原作是一幅中国写意画,传统的题材下,晕染的黑墨与朱砂红,演绎出牡丹花“万花一品”的高贵。

为了表现原作国画韵味,姚建萍采用乱针绣与平针绣相结合的手法,运用水墨画的墨分五色,运笔虚实疏密结合,浓淡干湿得体,色彩配置上独具匠心,画面清淡飘逸。

虽然只是一幅小篇幅绣品,但《万花一品》却得到许多藏家的喜爱,该绣作曾一度被藏家开价至20万元,但姚建萍仍未售出。如今该作珍藏于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内。

作品《江山如此多娇》

品类:苏绣

作者:姚建萍

规格:1196cm×156cm

这是姚建萍带领其学生历时3年创作完成。作品从右至左,依次表现了旭日东升的大海、逶迤的山巅长城、奔腾于高山峡谷中的长江以及松林、溪流、飞瀑等自然、人文景观。整幅作品构图饱满、疏密得当;从刺绣技法上看,针法、色彩和线条协调一致,气韵流畅,通过可视形象把歌颂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愫表现出来,产生出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作品:《锦绣前程》

品类:苏绣

作者:姚建萍

规格:45cm×55cm

作品采用细乱针绣手法,巧妙地把美学中的光影变化、色彩透视学结合到苏绣技法中,运用丰富的色彩,再现锦鸡雍容华贵、欲展雄姿的神态。

作品:《振翅高飞》

品类:苏绣

作者:姚建萍

规格:50cm×70cm

此作品运用细乱针绣手法,线条细腻、层次感强,再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勇敢的海燕振翅高飞、不怕一切困难险阻的情景。

作品:《花之秀》

品类:苏绣

作者:姚建萍

规格:66cm×105cm

月季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作者针法娴熟、配色典雅,把月季的花姿秀美、花色绮丽再现于丝帛之上。

双生花

双面三异绣是指正反面都有绣品,但两面的图案、针法和色调都不相同——异稿、异针、异色,故称“双面三异绣”,但这种绣法的图案外轮廓,两面必须相同。这种绣法是1992年陈水琴在原有技法上创造出的一种新技法,开辟了杭绣的又一个里程碑。《小狗》这幅作品就是杭绣双面三异绣的代表之作。

正反两面小狗有着不同的神态,却又相同的外形轮廓。正反两面的小狗分别“靠”在两块质地完全不同的织物旁,神态安详。这并不是两块绣品分别绣好后拼在一起的作品,而是同一块丝帛上,采用不同绣法绣出的作品。一面背景为彩色方格布,采用斜交叉乱针绣技法,表现棉布的质感;一面背景为深玫红色尼绒布,采用三角乱针绣的技法,表现尼绒布的质感,不同的针法和绣法,通过不同色彩绣线的运用,在同样一块丝帛的正反两面表现出了织物不同的质地,可谓一绝。

在陈水琴还未创造出杭绣的双面三异绣前,她曾随浙江省代表团赴日本静冈县表演绣艺,20多天里就有七八万人涌来争睹“奇观”。那时陈水琴刚创作出双面异色绣不久,在表演时,她将这样的技法融入其中。为绣金鱼吐出的一串串水泡,她将一根丝绒一劈再劈,劈出100多缕,那一缕穿进针眼时已是似有似无,肉眼难辨。凭着意念,陈水琴在薄如蝉翼的绢面上绣出一圈圈晶莹的水泡。有位日本老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了又看,最后才恳请陈水琴把穿上细线的针赠予他收藏。

这次的经历,陈水琴记忆深刻,传统的中国刺绣手法让外国人惊叹不已,但一定还有更为先进的绣法可以挖掘。掷地无声的银针、细若发丝的绣线、薄如蝉翼的丝绢,是陈水琴艺术生命的写照,在不断的探索和一次次的失败中,《小狗》这幅作品渐渐完工。

许多外国人看了陈水琴的双面三异绣作品《小狗》后,惊叹道:“中国刺绣了不起,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作品:《华彩乐章》

品类:杭绣

作者:陈水琴

规格:100cm×100cm

此绣品按新奇美和多样统一的美学原理,在刺绣过程中利用材质美和技法美的特征,将原画的肌理、线条、色彩加以提炼和美化,同时在具象和抽象的对立统一中碰撞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犹如一曲主题鲜明的色彩交响乐。该作品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作品:《连理枝》

品类:杭绣

作者:陈水琴

规格:40cm×40cm

作品选自欧洲中世纪的纹样,吸取杭州传统“盘金绣”的技法,以绞紧的多色丝线来表现盘绣流畅而卷曲的纹样,配上华丽优雅的色彩,改变了盘金绣色彩单一的不足。

吴侬软语忆江南

《江南水乡》是一幅典型的苏绣作品。春天绽放的桃花,小桥流水下的人家,每一处都晕染都浓浓的江南情调,让人看着它,已能想象到置身苏杭美景中的惬意与安宁。

“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早在春秋时期的苏州,就有在衣服上绣花的习俗。生于苏州东渚镇刺绣之家的姚惠芬,擅长把家乡的一景一物都用绣品表达,轻描淡写的中国山水,在她的针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远处苏州河上荡漾的小船,近处桃花坞下盛开的鲜花,中景水乡人家乌瓦修葺的小屋,屋下潺潺流过的溪流,都成为她针下的景物。这些她耳濡目染的苏州元素,一一成为她绣品里最值得珍藏的家乡水墨画,成就了她和她的《江南水乡》。

姚惠芬说:“在苏州,听不懂方言不要紧,去看看苏绣,就知道吴侬软语是怎么一回事了。”要了解苏州这座城,一幅刺绣《江南水乡》就已足够。

作品:《玉兰小鸟》

品类:苏绣

作者:姚惠芬

规格:60cm×60cm

如同一幅创作完美的工笔画,《玉兰小鸟》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

该绣品采用绘画用笔中的勾、染、描、皴以及设色、墨韵层次等手法,用乱针绣法灵活地运用丝线,或粗或细,或率真或通达地表现了国画的写意与小鸟的灵动,整个绣品气韵生动,耐人寻味。

作品:《贵妇像》

品类:苏绣

作者:姚惠芬

规格:60cm×100cm

此作品采用乱针绣手法,历时1年才得以完成。绣线粗细、疏密排列均匀合度,错落得当,整个画面浑厚生动,色彩丰富,层次分明,人物形象庄重生动,极富油画的质感。

作品:《荷花瓶图》

品类:苏绣

作者:姚惠芬

规格:68cm×112cm

这是一件平绣的作品,以传统的苏绣针法绣出了一幅传统题材的苏绣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苏绣“精、细、雅、洁”的独特内涵。

作品:《芙蓉花》

品类:湘绣

作者:江再红

规格:

芙蓉是湖南的省花,它美得雍容华贵,大气磅礴。2008年江再红开始构思一幅以花为题材的作品时,第一时间想到了芙蓉花。

芙蓉花是江再红偏爱的花类,在创作时,为了表现“花好月圆”的思想,她构思出一幅月光下芙蓉花盛开的景色。夏天的夜晚,芙蓉花开。蓝色月光下,芙蓉映衬出蓝色光芒,光影疏密里,芙蓉花的叶片上也反射出清冷的光。作品采用游针、齐针、参针、乱针等湘绣传统手法,创作出夜色里芙蓉花的朦胧美。

花重锦官城

作品:《蜀绣图》

品类:蜀绣

作者:郝淑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成都蜀绣研究所所长)

规格:80cm×80cm

2006年,蜀绣大师郝淑萍在一次采风中对国家一级美术师吴绪经的系列国画《风雅颂》记忆深刻。这是一系列展现老成都风貌的国画作品,其中一幅展现文君刺绣主题的国画《蜀绣图》打动了郝淑萍的心。

繁花朵朵梨树下,卓文君正端坐园中做绣品,风温柔地吹佛,吹落一地梨花,构成“梨花、织女、蜀绣”这一昔日成都的寻常景色。郝淑萍决定把这幅作品用蜀绣的形式表达出来,2006年她着手刺绣《蜀绣图》,历时两年完成,采用了蜀绣中铺针、切针、滚针等针法,施针严格,线片光亮、针脚整齐,充分体现了蜀绣的独特技艺。再现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昔日成都美景。

锦上彩

作品:《巍巍太行》

品类:长治堆锦

作者:凃必成(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华堆锦艺术家,长治堆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规格:164cm×120cm×40 cm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馈赠到太行老区演出的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山西省委宣传部向堆锦大师凃必成特别定制了这幅作品。

陕西长治的上党堆锦也叫堆花,它源自唐朝,是一种采用色彩斑斓的丝绸锦缎,按设计好的图案,全手工堆制,具有软体浮雕效果的工艺品。从唐代至明清,堆锦都是皇廷和富商大贾收藏的珍品,价格昂贵,普通百姓难得一见。

堆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浮雕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经过设计、绘画、编号、剪裁、铺料、包裹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后才能进行最后的粘结,像制作普通尺寸的堆锦画,至少也需要一名熟练的师傅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

如何创作这幅极富纪念意义的作品,凃必成想到了用巍巍太行上彭德怀等众位领导胜利会师为主题。为了更逼真地再现当年的情景,凃必成四处找寻上世纪40年代时各位领导人的照片图,以期更真实地还原当年的情景。

作品构思完成后,凃必成开始了进一步的创作。传统的堆锦作品用料上采用丝绸锦缎等华丽用料,而《巍巍太行》表现的抗战题材并不适用这样的材质。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主题,整幅作品中,凃大师没有使用任何锦缎,而是选用现代布料如棉布、咔叽布和丝绸等来完成作品,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抗日战争胜利时,八路军领导们衣着朴素,表情生动的伟岸形象。

作品:《上党堆锦艺术祖师——唐玄宗李隆基》

品类:长治堆锦

作者:凃必成

规格:138cm×104cm×3.5cm

唐神龙三年,李隆基以临淄王别驾潞州(今长治)时,将宫廷里用丝绸制作的工艺品堆绢带到上党古城,后来这种技术流入民间。从此上党古城就有了一种称之为“堆花”(上党堆锦)的手工艺术品,经1300年的演变,这一手工技艺日臻完善,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最具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唐玄宗李隆基被供奉为上党堆锦艺术祖师,多次出现在上党堆锦作品中。

传世皇家锦

作品:《真金团龙》

品类:南京云锦

出品:南京云锦研究所

南京云锦因其锦纹瑰丽、宛若云霞得名,它源自1580多年前的南朝东晋时期,元、明、清三代。这种曾经只供皇家专享的织金锦缎,用5.4米长,4米高,1.4米宽的大花楼木质挖花机,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才能织就。它通经断纬、挖花盘织的手工织造技术,至今仍不可为现代机器所取代。两个人每天默契配合,也只能织5厘米左右。

《真金团龙》根据定陵出土明代万历皇帝龙袍纹饰复制,纹饰圆形构图,故称团龙。绛红色缎带布满四合如意云纹,龙通体金光闪烁,盘身侧首,目圆口张,与火珠相戏,两须宛如飘带,气势威武磅礴。作品用优质蚕丝和真金线织造,揉金缠丝,寸锦寸金,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御用品的华贵气派,代表着中国古代织锦业最高工艺成就。

作品:《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

品类:南京云锦

出品:南京云锦研究所

《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是一件采用“妆花纱“工艺织就的龙袍锦缎料。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修复从定陵中发掘出的被风化的织锦,国家拨专款30万元给云锦研究所进行修复。

在后来的几年里,云锦研究所一面复制龙袍,一面研究工艺,不但找回了失传的明代手工染色技巧,还在南京郊区恢复了捶打金箔并缠裹进蚕丝的妆花纱技术。为了织成薄纱上永不变色,金翠交辉的龙纹,云锦研究所派人到各地动物园收购大量孔雀羽毛,只挑其中色彩最绿的那些,一根根捻成翠羽线。在这样的情况下,失传多年的织锦技艺“妆花纱”被找了回来。《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这种专为皇帝制作龙袍才使用的面料,工艺繁复,面料珍贵,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由于纱地透薄,当你变换位置时,《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中的孔雀羽线能显现出不同色彩,使织品呈现出浮雕般的装饰效果,远远望去,金翠交辉的龙仿佛在瑞气袅袅的万道霞光中浮游翻动,栩栩如生。在龙袍的双肩部分,还分别织有日月形象,表现出天子肩挑日月的不凡气慨。整幅袍料金碧辉煌、大气磅薄,充分再现了中国古代丝织工艺的高超水平。

猜你喜欢
蜀绣绣品苏绣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苏绣,“秀”出奇迹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新蜀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