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 无处不设计

2009-01-07 03:05
中华手工 2009年11期
关键词:赫尔辛基芬兰村落

六 月

新锐的城市设计街区,古老的乡间设计村落,共同演绎出一种独特的芬兰语言,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广袤的森林、湛蓝的天空、如繁星般密布的湖泊……在人们心里,芬兰就是一个美如童话的世界。这片纯净秀美的土地,蕴涵着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形成了数之不尽的设计力量。

在很多国家,但凡和设计沾边的产品,很容易被披上一件“不亲民”的外衣;沾上“设计”二字的消费品,也必然让顾客付出比一般商品更高的费用。然而在芬兰,设计被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属于所有的人,也意在给所有的人使用。不管是一双筷子、一个杯子,还是一个门把、一张公车座椅,都融入了芬兰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感悟。

正如芬兰设计论坛的负责人所言:“在芬兰,设计是一种生活态度。”呈现在生活中,它可以是品牌、设计师、产品,也可以是概念、空间、环境、服务,设计从来就不遥远。

都市里的秘密乐园

赫尔辛基坐落在芬兰湾北部的一个半岛上,三面环水,有“波罗的海之女”的美称,是欧洲最美丽的都市之一。这里不仅继承了芬兰“自然、纯净”的特色,还有另外一个代名词——处处能感受到精巧贴心的“设计”。简单的公车上,并排的两个座位被设计成外侧稍靠后的错落形式,给人们上下车带来无比的方便;设计大师凯•弗兰克的成名作“奶瓶”貌似没什么特别,其尺寸却是依照当地人房屋双层玻璃之间的距离而设计的,既节省了存储空间,又可以有效地保温……

作为芬兰的首都和世界设计之都,赫尔辛基的设计闻名遐迩。其中最特色的当然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小巷中藏着的秘密乐园——“赫尔辛基设计街区”。

“赫尔辛基设计街区”是“2005芬兰设计年”中的一个项目。在设计论坛、设计博物馆及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赫尔辛基市政府在市中心划出一块“设计街区”,让游人在大街小巷里感受芬兰设计。

在街区里,步行是最好的方式。每走几步,就能看到橱窗上贴着黑色圆形的“Design District(设计街区)”的标志。这里有各式各样以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画廊和餐馆,也有数不尽的时尚品牌店和独立设计师店。线条精美的伊塔拉玻璃,色彩张扬的Annikki Karvinen手织毛线制品,设计独特的玛丽亚•古琦的丝巾和领带,费斯卡剪刀……每一家都各具特色。设计渗透在赫尔辛基的每一个角落,就连一把叉子旁边也放着设计师名片。如果累了,可以到临街的Esplanadi 咖啡馆坐坐,这家咖啡馆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玻璃房里的一切让人觉得既神秘又浪漫,尤其是遇上艳阳天,在玻璃房里喝上一杯咖啡和友人叙旧攀谈,十足地慵懒。

为了让街区生活更丰富,这里时不时会来点兴奋剂。

2006年秋天,街区出现了一个名为“毕加索”的艺术品超市,它看起来和其他超市无异,唯一不同的是,这个超市不卖牛奶蔬菜、只卖艺术家的创作。80多个艺术家积极响应。

超市里有“流行艺术”、“雕塑”等艺术门类的分类,也有“两百元以下艺术品”等的分类,还有一个小区摆着茶几、沙发,茶几上的小纸片写着,“把你想要的艺术品拿来这里试放看看”,就好像“艺术品试衣间”一样。

尽管艺术品超市只是个为期一月的实验点子,仍是个让人惊喜的有趣体验。而类似这样的惊喜,时有发生。

隐于林中的设计村落

简洁实用,是芬兰设计的特点;构思奇巧,是芬兰设计的精髓。多年来,芬兰设计已成为一种理念。这理念不仅根植于繁华的都市,也繁衍在乡野村落中。

1937年巴黎博览会上,芬兰著名设计师阿尔托带去了一件玻璃花瓶,不对称的造型和近乎完美的光泽引起设计界轰动,也让伊塔拉这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村落进入人们的视线。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玻璃之城,没有现代工业的恼人气息,低矮的厂棚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小小的博物馆里,收集了芬兰所有特色的玻璃精品。那座完全由玻璃搭建的小屋是阿尔托设计的“心中的天堂”,不大的展厅里挂满了玻璃制作的眼睛,洋溢着神秘浪漫的气氛。

私人作坊里,工匠们执着地沿袭着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方式,那一只只玻璃鸟,似乎拥有着不同的性格,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每一只都独一无二。每一位前来的游客都可以亲自体验吹制玻璃器皿的乐趣。

除了玻璃之城,芬兰还有很多设计村落,其中以费斯卡村最为著名。这是300多年前的铁厂遗址,离赫尔辛基100公里。这里看似偏远,却可以买到最时尚的设计产品。纺织品、银器、木雕、皮雕、纸艺、玻璃、陶艺……只要是原创自制品,都可以在设计师的工作室直接购买。

上世纪80年代,大量的工匠、艺术家与设计师搬迁至此。原本作为学校的红砖钟楼变成了艺术家的公寓,早年用碎砖块盖起来的谷仓则被整修成了专用的展览中心。这里成了一个创意和设计的舞台,不折不扣的芬兰艺术村。如今村里总人数600余人,一半以上都是设计师。

每年夏天,设计师们都会汇聚于此办主题展,新鲜的创意常常会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2009年的展览主题是“It is Beautiful Here(这里很美)”,旨在挖掘纺织品的多样性和可塑造性。来自全球的43位艺术家参加了这个展览,艺术家们打破传统,运用单一的材料建立起了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姿的视觉体验。

以人为本的设计

不管是设计街区还是设计村落,芬兰的设计产业都在蓬勃发展着,从根本上讲,归功于政府有计划的培植、独特的自然环境、实用的生活美学和人与自然互利共享的文化元素。

长期以来,芬兰都很重视本国的工艺美术及手工艺的发展。1875年,芬兰手工艺和设计协会成立,致力于本国手工艺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批出色的设计师。20世纪五六十年代,芬兰手工艺和设计协会在米兰设计三年展中成功举办芬兰专场,一举扬名,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芬兰国际形象。

上世纪80年代末,由芬兰文化界精英和知名工业家创办、接受政府资助的“芬兰设计论坛”成立,它肩负着进一步推进设计产业化、将“芬兰设计”向海外传播的重任。

“芬兰是个小国家,生产成本很高,假如我们同低成本国家竞争,就要在商品设计和品质上有所提升。”芬兰设计论坛负责人一语道出论坛宗旨。于是,这个设计论坛几乎不停歇地举办各类设计比赛,或将芬兰设计送到世界赛场上。同时,它提供场地给年轻的本土设计师展出其创作,让年轻设计师迅速扬名。

芬兰的设计没有意大利、法国式的奢华感,芬兰人更愿意将艺术和实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芬兰实用艺术。芬兰设计博物馆馆长玛丽安•阿瓦女士这样表示过:“我们没有那种很奢侈的东西。在芬兰,产品设计是很平常的,在每家每户你都可以找到很特别的设计。”

正是这种自觉支持设计的全民意识,让设计活动总能成为舆论关注的主要话题,也让设计博物馆、设计论坛等机构欣欣向荣,逐渐转化为支撑创新经济发展的新锐力量。

猜你喜欢
赫尔辛基芬兰村落
狂欢节
赫尔辛基环保交通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你好,赫尔辛基”(Moi Helsinki)文化商业活动在西单文化广场成功举行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