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震中原

2009-01-07 03:05
中华手工 2009年11期
关键词:威风锣鼓乐器

秤 子

威风的锣鼓队走出临汾,威震中原,慢慢就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产业。

很多人都没法忘记那一天——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威风锣鼓出场的画面。一曲《亚洲雄风》主题曲引出声势恢宏如雷鸣电闪、急风骤雨的威风锣鼓表演,震天、震地、震魂、震心。它充满野性,带着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美,风头盖过了同场表演的所有鼓种。

那是北许村的锣鼓,北许村,就这样一夜成名。从黄土地敲进了亚运会,从农家院打进了人民大会堂。更多的人知道了,如此威风的锣鼓原来出自山西一个偏远的小村子。

家家都能制锣鼓

十月的山西微风轻拂,清爽宜人,记者带着些许好奇,来到这个距离襄汾县城12公里的小村子,一探北许村的秘密。

客车在并不宽敞的小道上行驶着,车窗外落叶飘零,道路两侧的平房也显得有几分落寞。然而才刚到北许村口,咚咚锣鼓声就传入耳里,原来村里热闹着呢。

走进北许村,见到最多的就是鼓,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有人在选料、有人在打磨、有人在刷漆、有人在晾晒,连玩耍的小孩也拿着鼓锤。孩子们从小生活在锣鼓世界里,骨子里就对锣鼓有着浓厚兴趣。

村支书张彦东告诉记者,北许村是临汾市唯一的鼓乐系列产品生产销售基地。村里有不少锣鼓世家,手艺都非常好,现在大点的锣鼓厂有8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苏丹等非洲国家,香港回归时驻港武警部队用的都是他们村的锣鼓。

村里最有名的锣鼓厂是张铁锁家的。这个厂建于1987年,张铁锁爷爷的爷爷就是做锣鼓的手艺人,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现在他的二儿子也在锣鼓厂工作。张铁锁说,自从临汾的威风锣鼓队在亚运会演出后,他们村制作的锣鼓一下子在全国出了名,这个传统手艺发扬了,村里人也得到了实惠。

锣鼓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一到节假日前夕,村里接的订单就更多,大的锣鼓厂、小的家庭式作坊,所有人都喜气洋洋地干着手上的活儿。即使订单增加,村里人对质量也绝不马虎,锣、鼓件件采用手工打造,因为手工锻造的乐器比机器造的声音传播更远,更接近本音。

听村里人讲,梁天元师傅的手艺非常好,当记者拜访这位86岁的老师傅时,惊讶地发现,如此高龄的他精神矍铄,聊起心爱的锣鼓时更是侃侃而谈。梁师傅说,从三国到现在,他已经是第331代北许锣鼓传承人了。北许锣鼓制作的传承方式有两种,一是家族式,二是师徒式。家族式概不外传,师徒式也会对徒弟保留最后的关键技术。可惜的是,这种封闭传承方式导致许多技艺都失传了。

锣声鼓声响千年

北许村的锣鼓工艺至今已2000年之遥,铜乐铿锵、鼓声激昂,被称为“天下锣鼓第一村”。

北许村,原名“八家庄”。据《襄陵县志》记载:北许“世以造响铜乐器为业,庄人多明七音者”。据考证,北许村的锣鼓制造在东汉末年就已形成了。

相传公元210年,八家庄来了一位安徽籍程姓灶具匠,打铜手艺非常了得,连附近村落的村民都慕名前来购买铜器。这个消息传到了曹操耳里,为了在战场上鸣锣开道,鼓舞士气,他在八家庄建起堡寨和寺院,派将军许褚驻守,监制铜器。于是,程氏改镟为锣,改锅盖为钹和铙,将铜灶具变成了铜乐器。一时间,铜乐器成了战时的抢手货。当时,庄里有30余户人家,200余口人,共开了10多个铜炉制造铜乐器。许褚死后,人们为纪念他,将“八家庄”更名为“北许村”。北许铜锣鼓就这样传下来了。

村里人说,现在地下挖一丈深到处都是炉渣,可以想象当时必有很多人在制作铜乐器。

到了唐朝,响铜取代青铜,变成了制作铜乐器的主要原料。响铜需要把铜、锡、银、铁、锌等元素按一定比例配在一起,北村人最初不会配制,只能从专门的响铜配制商号进货。据说清康熙年间,北许一位梁姓匠人去汉口购铜,本想趁此向其讨教配制响铜的技术,不料反被铜厂掌柜高薪聘为乐器制造师。这位梁姓北许人,就是今天汉口制造铜乐者所奉的祖师爷。

而今的北许人,早已研制出了独特的响铜配制方法,他们每年会生产响铜近100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探秘锣鼓制作基地

为了一睹锣鼓是怎样炼成的,记者来到制作工场参观。工场正开炉炼锣,炉火熊熊。一面面铜模从炉中被钳出,经千锤百炼逐渐“成器”。工匠们很辛苦,负责司炉的人得成天面对炉火熏烤,满脸污黑;而负责挥锤的人即使汗流浃背,也仍要披着厚衣戴着帽子,以免被滚烫的铜器烫伤。

北许村的锣鼓有何独到工艺?趁师傅们休息的空隙,记者赶紧将心中的疑问抛出来。师傅们说,北许村制造铜乐器大约有5道工序。一是制坨,也叫制坯子。将配置相同的原材料按比例放入干锅内,置于大火上将其融化,然后倒在铁锅里,降温后就成了坨子。坨子的大小根据所制的乐器规模而定,一个干锅倒一个坨子,化铜的火炉是长方形的,一炉可摆放二十至三十个干锅,倒出的坨子像菜盘一样。

制坨以后是造型,将坨打成乐器形状。过去是手工捶打,需四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每人一把八磅或十二磅的大铁锤,烧了锻,锻了再烧,至少得烧锻十七八次,才可将坨子打成乐器形。

千锤打锣之后是胀火,就是将成形的铜器放在火炉里,烧到通红后用钳子夹出来,放进凉水里,待铜器发凉后捞出,用旋床洗光铜器面,消去边缘毛刺。

最后一道工序是定音,俗语云“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可想而知,定音是整套工序中技术性最强的一个环节。特别是最后一锤最为关键,要有深厚的功底,用力恰当,才能定音准确。

赵振河已经80多岁了,他是村里有名的定音师,他懂乐理、悟性高,经他定音的铜锣,音乐极其纯正。他往往是拿起锣来先摸摸,敲几下听听,再仔细看看,然后“当当”几锤,一面好锣就完工了。

千百年来,北许人在实现铜乐器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时,也带动了制鼓业的发展。花腔鼓、转身鼓、跑鼓车、腰鼓、花鼓、威风锣鼓……都是村民自己设计、手工制作而成的。存于临汾尧庙的“中华帝尧鼓”就是北许人制作的,它直径达3.11米,重30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鼓,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制鼓首先要选择好硬杂木,主要是柳木,根据鼓的大小分解木块,并将木块锯成弧形。然后晒干木块,上架整形粘接,粘接后刨光,这样鼓身就初步成形了。制鼓过程中难度最高的是蒙鼓皮,如果掌握不好皮的松紧,就会影响鼓的音质。最后,打胚上漆,一个鼓就制成了。

不管制锣还是制鼓,工序都极为复杂,没有多年的手工经验是不行的。一位国际打击乐权威曾这样评价山西锣鼓:“世界的锣鼓在东方,东方的锣鼓在中国,中国的锣鼓在山西。”山西锣鼓,敲出了黄河儿女的情怀,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

独特的产业

不管在北许村哪家锣鼓厂里,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现象,厂里不仅生产各种规格的锣鼓,还有配套的锣鼓服、武术服、秧歌服,甚至提供专业表演培训等。锣鼓的生产带动了鼓乐服装的加工,也带动了当地音乐艺术的发展。

全中国鼓种繁多,山西出名的就是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其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领鼓者头顶着鼓,脚上架着鼓,双肩还扛着鼓,上翻下跃,仰打侧击,把山西人对生活的情趣挥洒得淋漓尽致,也正因这种粗犷的威风凌厉,让北许锣鼓站上了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舞台。

听村里老人说,北许村很早就有自己的锣鼓队,村里随便拉出个人,十有八九都能敲出谱来。这些威风锣鼓队经常走出临汾,走出娘子关,威震中原,声闻海外。“我们锣鼓队的任何一个,在外村都是教练级别的。”北许村支书张彦东自豪地说。

这话说得一点不夸张,很多人慕名前来请教,慢慢地,锣鼓教练这个职业孕育而生。现在村里大概有70个专业的锣鼓教练,一种独特的产业慢慢形成了。他们办培训班,训练内容包括锣鼓谱、队形、动作等,直到能够进行完整的演出。教练按天计费,一天1000元左右,一般三四天就可以完成训练。现在锣鼓教练全国各地业务不断,新疆、湖南、湖北、北京等地都纷纷下来聘书。

把培训班办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去,这不仅是对山西锣鼓艺术的继承发扬,更带动了北许乐器产业的发展,也带动北许的表演艺人不断在全国巡回演出。北许人期待,锣鼓艺术能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中华大地上敲得更响更欢……

猜你喜欢
威风锣鼓乐器
学乐器
花事才逢花好日 虎年更有虎威风(草书)
邵伯锣鼓小牌子
“威风”的教训
不许出声
乐器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