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祥麟:一个“老石油”的科技人生

2009-01-20 02:44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9年1期
关键词:煤油炼油金花

吕 斌

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两个比喻来概括他的人生:如果说20世纪是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处“险滩”,他就是挺立在这段激流中的弄潮儿;如果说石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躯体里的“黑色血液”,他就是源源不断为之输送“新鲜血液”的“造血人”。他就是我国炼油工业科技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两院院士侯祥麟。

树坚贞的信仰,立报国之志

1912年4月4日,侯祥麟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他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1928年,在高中的一堂化学课中,化学老师讲起爱因斯坦的质能理论,提到原子里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如果释放出来将产生不可想象的威力。生动的内容把侯祥麟引入奇妙的微观世界,因此,侯祥麟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把成为一个化学家当作一生奋斗的目标。

1931年,侯祥麟考取燕京大学化学系。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出于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切,侯祥麟和北平各校学生组成请愿团,乘火车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抗日。眼见大片国土不断沦丧,侯祥麟和一些爱国同学大声疾呼,在校内外宣传抗日,还到山海关慰问抗日将士。“七七事变”后,侯祥麟毅然决定到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后来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之初,由于日军在沿海封锁,中国军队所需要的汽油十分短缺,情势非常紧急,侯祥麟急国家之所急,投入到石油研究试验工作。当时并无石油可炼,侯祥麟就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从植物油中炼制柴油,用煤干馏制取人造石油再炼制汽油和柴油等技术工艺。为了弥补燃料的不足,他还设计建造设备,提炼酒精,掺入汽油中使用。

1949年初,侯祥麟来到波士顿,在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燃料研究室任副研究员,进行涡流床煤炭气化的基础研究,随后他又发起并成立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先立一功。

为战机翱翔蓝天而奋斗

1950年5月,一艘挪威货船从美国洛杉矶出发。船上“夹带”了10名中国人,其中一位就是在匹兹堡卡乃基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侯祥麟。货船航行一个多月后抵达了中国的青岛。一踏上码头,侯祥麟激动的心情便难以抑制:“终于可以为祖国大干一场了。”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祖国的石化科技。

对于侯祥麟来说,回国后的第一次重大考验是解决航空煤油的烧蚀问题。侯祥麟受命组织科技人员利用玉门原油研制航空煤油。经过多次试验,生产出了凝固点和比重都符合要求的航空煤油。但是当把油样在飞机发动机做燃烧试验后,却发现9个合金钢火焰筒的内壁都被烧得坑坑洼洼的。是油的问题还是火焰筒的问题,研究人员又用苏制的火焰筒做试验,结果依然如此

1959年,中苏关系紧张,从苏联进口的石油产品尤其是军用油品数量锐减,全国出现油荒。此时的侯祥麟感到自己“所承受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又对侯祥麟说:“你们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就把你们研究院的牌子倒过来挂!”

部长的话尤如给侯祥麟下了道军令状。在这种紧迫情势下,他组织起6个研究室的力量,并与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合作,亲自带领科研人员日夜苦干。1960年除夕夜,京城华灯齐放,万家团聚,侯祥麟夫妻俩却把两个小女儿锁在家里,一起到实验室里鏖战。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An处一样。”火焰筒烧蚀问题,缠绕着侯祥麟,烧蚀着他的心,他和科技人员们在经受着地狱般的磨练。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无数次的探索、分析、对比、总结,侯祥麟开始全方位清理自己的思路:起初大家怀疑是油里含有重金属或硫化物,但经过分析,发现我们的油里所含重金属和硫化物均低于国外的航空煤油。大家认为即使这样,肯定也是油中的其他杂质作祟。因而多家研制单位都在油的精制上做文章。但不论如何精制,油品都对火焰筒有严重的烧蚀。研究单位又在添加剂上想办法,但依然不能解决烧蚀问题。

侯祥麟又组织大家拿国产航空煤油与苏联的航空煤油作对比,因为使用苏联航空煤油就从未出现过烧蚀现象。结果两种油混兑后试验,不出现烧蚀现象。这说明苏联油中含有抑制烧蚀的物质。把两种油进行所含非烃类化合物对比,很明显,苏联油所含硫化物比国产油高好多倍。把苏联航空煤油精制后进行燃烧试验,居然也出现烧蚀现象。经过反复试验,大家终于发现了原来认为起烧蚀作用的硫元素实际上是对烧蚀起抑制作用的。困扰研究人员好几年的烧蚀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侯祥麟与同志们又一起研制了一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的添加剂配方,于1962年正式供中国民航和中国空军使用。这一添加剂于1965年获得国家新产品成果一等奖。

为了原子弹的研制成功

1959年,为配合中国原子弹、导弹和新型喷气飞机的研制,国家有关部门向石油科学研究院下达了研制“能耐元素氟的腐蚀”的特殊润滑油的紧迫任务。这些特殊用途的材料,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黏温性、高温安定性、低温流动性,而且要耐高负荷、高真空、高转速、强氧化和强化学腐蚀介质等各种性能。身为石油科研院副院长的侯祥麟组织科技人员又进行了艰苦的攻关。从组织队伍到建立实验室、中试试验装置,从确定技术路线到审定试验方案,直至产品配方,试样的鉴定,侯祥麟都亲临现场指导,率领着同志们搞清了耐氟润滑油的成分和结构,攻克了一个个的技术难关,及时提供了国防尖端武器所需的各种润滑材料。

当时不仅资料贫乏,而且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短缺,在国家3年自然灾害科研人员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侯祥麟又积极组织和带领科研人员,平地起家,组建研究室和课题组,建设实验室和厂房,查寻资料,解剖样品,探索技术路线,在身体受到化学物质伤害,并随时有中毒和爆炸危险的情况下,他们反复进行研究试验,终于在1962年底制成了全氟润滑油及其他品种,1964年生产出了合格产品,确保了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奖。

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对3种国产氟油作了鉴定,认为“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全氟碳油系列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能生产全氟碳油的国家之一,满足了国家急需,为打破国外的核垄断,发展原子能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攻克了全氟润滑油后,侯祥麟率领科研人员又开始研制新型地地导弹和远程导弹所需的各类润滑油。由于圆满地完成了战略武器及火箭所需的专用油脂的任务,石油科学研究院在1987年6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为了国人不再用“洋油”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国民经济举步维艰。我国当时的炼油技术落后,如果不迅速开发炼油新工艺,我国炼油工业将无法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

1962年10月,石油部在北京香山召开炼油科研工作会议。这次会上确定了石油部要集中各方面的技术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发炼油新工艺、新技术,主要是:硫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有关的催化剂和添加剂等5个方面的工艺技术。说来也巧,当时大家刚看完电影《五朵金花》,那部影片讲述的是五位聪明美丽的白族姑娘,名字都叫“金花”。很受人们喜爱。于是大家把要开发的这五项炼油工业新技术,形象地称为“五朵金花”。从此“五朵金花”在我国炼油行业叫响了。后来“金花”逐渐延伸,成为石油化工业内重大新技术的一个代名词。“五朵金花”之一的催化重整技术,在石化工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项技术需要金属铂,就是现在用来制作高档首饰的“白金”。铂比金子还贵重,中国又不产铂,全靠进口。具有科学预见的侯院长从工艺实际要求出发,支持用铂作为催化剂配方材料,使我国催化重整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

在培育“五朵金花”的日子里,侯祥麟在研究院、实验室、炼油厂之间奔波着,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希望这些炼油新技术早点开花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五朵金花”炼油新技术先后开发成功,并实现了工业化,曾被称为“小茶壶式”的落后的炼油技术,实现了重大跨越,很快接近了当时的世界水平,炼油能力快速提升,是解放初期的100多倍,石油产品品种达到400多种,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4大类产品自给率逐步达到100%。

1963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全国一片欢呼。此时,侯祥麟百感交集。这是作为一个石油石化人多少年来最大的心愿了。

如今,90多岁高龄的侯祥麟仍然活跃在中国石油科技界的研究领域里,亲历中国石油工业半个多世纪发展过程的侯祥麟深知,我国石化科技几十年走过了一条由跟踪、模仿,到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随着今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推进科技进步是我国石化工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侯祥麟仍为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石化科技创新发展道路殚精竭虑。

猜你喜欢
煤油炼油金花
飞机为什么要烧煤油?
仪表控制系统在炼油化工装置的运行与控制
为什么煤油灯需要借助灯芯才能燃烧
金花银花
Use scientific methods to learn the vocabulary well
温度计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