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雷雨》主人公

2009-01-29 06:07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8期
关键词:人物塑造雷雨

祁 立

摘 要:戏剧《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探讨的焦点。本文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周朴园,并从戏剧主题、戏剧结构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周朴园是《雷雨》主题思想的两方面所共同揭露、批判的对象,最能体现该剧揭露社会的罪恶、旧家庭的罪恶的主题;其行为因素对推进剧情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中心的主要角色;其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是戏剧家着力刻画的角色。

关键词:《雷雨》 主人公 戏剧主题 戏剧结构 人物塑造

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一部太经典的戏剧,七十多年来给无数读者、观众带来了一次次美的享受和丰富的体验。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雷雨》的解读长久以来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其中,《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探讨的焦点。

如何判断一个角色能否成为此悲剧的主人公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最能体现戏剧主题的角色;处于戏剧矛盾冲突的中心,其行为因素对推进剧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局是整个悲剧最终归宿的角色;是典型人物,是戏剧家着力刻画其形象的角色。经过仔细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周朴园。下面分别从戏剧主题、戏剧结构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阐述。

一、《雷雨》的主题

《雷雨》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作为曹禺第一部作品,缘起“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1],“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2]。但写着写着,戏剧家挖掘出了家庭的、社会的,也是他内心深处真正想表达的深层次的内容。剧作一方面主要通过展现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待蘩漪、侍萍、周萍、周冲等人物的行为,以及对他们所产生的言行及心理上的深刻影响,来揭露作为一家之主的周朴园如何从精神上、情感上、心灵上控制、压迫和折磨其家人,如何无情地扼杀生本自由的人性。另一方面,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激烈交锋,暴露出周朴园作为封建资本家的罪恶本质,表现了尖锐的劳资矛盾。

因此,我们可以将《雷雨》的主题概括为: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写出了社会的残酷,以及残酷社会制度下的悲剧——人遭受污辱、迫害,人性遭受扭曲、毁灭的悲剧,并通过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社会的罪恶、旧家庭的罪恶。同时,《雷雨》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不可能不受时代的影响。对此,戏剧家本人有过明确的表达,“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3],“没有任何人告诉我,要我写什么,但我终于写了,非写出来不可,非写成这样不可。这可能就是时代的脉搏和精神吧。”[4]正是在这种时代精神的驱使之下,《雷雨》反映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戏剧家对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矛盾虽着墨不多,但却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表现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雷雨》可以说是一部社会问题剧。在剧中,许多看起来是“命运捉弄”,是“上帝主宰”下的人物的悲剧性遭遇,恰恰在许多地方更为真实和深刻地反映出阶级压迫的残酷性,以及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命运的悲惨性。比如侍萍,曾被周朴园无情地抛弃,几乎投河而死,现在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她千方百计地避免女儿四凤重蹈自己的覆辙,可偏偏四凤像“影子一般”重复着自己当年的悲剧。更可怕的是,与四凤相爱的周萍,竟是她的亲生儿子!这,就是“残酷的井”[5]。巧合,从深层次来说,往往能反映出一种不可避免性,一种必然性。四凤重演母亲的悲剧,这就从历史的纵深角度揭露了周朴园的罪恶,揭示了所谓“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6]的内幕。

可见,周朴园是《雷雨》主题思想的两方面所共同揭露、批判的对象,将其视为全剧主人公,是毫不为过的。

其实,从往往为人忽视,而多次被戏剧家本人强调的“序幕”和“尾声”来看,周朴园身上也折射出了戏剧家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两个修女的对话,交代出周公馆被卖给教堂、成了教堂医院的事情经过,“用‘序幕与‘尾声把一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到时间非常辽远的处所。”[7]老态龙钟的周朴园,到医院看望发了疯的侍萍和蘩漪。原先的一家之主,如今形影相吊,基督教的弥撒音乐声在全剧中首尾呼应。戏剧家希望读者以悲悯的心态去看,“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8],从而做更深层的反思。

二、《雷雨》的结构

戏剧结构是戏剧家根据题材的特点与主题的要求,按照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组织戏剧冲突与安排情节的艺术。

在《雷雨》这部戏剧中,戏剧家采用的是“情节巧凑”的方式。《雷雨》的戏剧冲突有多条,又由于牵涉到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以及某种意义上的巧合,戏剧冲突显得十分复杂。无疑,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周朴园和侍萍的冲突、蘩漪和周萍的冲突是三个比较重要的冲突。其中,剧作第一幕主要表现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蘩漪和周萍的冲突初露端倪;第二幕主要表现蘩漪和周萍的冲突,以及周朴园和侍萍的冲突;第三幕主要表现蘩漪和周萍的冲突,同时通过侍萍让四凤发誓这一情节,从侧面表现了周朴园和侍萍的冲突;第四幕,三个重要冲突一齐达到高潮,终于导致了悲剧的总爆发。

在冲突逐渐展开的同时,周氏家族的两对异常关系蘩漪与周萍,周萍与四凤也在读者眼前明朗起来。

从表面上看,蘩漪连接着周朴园父子两条情节线索,好像是中心人物。但仔细分析即可发现,真正把各个人物、矛盾冲突都连接在一起的,并不是蘩漪,而是侍萍。侍萍作为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以自己的方式向周朴园作着斗争。通过侍萍,戏剧家将周鲁两家人的血缘关系串起来,从而使各条矛盾冲突围绕着周公馆的家庭变故相互交织、相互引发,无不或明或暗地指向周朴园。

先说说蘩漪。在周朴园的专横统治下,蘩漪像一只被锁在笼子里的金丝鸟,精神压抑、灵魂窒息,而她又是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熏陶的女性,这就使她格外痛苦。第二幕中,蘩漪向周萍表白:“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9],更有“不是,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10]这样的心灵抗议。她从周朴园那里得到的,不是夫妻之爱,而根本是“欺侮”和“折磨”。如钱谷融先生所指出的,“蘩漪在剧中的贯串动作,她的种种作为的直接目的,虽然是在于想留住周萍,但其结果,却往往是对周朴园的一种揭露”[11]。蘩漪和周萍,是出于对周朴园强烈的不满才走到了一起。试想,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不是这个周萍,如果换成另一个男人,蘩漪也会爱上的。在这场畸恋中,使蘩漪沉迷不可自拔的,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纯粹是一种生命的欢欣——只要在斗争,在“爱”,她就是“活”着的。因此,蘩漪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都是对周朴园的反叛,而并非是针对周萍的。戏剧家着力描写蘩漪与周萍的冲突,正是想以此来更深刻地反映蘩漪与周朴园的尖锐矛盾。

四凤的悲剧是侍萍悲剧的重演,这显然又是间接指向周朴园的。唯一的“阳光人物”周冲,则是用另一种方式在控诉着资产阶级的罪恶。周冲爱母亲,爱哥哥,爱四凤,甚至爱鲁大海。但他不了解他们,不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在“喝药”这一经典场景中,周朴园当着儿子们的面,逼蘩漪将苦药喝下去,仅仅是为贯彻自己的意志,确立一种命令与服从的秩序。直到此时,周冲才真正认识了父亲,认识了父亲威权笼罩下的家庭,这才真正明白和相信了母亲的话:“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12]。以周冲对周朴园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充分暴露了周朴园的专制与蛮横。

猜你喜欢
人物塑造雷雨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从唐传奇到电影的文本变迁
《傲慢与偏见》之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安排论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
回家之路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沪剧《雷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