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平 忘我的“愤青”

2009-02-05 03:56陈益锋
中国新时代 2009年1期
关键词:泰德陈平卫视

陈益锋

陈平在1979年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自觉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上面,“什么适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就研究什么。不能直说的,就拐弯抹角地说!”

人物素描

陈平,泰德集团创办人,目前担任集团董事长、总裁,阳光卫视董事长。1955年出生于上海,1997年定居香港。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与八十年代,陈平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自觉投身于中国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诸多预见和建议为中国发展历程所验证。

1980年,陈平正式被调去筹建上海科学研究所,“那一年才开始专职做社会调查,为改革开放出谋划策,摇旗呐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让陈平受到了触动,同期,陈平发表了颇受社会关注的“新技术革命和我们的对策”以及“科学救国和兴国”等重要论文。尤其是在“科学救国和兴国”一文中对于清朝开始的洋务运动表示了肯定,把洋务运动视为中国社会走向世界的开端,“这在当时属于比较大胆的观点。”

而1990年则是陈平个人生涯的一个分界点,这一年,35岁的他正式下海经商。

最开始,陈平主要替那些接到出口订单的香港企业在内地寻找加工工厂,随后在中缅边境,做起了珠宝原料和木材原料的生意。尤其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变革中,陈平通过将国内的商品批量销往东欧各国,开始了他“国际倒爷”的原始积累。

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的南巡讲话让他看到了中国经济振兴的机会,于是打点行装回国开始再次创业。正是这一年,陈平通过朋友结识了美国辛迪加巨头——洛克菲勒家族,很快,双方一拍即合,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也是泰德集团的前身。

1996年起,泰德集团涉足企业收购和兼并,可以说称得上是中国资本界的先行者,其旗下的泰德投资从最早并购上海太平洋投资集团开始,其间先后涉足了房地产、IT制造业以及资本运营行业等中国热门领域。

2005年,陈平接手了濒临破产的阳光卫视,并出任阳光卫视董事长,按照陈平所说,阳光卫视承载了自己的理想。

“阳光卫视还没有赚到钱。很多广告能不能播出,我要看看广告什么样,如果广告本身有问题我就说不能播。如果节目中混入有损媒体职业准则的商业要素,我也说给钱都不要。”陈平表示,“无非我做了媒体该做的事情。媒体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比如生产食品,最基本的就是安全健康,而媒体产品最基本的就是真实,不能夸大和造谣。力求真实客观,把信息传达给社会大众。像现在出现的‘植入式广告或实则广告的营利性节目则误人眼球、害人不浅,信息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目前,泰德集团属下的产业主要有泰德时代科技、泰德时代商媒、阳光卫视传媒、泰德时代生态、泰德时代教育。其中泰德时代科技是陈平这两年所收获的最为得意的高科技企业,因为其以原理性独创的超分辨率电子视讯软硬件研发技术,已经成为泰德时代科技在打造自主品牌上的又一王牌。

1979往事

这一年,24岁的陈平在上海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担任助理工程师,当时的“人才工体单位制”对于陈平来说,是一种人生依附性质,“带有点奴役性质的,是封建的残余。”是没有人身选择权的无奈的过渡,而陈平的另外一个身份则是社会经济科学工作者。

陈平回忆:“每天7点骑自行车上班,如果遇到下雨就披个大塑料布。到了单位、做点本职工作,但很关心社会上的一些协会、研究会的活动,想方设法去参加。”

当时上海南昌路47号的科学会堂是陈平最经常去的地方,“那时不像现在还有菜饭招待,都是自己解决,按照现在的观点纯粹是公益性质。”

“我算那时候不听话的,折腾得比较凶,那时候听领导的话安心工作才是好同志,但我经常往外跑,去参加各种研讨会。”

在陈平现在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1984年9月召开的“莫干山会议”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的代表集体合影,里面就有陈平的身影。目前仍然活跃在中国经济领域的林毅夫、周其仁等著名经济学家,就是从这一次会议脱颖而出的。

陈平的1979年,除了本职工作,大量的时间都放在社会活动上面。比如针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陈平和好友们会自己花钱去农村搞调查,写文章反映当时的情况。“调查也是悄悄地去,否则很容易被抓起来。”

“不完全是经济研究,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改革的实用主义研究,什么适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就研究什么。”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陈平说当时只能通过自然科学学会等机构,拐弯抹角地提出自己的改革观点。

“先是打着科学技术的旗号,随着言论的放开,然后换成经济的旗号。这就是当时这么一种社会现状。现在按照目前的社会状态去理解,就不好理解。”陈平说,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科学技术学会盛行的原因之一。

当时,陈平写文章的时候,“开头还要加很多帽子,比如这些红帽子就是马、思、列、斯、毛的圣经般的语录等,当然用这些帽子也都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共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

这一年,陈平也站在了深圳的热土上。“当时的深圳开山劈地,到处都是工地,灰尘弥漫,但是在那里人们呼吸到了一些新鲜的空气。”当时在深圳的所见所闻对于陈平触动很大。

“但在深圳,看到很多来淘金的人们,怀着各种欲望,我也有点失望。因为我们摇旗呐喊的时候还带有很多的理想主义,当看到深圳的物质欲望、人性丑陋时,感觉这些东西距离自己的那种理想很遥远。”陈平说,现在回头来看,贪婪,也是人性的一种必然。

对于人性的认识,陈平在1979年有了更多的思考,“那是一个‘愤青和忘我的年代,当民族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的时候,还讲什么个人!”现在再回头来看,“那个年代也不近合理,人类不可能持久地处于忘我的状态,平静下来该什么还是什么。”

【对话陈平】

《中国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30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陈平:再回顾30年,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让中国人破除了迷信、崇拜的思想禁锢。中国人从秦皇建制以来的价值观被彻底地冲击,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是就文化而文化,旧思想而思想;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保国保种,所以市场经济自由人权、民主共和等都成为“动听不中用、蛊惑人心不会真用”的口号。人本身是经济动物,只有在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在这样基础上的文化运动,价值重现,才有可能、才会有真正的意义。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成绩。

《中国新时代》:1979年,您当时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了吗?

陈平: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多的自我,基本都是家事国事天下事,那时整个80年代都是一个忘我的年代,进入90年代是一个为我的年代,这是一个规律,都是合理的,人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和幸福的权利。

但可以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投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代人,是最可爱的一代,他们面对即将到来的幸福,选择了一种忘我的方式。当然那个年代也不合理,人类不可能持久地处于忘我的状态,平静下来该什么还是什么。

《中国新时代》:1979年哪些事情对您个人至今仍有影响?

陈平:当时我买了一套新的《资本论》,第三遍看了《资本论》。实话实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我看到了《资本论》自身的矛盾,因为它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运营过程总结得很准确形象,但最后的结论却和立论有所矛盾。因为人性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都是得蜀望陇,正因为人类不可满足的欲望,才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如果社会被描述为物质极大丰富,丰富程度到了按需分配,那欲望就没有了,社会发展也就停滞了嘛。所以1979年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第三遍再读《资本论》。使我意识到中国包括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必须告别传统的,或者说“所谓的正统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社会远大目标”,必须重新认识不美好、不理想的私有产权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承其历史的、人性的合理性。

《中国新时代》:您还记得1979年的哪些流行语?

陈平:说的最多的“科学”和“现代化”,因为只有提出科学和现代化,才能对旧体系进行改革。但当时很大程度上都是泛科学和泛现代化,因为科学和现代化都属于口号,潜台词是对需要改革的体制所说的。

那时候还没有“商品经济”,基本上是不能说的。“改革”也还不是最时髦的,还属于潜流,但实际上已经是主流的语境了,只不过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开头都还要加很多红帽子,这些帽子也都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改革”是到了1980年后才开始说的比较多一点。

成就大事记

1990年是影响陈平事业至今的一年,35岁的他正式下海经商。

1992年,回国创业的陈平与美国辛迪加巨头洛克菲勒家族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即泰德集团的前身。

1996年起,泰德集团涉足企业收购和兼并,先后涉足了房地产、IT制造业以及资本运营行业等中国热门领域。

2005年,陈平接手了濒临破产的阳光卫视,并出任阳光卫视董事长。

目前泰德时代科技则是陈平旗下最为得意的高科技企业,因为其以原理性独创的超分辨率电子视讯软硬件研发技术,已经位于世界的前端。

猜你喜欢
泰德陈平卫视
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张负的慧眼
张负的慧眼
Numerical research on effect of overlap ratio on thermal-stress behaviors of the high-speed laser cladding coating*
破案“神速”
陈平过河
泰德叔叔的纸灯笼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