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健康成才与和谐社会意识养成

2009-02-05 06:18
科教导刊 2009年22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意识大学生

谭 明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题,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中,要着力培养他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增强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吸纳外来文化,夯实自身本领,以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良好的思想素养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 和谐社会 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大学作为人才、知识和文化聚集的高地,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提出新的育人理念。广大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营造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养成和谐社会意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 增强和谐社会意识,要求塑造健康人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大学生增强和谐社会意识首先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妨碍人生幸福的最大障碍是不良人际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干群关系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创造力的源泉,成就的源泉。现代大工业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社会成员、组织之间团结协调、团队合作的社会。大学作为人生进行知识储备和行为模式构建的关键期,在大学中,不仅要学会学习,而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学会人际协调、学会共事,养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融洽相处的良好品德。如何与人相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程度,与人协调相处,首要的是个体自身必须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及时沟通,补位而不越位,互帮互助,公平处世,诚恳待人,团结友善,使团队之间产生1+1>2的团队效应,提高个体生命的质量和厚度。

2 增强和谐社会意识,要不断培养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诚信教育需要责任意识,否则诚信意识就不能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需要责任意识,否则创新就缺乏持久的精神动力和高尚动机。大学生要树立对父母亲人、对他人社会、对自然宇宙的责任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撑。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谁个不曾施恩,谁个不曾受恩。“施恩勿念,受恩勿忘”,永远是我们理当服膺的处世情怀。因为不懂感恩,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何来社会和谐?而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各方的恩惠,国家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这诸多的恩惠中,让人感受最直接、最深切、最强烈的,首推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教诲之恩。对于父母和师长,无论你如何尽心回报,也难以答谢其深恩厚惠与万一。怀一颗感恩之心举目四望,我们会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对其投去友善的微笑。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增强和谐社会意识,要求强化学习,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从个人自身来说,要强化个人的学习和锻炼,夯实个人本领,培养创造活力。大学生要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有和谐意识,更要有过硬的本领,要会干事、才能干成事。建设者过硬的功夫,需要知识、技能。知识和技能不会从天而降,要靠实践和学习得来。大学是人生进行知识储备的关键期,大学生在利用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按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创造活力,下苦功夫,练硬功夫、真功夫,开发核心竞争力,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自觉进行“德的养成,智的启迪,体的历练,美的陶冶,劳的体验”,实现自身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4 增强和谐社会意识,要求培养世界眼光,实现多元共生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秩序之中,与之相应,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日趋激烈。面对多元文化的激荡,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面临西方敌对势力不遗余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当代中国大学生要做出拿来主义的选择,用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化,正确处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矛盾冲突,作出正确的文化价值选择,要实现多元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和谐。同时,青年大学生特别要学习西方的诚信理念,学习其关于权力关系与身份认同,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生死爱欲,即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生存问题等观点,要通过调动学生的内在精神层面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境界,领会西方的和谐之道,养成全面的中西兼容的和谐观,建设全球资讯时代中国新型的和谐社会理念。

5 增强和谐社会意识,要求继承传统文化,培养正义与诚信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庄子的最高理想是“太和万物”,使世界达到最完满的和谐。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阐明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儒家关注人和人的关系,道家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内探讨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大学生增强和谐社会意识就是要领会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将“和为贵”作为内心修养和人际行为的准则,培养平和的心态,与人为善的品格,兼济天下的抱负和情怀。同时要领会传统文化中的“公平与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确立社会生活主流信念和合理、和谐、规范的人际关系,形成讲道德、讲诚信、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使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能干成事。

6 增强和谐社会意识,要求大学生关注民生,投身改革,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关注和谐社会,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前社会的现状,关注民生。当前,个别大学生中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这与大学生不了解国情有关。当前,我们国家处于黄金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的集中多发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社会转轨期间的矛盾突出,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困难企业的职工生活艰难。我们提倡大学生要走向社会、走向农村,走向社区、走进工厂,了解生产第一线,在广阔的社会中查民情,知民意,比之于广大社会基层的群众,大学生还有什么私利不可以放弃,还有什么心理问题需要治疗,切实解决认识问题;在看社会的过程中,感受家长、学校对我们的付出,感受社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增强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在投身实践、服务社会中,把个人发展与社会结合,与时代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理想和智慧,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大学生要自觉站在时代潮流之中,激流勇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而不应站在历史浪潮之外,自我摒弃,放浪形骇,虚度年华。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意识大学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