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参加课外补习班动机的调查

2009-02-05 06:18杜文娟侯夏星
科教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初中生

杜文娟 侯夏星

摘要目前,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初中生因本身课业不多,课余时间充足,又面临中招的压力。所以,参加补习班的现象最为普遍。本调查从学生参加补习班的动机为出发点,重点研究初中生在参加补习班时的消极服从心理(主要包括服从和从众),并依此提出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家长、老师、学生,真正认识到课外补习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 课外补习班 动机调查 消极服从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1.1目前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

国外对于学生课外补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最盛行,而且持续繁荣到现在。史蒂文森和贝克(Stevenson &Becker,1992),对课外补习活动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影子教育”的概念。贝磊(Bray,1999)对“影子教育”的概念做出了进一步阐释:课外补习只有当主流教育存在时才会存在,它的规模和形态因主流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几乎所有社会中,它受到的关注都比主流教育少,它的面貌远不如主流教育那样清晰可鉴。

1.2目前国内关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原因的研究

我国课外补习的出现和兴起,其背后有深刻的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原因。从文化原因来看,主要是指儒家文化的重教传统,“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课外补习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的兴起,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教育原因主要有:重选拔的考试升学制度、学校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对以师资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等;从经济原因来看,主要是我国家庭经济收入增长带动下的家庭教育投资增长、教师待遇偏低、教育收益率高等;另外,还包括独生子女增多,家长的攀比、从众心理等因素。

本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创新点在于,以往在研究学生负担加重的问题时,把重点放在家长,老师,学校甚至社会上。学生仅仅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在研究中,本研究指出学生在作为受害者之余,还应该作为参与者承担一定的责任。认清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参加补习班时尽量减少盲目性、服从性和大众化。减少时间、金钱、精力的浪费,真正的做到劳有所获。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为了使研究具有普遍性,在河南省一所普通的中学选取201名寒假参加补习班的初中一、二、三年级的被试。被试的分布情况:该校初中一年级七班51人,初中二年级八班49人,初中三年级六班52人,七班49人。

2.2 研究工具

在与该学校有关领导、老师及部分同学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学生参加补习班的特点得到了初步的了解,然后结合朱智贤教授指导的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协作组有关试题编制了《初中生假期参加补习班动机调查表》(见附录)为了得到学生在学习动机上更丰富的信息和观点, 该问卷由客观性选择题和主观性开放题两部分组成,共含试题14个,其中选择题10个,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题的若干答案中任选一个作为回答,它既包括目前国内初中生参加补习班的现状,也包括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参加补习班动机的调查;开放题4个,要求学生能充分描述自己参加补习班的具体情况和对补习班的看法。

2.3 施测

采用团体测试方法。以班为集体,在补习班开始上课后将调查表发给学生,由主试向学生说明指导语,待学生完全理解要求后开始作答。测试过程中,被试在遇到不理解的项目时,可随时向主试个别询问,测查时间约为30分钟。

2.4 资料处理

对于选择题部分,以个人在问卷上的分数为基础,同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职业类型等信息,作为研究分析的参考。对于开放题部分,则主要根据学生的作答内容,提炼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并对每一类思想进行统计并求出百分比。

3 结果与分析

3.1目前初中生参加补习班的动机与存在的问题

由表1显示所选被试中有69%的被试并不是第一次参加补习班,并且62%的被试认为本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加了补习班。可见,目前“补习班”现象在初中生中非常流行。

在调查中有43%的被试认为自己的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却有70%的被试认为自己需要补习,另外还有15%的被试认为自己非常需要参加补习。而且有75%的被试表示参加补习是自己要求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多数学生参加补习班并非家长、老师、学校等外在原因,而在于他们对于自身成绩的不满意。

尽管有75%的被试表示自己没有过“随大流”的想法;有83%的被试表示假如有这种想法,也只是想想就忘了。但是,却有82%的被试愿意和同学们一起报班。所以,目前的初中生参加补习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3.2学生对所存在问题的认识

值得欣慰的是同学们已经对这种现状有所觉察,57%的被试认识到在从众的情况下参加补习,效果并不好,它是一种时间、金钱、精力的浪费。另有21%的被试表示不清楚,没想过这类问题,只有22%认为与平常上课一样或者效果更好点。

有56%的被试觉得在不是自己愿意的情况下参加补习班是一种浪费,有42%的被试觉得在不是自己愿意的情况下参加补习班并不浪费,其余的2%的被试不发表意见。有33%的被试没有发表意见,29%的被试认为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剩下的被试认为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参加补习班,只要自己努力都会有进步的。

3.3初中生参加补习的主要科目与时间安排

在第十三题(此题为多选题)中有96%的被试参加过英语补习班,83%的被试参加过数学补习班,而语文、音乐、美术、舞蹈等只有9%。第十四题显示出参加补习的学生平时多在周六、周日上午时间为两个小时,假期按照补习班的时间表上课。

4 讨论

4.1成绩与参加补习班的关系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大多数学生参加补习班并非家长、老师、学校等外在原因,而在于他们对于自身成绩的不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用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对此作出解释。阿氏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包含两个部分,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而且这两者在强度上还可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不可能不考虑失败的后果去追求成功。因而一个人趋近目标的行为最终要受到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的决定。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那么这个人便将努力去追求特定的目标。如果一个人避免失败的动机强于追求成功的动机,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选择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

初中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因而他们所追求的成功应当是在学业上超过他人,而他们所惧怕的失败也就是被人在学业上超过自己。参加补习班,一方面是因为自身追求成功的动机,想要更上一层楼的超越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避免失败的动机,防止别人超过自己。所以,初中生参加补习班的行为是两种动机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也就解释了众多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何会不满意自身成绩,在课余时间也不放松。

4.2初中生参加补习班现象中的弊端

目前的初中生参加补习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那么,初中生在参加补习班的行为中,为什么会存在从众行为?对这一行为我们又该作何解释呢?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所罗门·阿希曾做过的从众研究。在阿希的实验里 ,情境很微妙。在这些情境中对从众没有明确的奖励;对不从众也没有明确的惩罚。那么为什么阿希的被试者还要从众呢?看来似乎有两个可能:(1)可能在大多数人持一致的判断面前,人就不容易相信自己的意见,易出错误。(2)可能他们是“表面上迎合别人”,内心却深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以便使自己能受多数人欢迎,或者是避免因持异议而被人讨厌。大多数人相信他们最初是被力求正确的欲望所驱动的而另一些是为了迎合别人以获得好感。

让我们慎重的观察一下目前存在的学生“恶补”现象。学生是这种“恶补”现象的受害者,他们对参加补习班采取了消极服从的策略。在大多数人都对“恶补”做出肯定判断的时候,为了与大家保持一致,为了避免因持异议而被人讨厌。当家长、学校、社会对他们提出补习要求时,他们也只能无奈的接受,甚至无奈的提出参加补习的要求,尽管在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是不赞同的。阿希的理论说明了在没有明显的奖励和明显的惩罚情况下,学生们做出了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判断,从而避免自己成为异端,解释了为什么在初中生参加补习班的行为中会存在从众心理,也阐述了目前学生“恶补”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8.61~65.

[2] 许政法.国内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教学研究,2009.32(1):56~59.

[3] 王本发.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期望*价值模式论述评.山东师大学报,2000:69~71.

[4] 陈凤梅.从众现象的分析和应用.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25(3):77~79.

[5] 马克·贝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杨慧娟,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马克·贝磊.补习性私人家教:规模多大,意义如何?[J].《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译.比较教育研究,2000 (1): 61~62.

[7] 马克·贝磊.“课外辅导热”席卷全球——一位外籍学者眼中的全球教育现状[N].杨桂青,译.人民日报, 2005-12-08 (13).

[8] 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18~24.

[9] 李翔.从众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1:13.

[10] 曾柏树,甘超.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分析.法制与社会,2007.7:375

[11] 邓丹萍.解读群体心理 关注群体生存.社会心理科学,2006.1:31

[12]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3~78.

[13] Lonner,WJ. The search for psychological universals[A] .In H.C. Triandis &W. W. Lambert (Eds.), Handbookof cross - cultural psychology,Vol.1: Perspectives[C] . Boston: Allyn and Bacon,1980:14~32.

[14]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M] .5th ed.Palatino: York Graphics Services,1nc.1996:198~236.

猜你喜欢
初中生
基于微课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巧设体验活动,助力大孩初中生成长
“三层七法”:提高初中生三级蛙跳能力的实践研究
巧借数学思想提升初中生解题能力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