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基征途

2009-02-07 01:49左勤程邱桂奇
投资与合作 2009年12期

左勤程 邱桂奇

临近中午,智基创投(以下简称为智基)的北京办公室,两位投资经理正对着墙上一张中国地图“指点江山”,讨论得甚是热烈投入,未来的投资蓝图或许正是在一次次这样的深刻探讨中得以描绘。从2000年成立以来,智基已经在这张中国地图上留下了若干足迹。投资80多个项目,有22家以上市或被并购方式实现成功退出。在中国VC行业有如此成绩是值得炫耀的,但是智基的几位合伙人却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

十年,言其久也;十年中发生之事,谓其多矣。回顾智基的十年,智基的三位创始合伙人卢宏镒、张秋煌、陈友忠均唏嘘不已、感慨万分。十年前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对其三人出来创办创投基金曾表示“这是一条不归路”,如今这条路已经被智基的团队走出了中国特色与成绩。在三位创始合伙人眼中,“换跑道”选择的这条“不归路”亦是一条漫漫的“学习路”,智基创投把宏碁电脑的学习性组织,在中国发扬光大,生根发芽。寻找有潜力项目、带领企业走向成功、拓展投资领域、团队本土化……在十年的发展中,这些探索经历如此弥足珍贵。

对于智基的发展,施振荣有着自己的想法,“目前中国创投产业对GDP的渗透率还只有0.1个百分点,将来一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要长期有效发展,就离不开创投的兴起。”随着中国机会的不断出现,智基也将越来越成熟。

10年投资超过80家企业,有22家成功退出,多家企业在纳斯达克、台湾上市……智基创投的业绩在中国VC行业绝对排名靠前。

作为智基创投“家长”的施振荣给这个团队定了六字方针:诚信、专业、绩效。

10年来,智基创投的团队始终践行这“六字方针”。智基创投的董事长卢宏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基创投团队所有人都很诚恳地对待创业家,做到最大程度的诚信;而提到专业,他们各施所长、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优秀的集体;而有了诚信和专业,那绩效就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智基创投始终坚持稳健的投资策略,打造百年老店是这个团队许下的诺言。

团队 “全垒打”

在创投行业,询问任何一个投资人选择投资项目的首要标准是什么,他们都会告诉你——团队。一个好项目如果团队不行,那项目一定不会成功;一般的项目如果配上好团队,也许项目会在发展中不断调整,最终得以成功。而在中国,作为最重视企业团队的创投机构,有些团队却不稳定。这两年创投业频频跳槽的明星投资人,让大众从另一个角度关注着这个行业。

与众多投资机构不同,智基的核心团队却是非常稳定,三位创始合伙人共事超过二十年,始终紧密团结一起。目前智基的核心团队构成为九人,施振荣身为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及资深顾问;卢宏镒、张秋煌、陈友忠是创始及管理合伙人;吕强、梁晓刚、卓德钦为管理合伙人;史煜、林霆为合伙人。

智基没有“空降兵”,五位后来加入的合伙人无一例外都是在智基工作多年后晋升而成。如此的团队构成也区别与其他创投机构。

“我们是以做‘百年事业的理想来做事情的,所以团队最重要。”张秋煌表示,“这就需要团队稳定、合作默契,建立完整的系统制度,以内部提升机制来发展合伙人非常必要。”施振荣则用六个字来形容智基的团队,即“诚信、专业、绩效”。

具体分工而言,施振荣在台湾,与台湾业界颇多互动,在产业战略上进行支持;卢宏镒、张秋煌、陈友忠除了要找到好的投资行业,还要负责人事方面及投资者关系的维护。“我们的团队有很强的互补性。”张秋煌表示。“卢宏镒任董事长,负责公司大方向的把控;张秋煌则擅长财务管理,在募集资金、现金流把控、目标管理方面有深厚的经验。”陈友忠表示,“而我则侧重与媒体的沟通、资金募集、投资者关系维护等工作。” 另外五位合伙人偏重具体行业及项目的寻找、尽职调查、投资决策、参与发展、退出等工作。

对于每一项投资决策,是否投资、是否追加投资、是否退出等,智基投资决策委员会实行“两票否决制”,即某个项目如有两位合伙人反对则不能形成最终决策,每一位合伙人均有公平的投票权利。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是智基创投团队的一个特色。“不必要分清是谁主导投资哪个项目,所有决策都是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决定。”卢宏镒说道。

在智基内部,团队是他们的核心。“一个项目的成功退出,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卢宏镒说。在创投行业,经常出现投资人互相抢项目的情况,原因与以单个项目的投资成败来激励投资人有很大关系。而与其他创投机构不同,智基的激励机制是以整个基金来计算的,这样就保证了团队作战的基础。

成为公司的合伙人,工作的范围、性质、权利等各方面有了哪些变化。对此问题,2004年加入智基,2008年成为合伙人的史煜摇摇头,“与以前并未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拥有了投票权,让我觉得应该付出更多去看项目,会感觉到决策的担子。”

需要完成一个“全垒打”,是智基发展合伙人的条件之一。“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将一个项目从最初投资后带着慢慢发展,到成功引领项目上市或被并购,实现完美退出,以这样一个过程为条件之一。”陈友忠表示。

作为三位创始合伙人之外第一位成为智基管理合伙人的吕强,他的投资经历很有代表性。吕强于2000年加入智基,用五年时间成为合伙人,在此期间,协助投资并管理了十多个高科技项目,涉及通讯、软件及半导体等行业。如投资及推动掌上灵通于200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9年1月,史煜去香港为兴业太阳能赴港上市敲钟。作为主导投资人,兴业太阳能的上市成就了他一支完美的“全垒打”。2007年5月,智基曾投资兴业太阳能350万美元,目前兴业太阳能的股价从1.05港元已经涨至3.7港元,智基退出了80%的投资,剩余投资将于2009年12月底实现退出。

对于团队,林霆的感触也很深。在所有合伙人当中,林霆最晚加入智基,但是智基给他带来的团队精神让他记忆犹新。林霆介绍,智基的每一个项目,不管是不是项目的执行人,所有同事都很积极参与,提意见、头脑风暴等,合伙人之间的合作也非常默契,大家都相互了解对方。

“我们这个团队来自新加坡,中国台湾以及大陆,每个人拥有不同的背景,所擅长的领域也不同,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发挥1+1>2的效果。”林霆说。

文化 宏碁烙印

提到智基,不能不提及其与宏碁的历史渊源。卢宏镒、张秋煌、陈友忠都曾是宏碁集团的高层。创办宏碁创投前,宏碁电脑更是卢宏镒第一份且唯一一份工作。其实早在1984年,施振荣就在台湾成立了全台湾第一家创投公司(宏大创投),“当时没什么经验,交了不少学费。”施振荣说。正是有了之前的创投经验,2000年初,卢、张、陈三人决定一起出来创立宏碁创投(宏碁创投于2005年正式从宏碁电脑业务中剥离出来,更名为智基创投)。

从宏碁电脑,到宏碁创投,再到智基创投,施振荣创业过程中的许多理念都被传承下来,在智基创投的许多方面得以淋漓表现。

尽管位高权重,施振荣从没有“集权”想法,甄选最优秀的员工、鼓励内部创业,是其一直秉承的管理方式。如今不仅宏碁成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品牌,宏碁创造和孵化的纬创、明基、友达、华硕这些声誉远扬的企业,也培育了无数台湾科技人员,令台湾制造品牌名声远扬。

“平等、自由、沟通、参与,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工作理念。”陈友忠表示,“这其中许多都来自于宏碁的文化,企业文化是很重要的。”

“不留一手的师傅”是每一个智基人需要做到的。2004年施振荣退休后成立智融集团(智基创投为智融集团旗下公司)便是希望能够分享经验给企业家,特别是失败的教训。第二次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陈友忠将时间安排在早晨9点,因为11点他要接待一个来自北京大学的EBMA,二者并未有业务的联系,但陈友忠表示这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即“将经验传达出去”。

“宁可失去控制赚钱,不愿控制而赔钱。”这曾是施振荣的经营风格之一。他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宏碁,并在2004年底退休时实践了诺言,让最合适的人管理宏碁。在智基亦如此,招募优秀的人才进入,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成为合伙人,甚至将来更高的职位。张秋煌如此形容智基的“薪传计划”,“现在我们三个都是五十来岁,第二梯队的三人差不多都是四十岁左右,至于史煜和林霆等则更为年轻。”

并不擅于和媒体打交道的史煜喜欢“低调做事就好”,不喜欢充当发言人,“崇尚努力做事,不会刻意营造个人英雄主义气氛的智基文化”是史煜能够很快融入智基团队的原因之一。

不过,尽管文化上多有传承,名字上最初还有着宏碁二字,但除了宏碁创投第一期基金的20%来自宏碁外,“宏碁创投从设立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从第三方募集资金,与宏碁电脑没有业务的关联,我们是完全人、独立的投资体,为第三方LP追求最高财务回报。”陈友忠表示,“我们与普通的企业VC完全不一样,智基有着自己独立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战略。”

战略 见于未萌

从互联网、高科技、新媒体,到如今的医疗产业、消费概念、新能源领域等,创投产业通过慧眼识别潜藏在不同行业背后的发展机会。创投产业的发展历史,正是不断发掘隐藏在产业内部尚处于“未萌”状态的投资机会的历程。

战国策中的“智者,见于未萌”,正是智基的理想所在。在智基创立初期,凭着对高科技领域的实践与深刻理解,将投资目光放到了中国大陆众多新兴高科技产业上。

三位创始合伙人曾经创办并带领宏碁电脑国际在新加坡上市,三位管理合伙人都在跨国企业担任过高管,两位年轻合伙人林霆和史煜也曾是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这些创办、管理高科技企业的经验、人脉、根基使智基团队在中国高科技,广义IT领域的投资及增值服务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挖掘机会,必须深入其中。“落地生根”、“举家迁徙”是智基的方式之一。2000年上海代表处成立时,陈友忠带着太太举家迁徙至上海;随着2007年北京代表处的成立,又举家移至北京。卢宏镒、张秋煌及卓德钦三位也是在2006年,全家从台北搬到上海。

管理合伙人梁晓刚,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多年的投资银行工作之后,于2000年智基成立时在新加坡加入,负责东南亚及印度的投资。他在厦门出生,香港长大并毕业于美国名校MBA。兼具理性与多元文化背景,随着智基在2004年收缩印度及新加坡市场,集中全部力量开拓中国市场的公司战略调整,也于2004年举家迁往台北,再转往上海。

积极的本土化,是发现“未萌”机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不外乎外部机会的成熟和内部准备的完善。”张秋煌表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产业信息及国际化经验,以及寻找、吸引更多具有本土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进来。”

在智基内部的分工表中,每个领域都有两位合伙人主要负责,发挥各自的特长。“如果有项目过来,首先要看这个项目是属于哪个领域,然后再找具体的合伙人研究。”梁晓刚告诉记者,“所谓的术业有专攻,每个人负责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专研。”

当然,在寻找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智基也交了一些学费。“比如我们最初对移动讯息服务比较保守,反而更偏爱硬件及技术平台,其实无线及互联网服务都有许多投资机会的。”张秋煌补充道。

这从宏碁创投第一期基金投资英斯克,却最终从掌上灵通实现资本回报上可见一斑。2000年8月,宏碁创投与Icon Media Lab等向英斯克投入约650 万美元,当时英斯克的核心业务是移动通信的技术平台。后来英斯克业务分拆为两个公司,分别是通信技术平台及从事无线增值服务的掌上灵通,前者逐渐销声匿迹,后者却于2004年3月4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而让宏碁创投实现了资金退出。

“事实证明我们最初的判断是有失偏颇的,‘服务应该是大的发展方向。”陈友忠表示。

英斯克是宏碁创投第一期基金的第一笔投资,从结果来看也是非常成功的投资。不过,如果按投资决策的顺序来算,电讯软件公司Wass应该算是第一个。“但是在高科技领域,什么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些时候需要时间的检验。”陈友忠坦言,Wass的最终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又如,智基在阿里巴巴和携程发展初期就考察过,却与后者擦肩而过,如今吕强提起来仍然很是遗憾。“交学费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在其中学会成长,下次不要再交学费就好。”施振荣表示。

成长 “无中生有”

2009年9月15日智基国际投资人年会的一个下午,智基投资的20位CEO与“台湾IT教父”、智基顾问施振荣及投资人正在进行一场闭门内部交流。从人才战略、公司文化、到品牌市场、财务系统、领导力甚至如何鼓舞员工士气,讨论的话题涉及到每一个年轻企业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会后有CEO说这是一场“沟通至内心深处”的对话。

这已经是2009年智基为创业者举办第二次CEO主题聚会了。以智基三位创始人在高科技产业内的深厚积累及广泛的人脉资源,智基每年都会举行两次针对投资企业的“薪传小聚”, 邀请成功企业或跨国公司的前辈出山,将所投资企业的老总聚集起来,进行面对面的传授与交流。

“不只是投钱而已,智基通过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人脉、管理经验等增值服务提供给企业,以助于企业更好的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陈友忠表示。

对于“无中生有”的风格,作为董事长的卢宏镒最有体会。“1977年加入宏碁,到现在工作了33年,前面的23年是做PC,后来的10年是做VC。这33年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中生有。”卢宏镒告诉记者。

1986年至1989年,卢宏镒负责宏碁集团开拓欧洲市场,从零开始,刚到欧洲的时候卢宏镒想都不敢想宏碁会跟欧美的IT企业平起平坐,甚至超过它们。1991年至2000年,他曾任宏碁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及总执行长,期间负责宏碁计算机在亚太地区、中东、非洲、印度、拉丁美洲等地的营运业务,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刚刚过去的国庆60周年庆典,数百万颗LED灯所构成的璀璨显示屏,令人难以忘怀,这些LED灯的核心技术LED恒流驱动器产品是由2007年10月在台北上市的聚积科技公司生产的。可以说,智基在聚积科技的产品向大陆“从无到有”的销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2001年宏碁创投投资聚积科技时,产品主要以国际行销为主,当时LED产品欧洲正流行,中国则是刚刚兴起,我们帮助它们进入大陆市场。”张秋煌回忆起自己多年前主导投资的项目,很是兴奋,“现在聚积科技在大陆的市场份额差不多有40%,我们也通过这个项目取得了差不多10倍的回报。”

诸如此类的增值服务还有很多。对于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兴业太阳能,希望引入新的财务股东,史煜介绍来自IFC(国际金融公司)的投资人。

尽管希望推动企业“从无到有”,实现融资并购上市等目标。但随着创业板的挂牌交易,很多项目跟投资机构谈判都要求比较高的市盈率,而国内很多机构为了追逐短期利益,也在不断抬高市盈率,开始打价格战。这种“无中生有”的方式施振荣极不认同。

“智基所投的项目都不是以高价格拿到的,我们宁愿失去项目,也不愿以高价格去抢项目。”梁晓刚告诉记者。“企业的IPO是企业发展的开始,但如果只以IPO为目标,那这样的企业我们不会参与。”施振荣告诫企业。

对于国内方兴未艾的人民币基金,亦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从规模只有1.3亿美元的宏碁创投一期基金,到如今运作四期基金及一支人民币基金,智基在帮助自身及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享受着创造价值的乐趣和收获。

风格 “不打无准备之仗”

智基目前管理四期基金,共计金额约5亿美元。每笔投资金额并不大,300万至500万美元,占所投资项目5%-30%的股份。

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只是刚刚起步,对于前景没有绝对把握的前提下,智基希望能走得更扎实些。“就好像‘瞎子走路一样,我们慢慢试探,即使摔一跤也不会摔得太厉害。”卢宏镒作了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不希望打无准备之仗。”

在这种“小碎步前进”的稳健投资哲学指导下,智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单。

如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三家公司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掌上灵通、LCD驱动芯片生产商Himax、TD-SCDMA基带芯片生产商展讯,在台北上市的LED磊晶制造商FOREPI、LED驱动芯片生产商聚积科技。此外,以被并购方式实现退出的案例也不少,如被日本Index收购的讯天通信、被西门子收购的光桥、被Macquarie及SEEK收购的智联招聘等。

智基在TMT投资领域有了丰硕成果后,也将投资标的放到了更广泛的领域中。“智基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需要随大势而行。”施振荣如此形容智基的转型。

“2004年智基开始涉足替代能源领域,2006年又拓展到传统领域,如关系衣食住行的消费相关行业。”陈友忠表示,“并不再是单一的只投资早中期项目,而是从介入项目的早、中、晚期,并对投资的区域、行业等进行优化组合。”

在替代能源领域,智基先后布局了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益通光电、薄膜太阳能玻璃材料及工程制造商兴业太阳能等企业,前者在台湾上市,后者在香港主板上市,让智基浅尝回报。

2009年,对全国连锁幼儿园大地幼教联盟、高端学前素质教育天才宝贝的投资,体现了智基对中国教育行业的长期看好。此外,智基还投资了面包饮品连锁喜来公社、机场媒体整合运营商高触传媒等。

“我们的投资特点之一是不随外动而起舞。”张秋煌表示。虽然不希望打无准备之仗,但看准了的项目就会“大踏步前进”。而且这样的项目智基一般都会领投,这样的项目占智基所投资项目的比例差不多有三分之二。

投资睿稚集团(天才宝贝)便是一个例子。卓德钦目前负责智基教育领域和传统消费品的投资。“第一次跟睿稚集团CEO刘慧琴接触时,并不看好,觉得这是一个小众市场,市场的规模不大,消费的人也不多。”卓德钦告诉记者,初期调查非常谨慎。

但事实出乎意料。“当时正值经济危机,睿稚集团的31个直营店我们看了一半以上,财务状况都非常好,逆市上扬;刘慧琴的团队执行力很强,在营销、管理、品牌打造、课程开发上居同行领先地位。”卓德钦告诉记者,“而且我们发现父母亲对孩子的投入非常大,意愿很强烈,这个行业一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于是智基毫不犹豫,迅速出手500万美元主导第二轮的投资。

循环 良性互动

2008年7月,陈友忠第一次当证婚人的经历,令他印象极为深刻。因为邀请陈友忠作证婚人的并非其朋友或亲人,而是智基投资的宜搜科技的CEO汪溪。

智基与汪溪的关系还不只是投资人与被投资人的关系那么简单,汪溪也是智基的LP之一。而汪溪之所以投资智基,也是因为智基多年前曾投资过汪溪创办的另一家公司讯天通信。2005年3月,日本Index公司以近8000万美元收购讯天通信,汪溪便用所得的部分退出资金“反哺”智基。

如此的循环,在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智基曾投资过的企业创始人,后来又成为智基LP的,也不只汪溪一个人。“比如掌上灵通的吴骏、台湾益通光能的创始人吴世章等。”陈友忠表示。

如今许多成功的创业者在产业链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亦令陈友忠感慨不已。“有些是做连续创业者,有些则成为LP担任资金的提供者。”陈友忠做了具体分类,“还有的成为天使投资人,如吴峻后来投资了一些企业等;至于沈南鹏这类有着多次成功经验的创业者则成为GP,募集资金自己开始投资更广的领域。”

智基的LP来源也愈加广泛。自新加坡的政府投资GIC,从智基第一期基金开始就一直是智基的主导LP。据张秋煌介绍,如今智基的LP构成为来自新加坡的五六家基金占50%,来自中国台湾的基金和欧美基金各占25%。

如果说投资人与被投资人的互动带动了个人与公司的良性循环,那么大陆和台湾的经济互动将促进的是整个创投行业的发展。

2009年6月30日台湾公布《陆资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台湾的资本市场更是欢迎大陆企业前进上市。

卓德钦认为,随着两岸经济的不断互动,很多企业选择到台湾的资本市场上市,特别是一些台商在中国内地创立的企业。而智基对台湾的资本市场充分了解,拥有天然的优势,未来不排除有些投资项目到台湾挂牌上市。陈友忠表示,目前智基正在对一些投资项目进行重组,以期赴台上市。

对于台湾资本市场来说,大陆是很好的项目来源补充。“在台湾上市的企业融资大都在三四千万美元左右,对大陆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台湾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适合的选择。”张秋煌表示。陈友忠也表示,“台湾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非常好,‘菜篮族炒股是普遍现象。”

以宏碁电脑、台积电、联发科为代表的高科技电子业是台湾的代表性行业,不仅如此,台湾的太阳能产业、食品业、零售业在大陆的发展也很有特色,比如统一、康师傅、旺旺、中友百货、太平洋百货等品牌。“这些台湾产业的发展历程,肯定会对大陆相关产业有所借鉴,而这些类型的大陆企业如果赴台上市,一定会得到台湾资本市场较高的认同。”陈友忠表示。

“相信未来将形成一个开放的大中华经济区,企业可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资本市场。”张秋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