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知青的437封老情书蹿红网络

2009-02-07 08:43薛立永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09年1期
关键词:旧情情书博客

薛立永

在爱情变得浮躁、情感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两位老知青在40年前写的437封老情书正在网络上蹿红——短短一个月内,人流量就达到了4万多人,众多博客圈加以推荐,甚至将老情书推荐到博客首页;在每一篇老情书上网后,都有不少网友跟帖,纷纷抒发感动之情……这437封信正是崔积宝和李桂茹在1968年到1977年这10年间写的两地书。如今记录这段荒诞年代里感人至深爱情故事的《十年》一书已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十年》也创作完成,等待合作拍摄。

10年如梦写尽痴情

今年61岁的崔积宝曾是哈尔滨学院文学系教授,57岁的李桂茹曾从事文秘工作,目前也退休在家。而这437封信是他们在1968年到1977年这十年间写的两地书。

在1966年"文革"开始时,崔积宝和李桂茹都是哈尔滨市第八中学的学生,崔积宝读高三,李桂茹读初二。有一天,因出校报,李桂茹拿着蜡纸到学生会向崔积宝借油印机,通过几句交谈,两人发现彼此的"立场"和"观点"非常一致,当时年已20岁的崔积宝立即对眼前这位小自己4岁的女生有了好感。此后,崔积宝以送材料、发通知、开会等各种理由与李桂茹接触,还找机会到李桂茹的家里帮着干活。

1968年,学生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崔积宝到了和平农场,李桂茹到了云山农场,后来这两个农场都归属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虽然他们呆的地方同属密山虎林地区,但由于交通不便很难相见。于是两个人靠通信保持联系,交流思想,发展感情。

1969年,崔积宝回哈尔滨探亲,便以李桂茹父母的名义给李桂茹所在的兵团发了封假电报,于是李桂茹也有了探亲的机会。可回哈尔滨后,她发现这是崔积宝的主意,便很生气,立即返回兵团,并给崔积宝写了封“绝交信”。这下子崔积宝慌了,为了求得原谅,他不断地写信解释,足足坚持了一年,李桂茹终于被打动。1971年的春节,二人一同回哈尔滨过年,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此后,两个人通信更加频繁。他们互相倾诉,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互相鞭策。1974年,崔积宝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鸡西市上学。1977年,李桂茹也幸运地被招工回到哈尔滨,这对热恋多年的情侣终于结了婚。此时他们已相互通信419封,而且两人都不约而同地保存着对方的来信。婚后,他们写信更是对两地分居生活的寄情。直到1978年崔积宝调回哈尔滨时,他们已累计通信437封。

随着时代的变迁,崔积宝夫妇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期间,他们搬了四次家,扔了许多旧东西,可唯独对这一摞已经变黄的旧情书不弃不离,夫妻两人还按时间顺序将旧情书一封封地编上号。每次翻看这些老情书,夫妻两人都非常感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热恋中。

朝花夕拾温暖一生

1995年,老两口买了台电脑,他们想找一些有情节的文章来练打字,便想起了那一摞旧情书。当敲到第403封信时,崔积宝对李桂茹说:从相识到结合整整10年,如果写一本小说取名《十年》,我相信会感动读者的。于是夫妻俩有了出书的念头,不过此事因种种原因一直搁浅着。

后来,崔积宝遇到一位年轻朋友,他告诉崔积宝,完全可以将这些老情书传到网上,肯定能引起网友们的关注。受此启发,崔积宝于2006年12月中旬在新浪网开通了个人博客。没想到,这些情书真的在网络上火了。

为了便于网友阅读,崔积宝夫妻还将博客里的这些情书分为《初经风雨》、《人有彷徨》、《爱在生长》、《谋事在人》、《经历苦痛》、《命途多舛》、《金石为开》、《红了樱桃》等八章。每章的标题大体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历程和每个阶段的状况,真实地印证了那个时代两个小人物鲜活的梦想与追求,奋斗与挣扎;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爱与乐,苦与愁……

一位名为“70年代生人”的网友说:“我生于1970年,文革结束时我6岁。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我对文革的体会是在文革结束之后,父亲挨整,二姐夭折……童年时期的变故只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模糊的印记。而今我已近不惑之年,这些印记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沉重。文革是全民族的一出闹剧和悲剧,每一个家庭都以不同的方式经历过文革。从崔积宝夫妇的信中,我读到一对普通男女在那样一个非常年代,靠着爱情保持着生活的勇气、激情和希望。在那样一年代,保持这样一种感情,弥足珍贵。在他们这些通信中,所传递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坚贞,同样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同样会促使我们去反思那个年代。”

猜你喜欢
旧情情书博客
辜负了旧情人
一封情书
暖暖的等
旧情人
旧情人
与旧情人相逢
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