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09-02-09 02:29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人类

焦 勇

(1.中国矿业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焦 勇1,2

(1.中国矿业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当今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内外部错综复杂因素合力的冲击,出现信仰危机和被边缘化的趋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信仰本质的阐述,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功能,从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形态;重要作用

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是人类行为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源泉。当前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功能,才能构筑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制各种不良意识形态的侵袭和威胁,从而促进我国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信仰的本质

1. 信仰的本质

从人类诞生开始,人的精神生活就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图腾崇拜到神话再到上帝,人的精神生活从具体的景物信仰发展到抽象的“异化”理论信仰。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人对信仰的需求始终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有信仰的生命体,信仰是人类精神的需要和创造,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对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不断追寻意义的过程,是对终极理想的孜孜不倦的寻求过程。人不能缺少这种追求[1]。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生存意义的终极追求,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动物,信仰的本质恰恰体现了人的自我超越性。信仰本质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个体的有限性和人类整体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信仰满足了人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一种精神渴望。

人类的信仰活动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人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认同某种价值观念,然后寻求设立“相应的目标”,并为之追求,信仰意识就在人的精神世界萌芽发展。因此,每个人都有信仰意识,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信仰的对象是真实的本体,信仰是主体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信仰的一般本质特征是通过信仰的主客体及其相互运动来显现和说明的。信仰的内在发生机制是人的情感和意愿需要的内化,它蕴含并展示着极其丰厚的社会实践内容。信仰的内在本质特征是通过信仰实践活动的“二级超越结构”形式来实现的。所谓“二级超越结构”,即现实立足点——一般超越目标——终极超越目标。所以从本质上讲,信仰是一种依存于信仰对象的心态,其对信仰客体的由衷相信和自觉追求是通过特殊的“路径依赖”方式来实现的,它遵循着人类的一般认识规律。另外,信仰也是价值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有效的信仰价值体系必须同时兼备现实性和理想性这两种品格。信仰的树立和巩固,既是对这一价值形态结构的自觉认知,也是对这一结构的自觉超越[2]。

2. 信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意义

信仰是人类最根本的精神现象,也是最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人类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体现了人类的价值理想和人类终级关怀的不懈追求,因而,信仰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的存在不仅是肉体物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精神的存在让人与世界万物相异。作为物质的人与世界万物一样在宇宙中周而复始,但作为精神存在的人必须找到其归宿,换句话说,人必须要为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一个合理的“存在空间”,这样人类就创造了信仰。信仰为人类开辟了一块精神活动的天地,满足了人的精神活动需求,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勾勒了美好的目标蓝图,为人类的意义世界提供了持久的动力,构建起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让人类在另一个精神维度里,有价值有意义地生存着。

信仰是最高的意识形态形式,它对于信念和意志等有着统摄作用。信仰不仅给信奉它的人提供了“宇宙图式”和“精神家园”,而且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评判标准。受着某种信仰支配的人,不仅在自己的观念领域信以为真,而且必将在现实的活动中表现为对信仰宗旨的践行,主要表现为信仰对信奉者行为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信仰不仅对于人的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它也对于社会的伦理道德提供了根据和指导,从而对于社会的伦理关系起到了维系和整合作用[3]。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

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

信仰作为人类最古老、最繁杂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现象,按照形态可划分为三类,即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学信仰。原始信仰是以灵魂观念为核心,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信仰形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自发形成的与社会生活尚未明确分离的信仰体系。宗教信仰是以“神”的观念为核心,以对神的崇拜为特征,以天国与尘世、灵魂与肉体、善与恶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为主轴线所展开的社会活动、精神活动和文化活动。哲学信仰是以人自身为核心,以对思想真理或主义的尊奉与践行为特征,按照人性的或科学的原则对自然、社会、人生进行理想的规划与实施为主要内容,它是继原始信仰、宗教信仰之后,人类最重要的信仰形态,代表了人类信仰的发展方向[4]。

宗教和哲学都依赖信仰实现自身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宗教信仰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信仰是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性”形式。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宗教信仰区别于哲学信仰的地方在于宗教信仰是以各种直观的表象形式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而哲学信仰则是以概念的方式,通过抽象思维的逻辑力量实现人对无限性的追求。马克思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信仰在本质上是异化形式的人类自我意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反宗教的批判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人的精神意义存在于自己的实践意义之中。

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信仰的终极意义追求,不是与人类实践活动无关的或超然于人类历史活动之外的玄想和遐想,而是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存在方式。实践具有无限的指向性,它为人类在世界中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即人类存在的“最高支撑点”,信仰的存在和发展,则深深地植根于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6]。

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一种科学认识,又是一种科学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相统一的信仰,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信仰属于哲学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本质区别。宗教信仰是一种歪曲的或颠倒的非科学理论的尊崇,追求一种超现实的虚幻,最终导致人的异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一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将科学证明的真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信仰,扎根于现实世界,与科学性密切相关,实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信仰相统一,实现了信仰本身的超越性,把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望从虚幻的宗教信仰中返还到现实生活,更富有人性。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反映了社会客观现实,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真理的尊崇与信服,从现实实践出发,客观地把握人类社会规律,为人们指明了通过实际方法追求理想目标的道路,是对共产主义的终极追求,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精神基础上的,是唯一正确的信仰。在当前,有些人不能很好地认识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坚持从实践矛盾性方面把握好“意义世界”的追求,结果使我们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对意义世界的向往。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1.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主导作用

在一个执政党内部,主流信仰形态是外化为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实践主题内塑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推动着信仰观念和主题的深化与转变。这是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内在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过数十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7]。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占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8]历史证明,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领下,统一了中国社会的理念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力量,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一个社会存在发展的思想基础,是社会系统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维持的基本精神力量。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指导思想就是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或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信仰,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代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由此可见,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回顾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结合得较好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能够健康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正受到内外部错综复杂因素合力的冲击,出现信仰危机和被边缘化的趋势。从它生存的外部环境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时代主题转换和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根本性挑战;从它依存的社会基础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等社会阵痛所带来的根本性影响;从它发展的内在动力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理论研究和宣传手段有效性不足的根本性制约[9]。

当今,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现,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丑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同时利用经济上的优势独霸话语权,利用网络、媒体推广西方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丑化我国,企图让我国人民自觉放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这些政治图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想认识、文化取向、价值观念、道德选择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自主性和差异性。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如果是一种无序的多样化,混乱的多样化,最终将导致我国文化的变质和转向,这是十分危险的。当前,有些人还提出什么“指导思想多元化”、“淡化意识形态”,他们的本质不是在于什么多元化,而是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好,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出现了危机。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缺失让我们没有挖掘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蕴含的价值功能,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不清、认识不深,从而出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假、大、空”现象。当前,面对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地位、消解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和观念,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方法等内在动力入手,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性,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真信,只有真信才有动力真做,只有真做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在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价值功能

意识形态就其存在的形式而言,它是以某种基本的理论为核心,由众多的思想、观点、观念及纲领等内容组成的巨大的思想框架。就其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而言,意识形态是对理想政治生活的理论设计与实践的计划。因此,意识形态具有体系性、扩张性、论辩性、绝对性以及支配性与控制性等特征。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来判断其他意识形态的,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努力确立自身的信仰[10]。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占据主导作用,因此我国意识形态建立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我党意识形态建设互为前提、互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上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同时还蕴含诸多的社会意识形态实践的价值作用,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我国当前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功能。

首先是价值判断功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判断功能是由信仰的本质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共同决定的,信仰是社会各种价值观中的最高价值观,具有统摄和引导作用,是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内核,同时也是一切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同时信仰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之一,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价值判断功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功能,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功能,及时回应和批判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反马克思主义和不良社会思潮,不断为广大人民指明正确的价值取向[11]。

第二,团结凝聚功能。信仰的凝聚功能根源于信仰内部的深层凝聚机制。信仰作为一种凝聚力是不可替代的,是一种精神的纽带,是一种深层精神和深层文化上的凝聚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整合功能就是因为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表达了中国社会的理想和价值,满足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需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能够凝聚意识形态中的其他理念,更能团结人民为实现这一信仰而不断奋斗。

第三,动力激发功能。信仰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信仰通过树立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使人产生巨大荣誉感和人生意义,从而激发人们的热情和顽强毅力。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对人类美好蓝图的设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邓小平曾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精神动力。

第四,支撑和提升作用。信仰因为给人们提供希望,所以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支撑。信念能够充实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是信仰的提升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非常高远的理想,是崇高的理想,这种理想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激励人们为之奋斗。

四、遵循历史规律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功能发挥、实现的载体,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在更大的时间、空间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要使一个社会信仰的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不受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就必须重视发挥信仰的传统维系功能。如何发挥信仰的传统维系功能呢?答案是要靠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传统维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向信仰者进行正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科学理论的正面灌输,呼唤起人们的信仰忧患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培养造就大批社会主义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者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主体将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内化为其主体思想、观念、价值、思维方式等等,并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的过程。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是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主流信仰才能整合、巩固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才能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才能构建稳固的意识形态。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2.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人的理想、价值、信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面对西方敌对势力,面对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我们该怎么办?难道让我们丢失从革命战争时期就积累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吗?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科学、最现实、最崇高的信仰,是对我国社会建设具有强大功能的信仰。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马克思信仰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3.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有效路径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有效路径。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宣传,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正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在做好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使用比较法和示范教育法,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错误理论思想进行比较鉴别,使被教育者在比较中辨别是非,从而更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树立社会中涌现的各种马克思主义者典型,典型教育更具感染性和说服力。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时时刻刻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就是最好的案例,加强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就是让广大人民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只有让人们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才能让人们真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牢固树立。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我们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功能,才能让人们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才能解决我国目前意识形态建设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1] 孙正聿. 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191-193.

[2] 刘晓凯.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信仰的一般本质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J].红旗文稿,2000(13).

[3] 徐秦法.论信仰的社会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

[4] 冯天策.略论信仰本体的起源、分类和本质[J].东岳论丛,2007(1):149-15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43.

[6] 虞新胜,颜河清,李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67.

[7] 刘晓凯.信仰的一般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J].人文杂志,2000(6):33.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44页.

[9] 马晨,雷琳.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8(1):73.

[10] 桑玉成,商红日.政治价值、意识形态、政治信仰——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断想[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4):83.

[11] 王寿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功能[J].政工学刊,2009(5):63.

ImportantRoleofBeliefEducationinMarxismInChina’sIdeologyConstruction

JIAO Yong

(1. School of Literature, Law & Politics,CUMT, Xuzhou 221116,China;2. Xuzhou Medical College, Xuzhou 221004,China)

Marxism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China’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oday, China’s Marxist ideology is pounded at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there has appeared belief crisis and the tendency of marginalizing the ideolog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paper expounds the nature of the belief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value of the belief in Marxism on the basis of its correct understanding. In this way, the paper shows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belief education in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coustruction in China.

belife in Marxism; education;ideology; important role

2009 - 09 - 24

2009 - 11 - 19

焦勇(1976-),男,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G411

A

1009-105X(2009)04-0080-04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人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