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形态变化与文学的嬗变
——论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2009-02-09 02:29赵保全
关键词:媒介文学

赵保全,王 青

(1.中国矿业大学 校长办公室,江苏 徐州 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王青,女,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媒介形态变化与文学的嬗变
——论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赵保全1,王 青2

(1.中国矿业大学 校长办公室,江苏 徐州 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媒介与文学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传媒直接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使文学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深入考察文学在媒介影响下引发的变化,通过文学外部和内部的充分对话,才能准确把握电子媒介语境下文学的整体风貌与未来走向。进而根据媒介与文学的关系,从媒介创新、图文互动和审美文化等方面向文学灌输新鲜血液,凸显新时期文学特有的文体特征和时代魅力。

媒介;文学;关系

媒介,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国际互联网等。由此可以认为,文学媒介是指文学活动中传播语言与意义的物质渠道,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类型。它既是文学生产者物化文学信息的创作媒介,又是承载和传递文学信息的传播媒介,都以承载文学语言文字为基本前提。

一、媒介与文学的关系

人类的传播活动离不开媒介。文学媒介是整个文学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载体。文学文本的传输离不开媒体,作家的写作也只有物化为媒介,文学才能得以流通和消费。文学媒介也是读者进入文学传播的第一环节,如果离开媒介,读者便无从接触文学的语言和意义,也就无从进入文学传播。可以说没有媒介就没有文学,文学不可避免地受媒介变革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文学需要媒介来承载和传播。媒介的变革与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联,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的历史也是传播媒介演变和进化的历史。随着传播媒介形式的更新,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新的媒介总是在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器官,使人类的感官比例不断发生变化,文学也随之不断调整自己的形态来适应新的媒介形式。因此,文学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日益变化,不仅影响着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新的文学种类或形式产生,推动了文学功能的变更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于是,新时期文学媒介的变迁,必然带来文学理论的变革,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无疑,现代媒介对文学的生存产生的影响和冲击,使得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终极意义和价值面临着严厉的拷问,是当代文学理论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同时,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已不只是文学的外在物质传输渠道,而是文学本身的重要构成维度之一。英尼斯认为:“一种传播媒介的长期使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被传播的知识的特性,并且认为,它的普及性影响终将创造一种文明,在这种文明中,生活及其变动性将变得非常难以维持,一种新媒介的优势将成为导致一种新文明诞生的力量。”[2]在当下,电视散文、网络文学的出现,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文艺学理论所固守的疆域和文艺学的边界,需要理论界积极研究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化解文学和视觉文化之间的障壁,将大众传媒中的审美要素纳入文艺学的格局之中,促进文学理论和文学具体形态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媒介与技术具有天然的联系。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状态,早期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并不亲密。在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文学与媒体是主从的关系。媒体对文学的影响十分有限,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对文学的传播起着辅助作用。文学的主体位置并不因为媒体的介入而有所改变,仍然遵循自身的发展逻辑而不断变革。随着传媒力量的强大,媒体开始在各个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了内在的媒介权力场,逐渐改变了与文学的关系格局。与其它传播媒介相比,电子媒介对整个人类、整个社会的影响更为深刻,在繁荣和促进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文学生存的边缘化,以致“文学黄昏时代”、“文学终结论”等说法不绝于耳。由于文学本身的规则与特性,以及在电子媒介创作和审美中特有的功能和作用,这是普通的文化研究所无法解释和阐述的。因此,根据媒介在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实质性作用,深入探讨文学和电子媒介关系,对于推动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二、文学中心地位的消解

纵观文学发展的长河,从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到电子媒介,媒介的进化使得文学的传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好的效果,给文学带来了新气象,繁荣了文学创作。甚至可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媒介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器官,使人类的感官比例不断发生变化,文学也不断调整形态来适应新的媒介形式。简而言之,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在于,它不仅具体地实现文学意义信息的物质传输,而且给予文学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以微妙而重要的影响,成为文学本身的重要构成维度。

电子媒介的出现为文学艺术带来了重大转变。在语言媒介和印刷媒介时代,由于传播方式的长期单一性,媒介对于文学活动特别是文学形式的影响是极其微弱的。但是,现代科技催生了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实现了大众传媒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的转换,给文学艺术的存在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媒介对于文学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流通领域,从文学产品的生产、流通、接受到消费全方位地起作用。电子媒介的介入必然打破传统文学的发展轨迹,促使其在裂变中重新生成新的成长形态。特别是网络媒介以其互动性、复合性的影响力,足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对于整个文学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用一位文学批评者的话来说,现代媒介是一个显在的颠覆者和建设者,在解构传统文学法则与文学秩序的同时也必然会建构当代的文学法则与文学秩序,它在颠覆传统的文学场的同时也必然会营构当代的文学场。因此,大众传媒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学艺术的神圣光环和等级秩序正在被消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印刷文学的主导地位宣告引退。现代媒介在消解文学的同时,也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形成了文学的新特点。这正是电子媒介对文学创新的意义所在。

文学曾经是最受大众欢迎的一种审美方式,正如尼古拉米尔佐夫所言,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世界的理解靠的是文本模式:“在那时,世界被理解为一部书”[3]。现在,文学曾经拥有的领地,已经被铺天盖地的图像大军蚕食和鲸吞,取而代之的是视觉文化的图像叙事。在包括电影在内的大众媒介的挤压下,文学不再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表征手段,话语霸权已经让位给图像霸权或影视霸权。因此,从精英话语到大众文化消费,文学遭受到的是双重的颠覆。余虹在《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写道,“曾经风光无限而被人追逐的文学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弃儿。于是,各种转向迭起,不少文学研究者纷纷转向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和文化研究,不少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也耻于谈文学,甚至出版社的编辑见到文学研究的选题就头疼。”[4]概言之,文学失去了它在艺术大家族中的主导地位,已由艺术的中心沦落到边缘,其主导地位被影视艺术所取代;文学不再处于文化的中心,科学上升为后现代的文化霸主后,文学已无足轻重。王一川在“传媒与文艺:2006·北京文艺论坛”上也认为,“现代传媒艺术的大众草根性、虚拟民主性和对时间空间的超越导致图像文化狂欢时代到来,文学在现代传媒艺术巨大的身影后日益形只影单。文学进入现代传媒的领地是不容易的,在纸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组成的泛媒介场之中,现代传媒成为主媒值,而纸媒介反而沦为副媒值。”曾经光耀夺目的文学在新世纪面临巨大的尴尬与困境,由现代传媒构筑的艺术则昂首进入当下文学艺术的核心领域。

总之,在传媒的推动下,文学逐渐成为文化工业生产体系上的一个链条,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摧毁了传统文学精雕细琢的语言魅力,大众文学、通俗文学风头渐盛,逐渐覆盖了精英文学的发展阵地,文学的职能迅速从精神担当的高处滑落,所以目前所提及的文学边缘化其实更多的是文学职能的被边缘化。文学的被边缘化只是问题的表象,真正的症结在于文学担当的社会职能的削弱,文学对社会的权威发言受到了电子媒介背后的高科技支配下通俗化的强烈挑战。

三、媒介时代文学的发展与对策

随着电子媒介的日益扩张,网络的普及,纯文学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针对媒介造成的“图像霸权”,沃尔夫冈·韦尔施提出,“在技术化的时代社会中,视觉的一统天下正将我们无从逃避地赶向灾难,对此,惟有听觉与世界那种接受的、交流的,以及符号的关系,才能扶持我们。”[5]他指明了要借助听觉来抵制“图像霸权”,借此表达了要求创新媒介形态,以新的载体承载文学的变化之意,也给予我们启示:文学要借助新的媒介来创新表现内容,实现自我拯救和自我发展。 媒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传媒对文学的引领和掌握日益凸显,文学更要吸收电子媒介作为新媒介的优势,不断完善自身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1.借鉴媒介运作理念,扩大文学影响力

媒介正以其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对人民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媒介之所以占据重要位置,是因为它掌握着最为特殊的社会传播资源,并据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着多元化、多向度的信息服务。电视能够使观众尽快得到基本的、鲜明的、直观的感性认识,报纸以稳定的文字报道和锐利的评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网络则能满足受众即点即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愿望。媒介融合既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交叉互补,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和局限性,从而扩大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立体报道的舆论合力。因此,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必然会被媒介掌控者和经营者所看重,纳入媒介经营运行体系,不断扩大和丰富媒介的生产领地,以此来把握和吸引更多的受众。媒介也要借助于文学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影响,使媒介在市场经济中所具有的商品价值得以实现,获得突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运用媒介理念进行的宣传策划,在文学领域有过不少成功的范例。由陕西作家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通过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其他重要媒介的报道,至今各种版本发行量高达150万册,还被翻译成日、韩、英、越南等多国文字。2008年末,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两部作品——贾平凹的《秦腔》及麦家的《暗算》,也被认为是在出版产业和媒介的合作下进行的较为成功的商业策划之一。因此,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导向对受众的影响是作品发行量大增的最直接的动因,而且媒介也对一些新兴的文学体裁的发展,诸如媒体散文、网络文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探究媒介特质,创新文艺理论

今天,电子媒介所蕴含的技术力量,已经使文学的的创作、传播、欣赏方式,以及文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力等,发生或正在发生着诸多新变,因而传统文学的观念形态也必须有所革新,由此推动理论创新,形成理论创新体系,推动文艺学的发展。从理论上讲,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学,学科边界的移动实际上也是当今整个社会科学界的普遍现象。“一个有生命的学科应该具有积极而开放的胸怀,一种积极突破、扩展疆域的心态。我们可以从中外文学理论的历史中发现一个基本规律:文学理论的飞跃式发展常常发生在边界被打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积极‘侵入’的时候,这些开创性的大师恰好常常是文学研究的‘外人’。只有开放文学理论才能发展文学理论。”[6]葛红兵指出,文艺学的发展方向是:告别政治工具主义、伦理道德中心的文艺学,建构市场经济时代,消费主义背景下针对文化产业化状况的文艺学。告别纸面文学中心的文艺学,建构网络背景下多媒体、影视艺术时代的文艺学。告别文化民族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文艺学,建构“生成”的文艺观,确立全球化时代的文艺学[7]。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应该从文化的大背景下拓展文学研究的疆域。目前,从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视角出发,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对象和新的研究角度及方法,让日益陷入发展困境的文学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但它并不能取代文学理论的研究。特别由于文学自身和其外部的原因,文学研究是不会被文化研究所取代。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文学本身及以文学为基础的视觉文化的审美现象。目前更需要我们研究的是,文学研究如何面对视觉文化的全面挑战。文学研究要有所突破,一个可能的方向就是需要从媒介的角度来思考语言艺术在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文学建设的指导性作用。

3.拓展媒介优势,发展文艺批评

媒介时代对文艺批评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必须不断扩大文艺评论阵地,为开展评论提供更多平台,使文艺评论工作更具有影响力。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有:改变评论家现有的以书本、圈内研讨为主要资源采集地的生存姿态,真正投身到时代生活去,解读各种最新的社会和文学现象,解读各种最新的人群,收集其他与各种最新的生产要素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信息,使之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最丰厚的思考资源;调整评论的关注角度,进一步调整、突出真正的民众角度、草根角度,更多地关注群众中新生的创作力量和创作现象,扭转评论缺位的尴尬。调整评论的表述方式,让更多的人乐于接受。文艺评论是一种独立的文艺样式,具有独特的思辨之美、表述之美,应考虑到民众接受的可能与接受的乐趣。评论家如若无视人民群众这个广阔的动态平台,只能增加自身的窘迫,要克服对新媒体评论的轻视、歧视倾向,并创新机制把这些评论纳入学术和艺术成果评价体系。此外,还应加强评论队伍的学养建设和学风建设,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和种种歪风,加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树立正确的评论态度和价值标准,努力提高思想修养、学识修养、艺术修养和生活修养,不断扩大思想视野和学术视野,锻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无疑,这是发展健康的文艺评论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文艺评论工作者才有可能站在当代先进的立场和先进文化的高度,把握社会进步的思想导向,从而写出富于真知灼见的深刻的评论,裨益于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

4.弘扬人文精神,消除媒介低俗影响

媒介多采用商业化运行体制,固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它挤占着文学的生存空间,文学的超功利性被纯粹功利性所代替,提升精神品位被迎合受众所取代,追求审美愉悦被追求物质利益所置换。特别是当下大众媒介的图像化、平面化、虚拟化,或多或少地消解了文学意象的内在深度。要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大力弘扬文学人文精神,重建精神家园。文学是唯一的通过语言表情、叙事、达意,最终开启人类精神世界的内视性艺术。这无疑有助于人的精神内省和深度审美,有助于人摆脱感性的沉沦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人类社会在任何时代都需要精神升华的向度,后现代社会中信仰崩解的现实,使得精神的救赎和心灵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文学的精神优势和对现实感性的相对疏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超越这种存在迷失,超越这种空洞的转瞬即逝的共时性空间,而在时间性的生存体验中重建有益的精神生活[8]。关注现实,关注生存,重视人文关怀,是文学永恒的精神所在。在图像霸权的冲击下,无论是保持传统的文字文本形态,还是转向与新媒体结盟,都很有必要坚守文学对人性的关怀和精神超越性。文学就是人学。小说作为文学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无疑更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把人文精神作为题材和主题的底蕴,作为事件和人物的魂魄,才能创作出内涵深邃、品格不俗的精品之作。从文学的本质而言,一个小说家应该做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布道者,对人类的苦难进行深沉的抚慰,对人文与生命进行深沉的关注,对人类精神进行不懈的追求。

5.创新文学管理体制,加强文学审美互动

网络媒介使传统的文学机制发生了改变,也使文学体制失去了足够的社会效力,传统的作家不再具有绝对权威性。因此,网络时代重建文学体制非常必要,要通过改革传统的作家管理体制和文学管理职能,为文学创作注入激情和活力。要利用好出版社、文艺杂志社、大学中文系以及艺文联等骨干力量,为文学创作和评论队伍增添新生力量,不但让他们关注传统文学作品,还要把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作为重要的环节来进行科学的考察与分析。文学的发展还需要高质量的审美互动作为底蕴。文学的生命由作家赋予,但文学生命力的延伸又需要超越作家,进入阅读和传播领域才能实现[9]。读者并不是对所谓的作品和内涵全盘接受,而同时也进行理性的选择和批判。所以,在当下,重塑人民的文学素养,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追求审美过程中深层的生命体验,触发内心深层的体验,与作家或作品构筑的审美意象融合,达到具有生命深层体验性质的审美的高峰状态。这才是文学重新走向正常化的必要基础和前提。

总之,面对传统文学与数字媒介文学并存的发展格局,应当以兼容和互补的立场,新媒介文学永远需要、从传统的精英文学中汲取营养,坚守人文审美的价值承诺,并用新媒介拓展文学的新空间与新价值;同时,传统文学也要在调整与转型中吸纳新媒介文学的新鲜经验,在丰富和改变自身中重塑文学的新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创造文学的辉煌。

[1]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44.

[2] 英尼斯.传播的偏斜[M].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51:43.

[3] 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8.

[4]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6):15-24.

[5]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09.

[6] 乔焕江.媒介时代的文学性[J].艺术广角,2008(4):9-12.

[7] 葛红兵,宋红岭.重建文艺学与当代生活的真实联系——文艺学学科合法性危机及其未来[J].文艺争鸣,2007(3):6-12.

[8] 彭亚非.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J].文学评论,2003(5):30-39.

[9] 吕晓英.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3-80.

ChangingMediaEnvironmentAndEvolutionofLiteratur——Dilemma And Way Out of Literature

ZHAO Bao-Quan1,WANG Qing2

(1.President’s Office,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China;2. School of Literature, Law & Politic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China)

Media and litera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By connec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rectly with literary art, the modern media has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in literary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Therefore, the in-depth study of changes in liter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and through the thorough external and internal dialogue of literature, we can accurately grasp the actual style and features and the prospective orientation of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electronic media. And the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literature, we can instill new blood into litera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media innov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text and graphic and aesthetic culture, and highlight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era.

media; literature; relation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J060796)

中国矿业大学科技专项基金资助课题(课题编号:OX080323)

1.赵保全(1976-),男,文学硕士,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I0

A

1009-105X(2009)04-0125-04

猜你喜欢
媒介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