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闹

2009-02-10 07:11张毅静
延河 2009年2期

(蒙古族)张毅静

不怕远、不怕冷、不怕荒僻的话,就随我离开这些所谓的城市,往内蒙古腹地一块叫做“巴彦淖尔盟”的地方领略领略去吧。“巴彦淖尔”这个蒙古语的名称翻译过来就是“大湖泊”的意思。

我们那里的人家都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对一切附于农业社会的节庆与敬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诚。正月里过新年,从腊月里就开始备办。腊八粥要八样米,腊八蒜要泡八瓶;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小孩子可以分到一大把糖甜住嘴,这样就可以不要乱讲话;接下来,刷房子、炸油糕,包饺子、炸丸子------在这个富庶的地方,单是为了吃的年货,就能把一大家人忙到脚不沾地。到了年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刷的雪洞般的屋子里,床单被套椅子垫里里外外一崭新,大人娃娃从头到脚换新衣换鞋袜,那种对于“新年”的重视,真是让人无端端地从心里往外流欢喜!初一大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三初四走亲戚,初五过“破五”,初七过“小年”,正月十五闹花灯,一直过到“二月二龙抬头”,热闹喧阗的日子方沉静了几许。过不了多久,寒食清明男人们必上坟;端午到,当地人不会包粽子,家家户户做“凉糕”:一层糯米一层黄米一层白米,中间裹以各类果品,上笼蒸熟晾凉,伴以蜂蜜佐食,世上还有比它更好的美味吗?五月尝新吃饺子,头茬韭菜猪肉馅,香的人口角流油;七月中元节为亡人祖宗焚烧纸钱,早年间的这一天还要去郊外的“原子渠”放河灯;八月十五过中秋,家家户户烙月饼,瓜果飘香端上桌放到院里敬月亮;冬至到来吃饺子,不然就要“冻耳朵”;棉鞋棉衣簇簇新,炭火烧的屋子里暖融融,喝喝小酒吃吃砖茶,翻翻日历瞧一瞧:哟,马上又该来泡腊八粥-----日子就这样遵照习俗毫不苟且地一天天过去了,不愁吃、不愁喝,宁静安然,悠闲自在------地方上不要说是惊天大案,就是连小偷小摸打架滋事也极其罕见,虽不至于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至少在很长很长的岁月里,巴盟人家过着的是一种安乐祥和的生活。——我,和我的伙伴就在那样的日子里渐渐成长起来-------

这时候,若是来个远方的客人,问:“巴盟这个地方有些什么特色呀?”我可以毫不含糊地告诉他说:“来,跟我上个酒摊子你就知道了!”

巴盟人家逢年过节要喝酒来人请客要喝酒生日百天要喝酒婚丧嫁娶要喝酒高兴要喝酒苦恼要喝酒离别要喝酒相见要喝酒办事要喝酒办完事要喝酒办到半拉休息休息也要喝酒天气好要喝酒天气不好也要喝酒下雨喝酒叫“过阴天”下雪喝酒叫“暖肠子”------你要问:“那啥时候不喝?”巴盟人会奇怪地回答:“为甚不喝?!”

在这个地方,男性成员大约从十五六岁起,就会在家长的暗示或鼓励下开始喝上了人生的第一杯酒。那可不是什么甜兮兮的葡萄酒、香槟酒,而是浓郁甘冽名镇江湖的52度河套酒! 一口下去,犹如一条勇猛的小火龙从嗓子眼嗖地直窜到脚底板!龇牙咧嘴可不行,一口吐掉更不行,你得忍住了,哪怕顿时憋得面红耳赤眼冒金星,你也得把这杯象征着成人仪式的酒,稳稳地喝到肚里去,从此之后你方可以享有了与大人坐在一起的资格;你也可以拥有了“请人”的权利-------

“请人”,在后套人家可是个大事,家家户户,随时随地都可能要请人。当地人代代相传,“过日子不得不仔细,请人不得不大方。”即使是最贫穷的人家,也会将“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体现到淋漓尽致。他可能没有山珍海味来招待你,但是,他会倾其所有把家里的好东西都搬到桌上来,陪着你直到一醉方休。不把你“喝翻”,那就是“没招护好你”,一定要看着你喝得不醒人事,主人家方笑吟吟地扶你在自家的炕上睡倒,盖上特意为你拿出来的新棉被,让你黑甜一觉,梦里不知身是客……

在饭店没有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之前,请人都是在家里进行的。如遇婚丧嫁娶的大事,当地人一概统称“办事宴”。从几天前主家就得进入到了“战备阶段”。请厨子、请帮手,最重要的是要请一位“代东的”。既为“代东的”,就相当于替主人行事。必得是一位德高望重与主人交情不浅的,能说会道上得台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酒量要是再没底,那简直就是个“定盘的星!”请好人手,办正事的头一天晚上,先把大家招呼在一起吃喝一顿,这叫做“夜坐”。上茶敬酒,主人家先把谢字说出口,接下来介绍“代东的”,“代东的”谦逊上两句,大意是自己才疏学浅却被主人错敬,如今少不得请各位襄助,一起帮主人把这场事宴办好,大家自然也都有一番客套,然后竖起耳朵来听候代东的分派你干某事他干某事,一一指派停当,大伙浅浅一睡,等着天刚亮,就起来筹备正日子的大事。

此刻起,甭说是事主,就是邻居家也跟着忙起来了!——后套人家的邻里关系,自来就亲密,家常若是做个讲究点的吃食,出锅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分送左邻右舍;家里若是来个亲戚住不下,不用客气,尽可以把人安排到邻里家住去!遇到“办事宴”,邻居家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主家的“副主人”,用锅灶、摆席面、上人手、排住宿……一切生活起居都随着这件大事来团团转,直到圆满结束,方才和主人一起,愉快地以一泡烧酒喝倒为止……

“咱们后套人爱喝酒,喝酒你得请人。可是请人有四怕了,哪四怕?一怕‘请了不来;二怕‘来了不喝;三怕‘喝了不走;四怕‘走了又来!”

“咱们后套人喝酒,“半斤白酒漱漱口,一斤下去正步走。斤半喝上扶墙走,喝上二斤——墙走我不走!”……这些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段子,把后套酒文化渲染得丰富多彩,让人回味无穷。再加上当地人个个开朗活泼,豪爽大方,嗓子好的让唱就亮开喉咙唱起来;身手好的让舞一段就舞起来——有歌、有舞、有酒、有美食、有好朋友,赴一次酒宴,犹如去一次妙趣横生的快活林,请问有谁能够拒绝这种诱惑?

所以从孩提时分,巴盟人家就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在社交方面的能力。当地有一个风俗,叫做给孩子“圆锁”。老辈子的做法是从生下孩子起,就给他戴上一个长命锁,直到12岁生日的这一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由福寿老人亲手给摘下来,意味着平平顺顺走过十二个年轮的这个孩子从此告别童稚,渐渐走向成年。这种具有美好祈福色彩在内的成年仪式,文革前后一度中断多年,改革开放后方兴未艾,到了新世纪更是越搞越隆重:现而今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独苗苗,对这个掌上明珠的大日子,当家长的完全就把它当成了一场盛大的典礼。从半个月前就开始定酒席、请乐队、请司仪、请“代东的”、请三朋六友,烟酒糖茶鸡鸭鱼肉生日蛋糕一应俱全。到了好日子,小寿星打扮得粉妆玉琢,被一帮小伙伴簇拥着,顺着“星光大道”隆重登场,对来宾致意、向父母谢恩、才艺表演、小伙伴们齐唱生日快乐歌、一起吹蜡烛分蛋糕……那份隆重、那份讲究,让一个外乡人看到,他会深深地感动起来:对一个孩子尚且如此,这个地方的人情怎可能不厚?

是的,我们这帮孩子就是在那种高天厚土的氛围中长大的。那时候物质上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充裕,可是从开始进入 “社交场合”的那一天起,晋文家、龙龙家、争锐、玉根、长青、玉容、海圣、大伟、马静、陈健、陈燕、张红茹、卢战武-------哪一家都给了我们那个时候慷慨的招待……成年后,我怀着无比追忆的心情回顾那段岁月,深深地感悟到后套民风的动人之处:无论我们去到谁家,家长一般都是不多露面的,他们躲到厨房中去,大盘大碗地炒菜做饭备酒备肉,一任我们大呼小叫又蹦又跳------

那时候,男孩女孩都以为自己已经好大好大、甚至比大人都会来事了,却随时随地在酒摊子上就“杠”了起来。不是张三和李四为一杯酒红了脸,就是女孩和男孩为一句话堵了气——哎哟,那些年怎么那么有脾气有个性哟------

离开多年之后,我几度回乡,每一次去刚下车,立刻就被一场一场热情的酒宴栓住了身子、栓住了心。当年少不更事的伙伴都长大了,继承了后套文化所有的传统:首先是热情,待人自然亲切行事暖人肺腑,让远方归来的游子于刹那间就感受到只有“老家”才具有的那份温暖。在城市里住得越久,越感觉到“寂寞沙洲冷”,我的故乡却永远有一种“车如流水马如龙,明月正春风”的美好情致,人人争着来关心你的吃关心你的睡关心你的冷暖,把人晤得热热乎乎,感动地都想要掉眼泪;其次这帮人是能喝,半斤下去漱漱口,那真是一点都不假:中午上一个酒场子,晚上再赴一个酒摊子,到了夜间,还要再去酒吧继续聊继续喝。一天下来,白酒、啤酒、红酒一样都不少,可是那人不晕、不倒、依然一个“端正好!”你说奇也不奇?再有就是豪放,说唱就唱想跳就跳心直口快大说大笑。蒙古文明的基因驱使吧,随便拉出一个人来,一张口就可以唱的高遏行云。《蒙古人》、《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大家都可以唱得像模像样。热烈欢快的蒙古曲子,马头琴在其中犹如黄钟大吕一般,神秘、生动、不可或缺。那种音乐是那么的独特,几个音符就能让你的魂灵不由自主飞了出去,落在马背上跑啊跑啊跑到天尽头。那种歌声,唱到哪里哪里就是草原,那里有鲜花溪水白云牛羊有甘冽的美酒有好女人好男人有好美的传说有陶醉和梦想有优雅的浪漫和撒野后也无关紧要的快感----那种歌声缔造的氛围,简直就是人类做梦都想拥有的天堂。唱出这天籁之音的,就是我住在内蒙古大地上的乡人。

随着他们,你不由自主地也跟着乐起来、笑起来、唱起来、喝起来……

哦!这么好的日子在眼前!这么好的朋友在身边------人生还要怎样?

这个时候,纵使窗外在落着雪、纵使有大风从坡上刮过,纵使人世间有种种艰难苦痛,都无所谓了,真的无所谓了,你总感觉巴盟人家的岁月,永远都过得如此这般好,宛如“红杏枝头春意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