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协奏:中国故事片的当下态势

2009-02-12 08:47刘翠霞
电影文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复调写实

刘翠霞

[摘要]中国电影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后。在新世纪开始复苏。故事电影创作经过几年的探索调整、经验积累,逐渐提升了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在创作数量质量、种类样式以及艺术水准、票房收入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前的中国故事片出现了“大”与“小”共赢、“影”与“戏”平衡、“虛”与“实”共存的交响合奏局面。

[关键词]中国故事片;大片;中小制作;造梦;写实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故事电影经历了一个低迷、徘徊的阶段。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中国故事电影创作经过几年的探索调整、经验积累,逐渐提升了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迎来了全面复兴的局面。从近几年的创作与市场统计看,中国故事片无论在创作数量质量、种类样式还是艺术水准、票房收入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复调协奏”式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大”与“小”共赢

2002年,中国电影开始复苏,故事片创作达到100部,国产影片票房收入达5亿元,不过仅《英雄》的票房就超过了两亿元,占总票房的40%强,大小片的票房比例严重失调。所以在最初两年中国电影的市场构成还很不健康,20%的大片占有80%的票房,其余80%的中小成本影片只能创造20%的票房,大部分小成本影片根本就无法进入院线。鲜明的两极分化突显了中国电影创作的贫血及市场的严重失衡,也暴露了中国电影发展亟须突破的瓶颈。

在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以来中国故事片的境况逐渐改善,“大珠小珠落玉盘”,各种类型的影片“嘈嘈杂杂”陆续亮相。市场开始向着大片、中小片“齐奏共赢”的趋势发展。2006年,国产故事片市场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作为黑马脱颖而出的《疯狂的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投资仅300万元票房成绩却高达3000万元,闯入了年度票房排名的前10名,打破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片唱独角戏的局面,此外,像《三峡好人》、《鸡犬不宁》、《天狗》、《伊莎贝拉》、《无穷动》等小成本影片也都获得了200万以上的票房收入,100万票房以上收入的国产影片达到了30部以上,这都是值得欣喜的变化。

一段时间,中国大片因为题材雷同、内容单一、叙事混乱的缺陷而不能获得广泛认同,但是2007年底上映的《投名状》和《集结号》两部大片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赢,表明国产大片正在突破以往的局限,开拓新的前景。2008年,中国电影终于迎来了全面复兴,可谓五彩纷呈,目不暇接,既有连创票房新高的《长江七号》、《大灌篮》、《三国之见龙卸甲》、《赤壁》、《画皮》以及《南京!南京!》、《梅兰芳》等娱乐大片,也有风格各异、探索创新的中小制作《立春》、《两个人的房间》、《十全九美》、《即刻启程》、《李米的猜想》等影片,出现了“大”与“小”共赢的繁荣局面。就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而言,应以小成本影片为塔座,中等投资的影片为塔身,大片为塔尖,形成多样互补、大小共蠃的市场局面。

二、“影”与“戏”平衡

炫目的影像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是影片成功的必备条件,努力使二者相得益彰是当前故事片的创作趋势,早期的电影人认为“戏”是电影的根本,而“影”(影像手段、构图、剪辑等手法)只是作为完成戏的技巧,所以故事片的重点在“戏”。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以及资金投入的加大,电影人开始追求“影”的效果,尤其是大量商业故事片的创作,促进了中国故事片影像手法的逐渐成熟,但是“影戏”观的元本质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直到新时期,西方电影影像本体观及纪实美学传人中国后,“影戏”观在新一代电影人的质疑中开始动摇,“影”的地位在故事片中开始凸显,不过最终“影”和“戏”并没有被偏废,而是达到了一种比较平衡的状态,这反而促成了当时中国故事片的繁荣。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虚拟技术在电影中的大量运用,中国故事片的创作,尤其是在一些商业大片中,“影”被空前地突出,“戏”被淹没在视听奇观、声画震撼之中。《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故事片,以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视觉造型、音响效果、宏大场面营造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影戏”观,和早期故事片恰恰相反,在这些故事片中“戏”成为“影”的修饰,苍白的故事和奢华的视听形成极大的反差。这些影片在探索中国式商业大片的发展及带动中国电影市场方面的功劳无可否认,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关键所在就是这些故事片没有把握好“影”和“戏”之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平衡关系,过分地突出“影”的地位,而忽略了“戏”,即中国观众喜闻乐见、完整统一的故事的重要性。面对各方的质疑,中国电影人不得不开始反思。

值得庆幸的是,从《墨攻》开始,《投名状》、《集结号》、《赤壁》、《画皮》等商业大片有了回归传统情节剧的倾向,这些故事片虽然一样还是重视场面气势等视觉元素的营造,可是与以往同类型的商业片相比,根本的区别就是在这些影片中故事明显比场面更为重要了,人物也压倒了造型,成为真正的主角,具体而言,“影”开始以“戏”为中心展开,不再一味追求视觉的华美、听觉的震撼。影片的背景从唯美的青山绿水、竹林黄叶变成了写实的荒漠原野、枪林弹雨,服装从光鲜亮丽、耀眼夺目变成了以黑灰为主色调的破衣烂衫,化妆从浓妆艳抹变成了不修边幅甚至显得有些脏兮兮。所有这些偏向写实的画面改变无疑会将观众从欣赏奇观拉回到关注故事本身发展上来,这些影片有了相对完整的叙事以及丰满的人物形象。所以,目前中国故事片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善“影”和“戏”之间一度不平衡的状态,未来故事片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追求“影”和“戏”琴瑟互和。达到新一个高度的平衡。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故事片创作的最理想状态就是将“影和“戏”合而为一,互为表里,不偏不废,相得益彰。

三、“虚”与“实”共存

电影是兼具写实与造梦功能的艺术,所以在一个健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中,尤其是大众审美情趣日益多元化的当前,不仅需要再现社会人生、满足人们对自身生存发展关注的写实故事片,同时还需要大量对现实世界的夸张变形或对非现实世界的想象虚构的故事片,如关于鬼怪神侠的传奇魔幻影片和关于外太空、外星人的科幻类影片,大力创新写实与造梦这两种类型的故事片。是丰富健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创作趋势。在中国故事片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在早期的探索阶段也曾经出现过武侠、闹剧等造梦式故事片,但是各个时期基本上还是以沉重的写实片为主,造梦类型的故事片始终比较薄弱,这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苦难深重有关,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欣赏趣味的多元化,于是写实类故事片独占鳌头的局面被打破,各种类型的造梦片开始涌现,“虚”与“实共争鸣。

最近几年的故事片创作,样式类型空前的丰富多样。既有《天狗》、《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立春》、《两人的房间》等关于社会、家庭的写实影片。也有《云水谣》、《独自等待》、《夜·上海》、《婚礼2008》等青春爱情片,《疯狂的石头》、《大电影之数百亿》、《命运呼叫转移》、《即刻启程》等新喜剧片,《太行山上》、《我的长征》、《集结号》等军事、战争片,《霍元甲》、《功夫》、《大灌篮》、《功夫之王》等功夫动作片,《凶宅幽灵》、《闪灵凶猛》、《天黑请闭眼》、《好奇害死猫》、《门》等悬疑恐怖片。还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的尝试,如歌舞片《如果·爱》,魔幻片《无极》、《神话》、《情癫大圣》、《画皮》,科幻片《长江七号》,复合类型的爱情悬疑片《李米的猜想》等。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电影原本就具备多重性质,假定与逼真、艺术与技术、“影”与“戏”、写实与造梦等等。人从来都有关注现实和做梦享乐的双重欲望,所以写实和造梦的故事片一样重要,提倡某一种类型,绝不是要以另一种类型的消失为代价,电影从来就是艺术与技术珠联璧合的结果,优秀的故事片“影”与“戏”缺一不可,重视视听影像手法不意味着忽视基础的剧本创作,不同类型的影片决定了不同的资金投入,不同的投资也意味着不同的目标观众、市场定位,不同类型的影片也满足了人们对电影不同的欣赏期待。良性的电影市场从来不是某一类型影片的“独奏”,也不是少数几部巨片独占鳌头的“合奏”,而应该是各种类型、各种样式、各种片种的“多声调协奏”。只有多元共存才能真正百花齐放,只有百家争鸣才能实现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祝福中国电影一路走好!

猜你喜欢
复调写实
宗教音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