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状元”的尴尬看江苏高考新模式

2009-02-12 08:48王淦生
中小学管理 2009年1期
关键词:考分总分状元

王淦生

江苏省2008年正式启用高考新模式,理科“状元”花落苏北盐城,这位小才女语文、数学、外语3科成绩合计450分,因必修、选修科目“6A”获奖励分10分,总分460分,选修科目测试等级物理为A+,化学为A。可这位新科“状元”的诞生也使江苏2008年高考招生模式暴露出了它不足的一面:这位学子虽身为“状元”,却连填报北京大学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她选修学科的等级未能达到北京大学事先规定的“双A”的要求(此生后来被清华大学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录取)。

江苏2008高考采用的是“3(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学业水平测试(2门选修学科+4门必修学科)+综合素质评价”的全新模式。语文、数学、外语和两门选修学科的考试是在全国统一的高考时间进行,语文、数学、外语成绩计入总分(这当中还分原始分与附加分),并以此排名、划定分数线,两门选修科目均获得B及以上等级方有填报一、二类本科志愿的资格。4门必修学科在高二下学期组织测试,按考分划分为A、B、C、D 4个等级,只有各门均获C及以上等级才具有参加高考的资格。如果4门必修学科与两门选修学科均获A及以上等级(即所谓的“6A”),则可获得10分的奖励分,计入高考总分。

在高三任教且负责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的我想简明扼要地说清楚这种考试模式已经感到十分吃力,要让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考生及其家长全面吃透这一模式的真谛就更不容易。2008年高考成绩公布的次日,南京《现代快报》上刊出了一篇题为《原始分奖励分照顾分特征分附加分投档分……家长考生看了直喊晕》的长篇新闻调查。不看内容光看这标题,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家长和考生的感受了。据设计2008年高考模式的决策者披露,创立这一全新考试模式的指导思想有二:其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们总结出了这种新考试模式的特点:“语数外一门受挫,你会上不了名校;选修科目一门失误,你会读不了本科;必修学科一门考砸,你连考场都进不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容不得考生在哪怕一门学科上有丝毫“闪失”的考试模式到底是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在培养学生的集体平庸?

据某重点中学统计,2008年该校学生中语文、数学、外语3科合计达本科分数线却因选修学科获C级而无缘一二类本科院校的人竟达30%!一名考分417分、排名在全省700名左右的高分考生也因一门学科得C而面临失学的风险。钱钟书、吴晗当年投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数学均为零分,却因出众的文学才华而被录取。倘若他们生在今日的江苏,怕是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也无望进去!至于说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身受“考验”的学生认为:将考试次数增多(且每次都至关重要),是改“斩首”为“凌迟”,让考生多经受若干次的“煎熬”!过去的考试模式一门两门稍有失误尚可通过其他学科弥补,而今天这种考试模式稍有失误便无可补救。

面对这一“分数+等级”的新高考模式,高等院校更觉得棘手,难以制订出稳妥完善的江苏考生的录取方案。稍不留意,就会出现一省状元进不了北大的咄咄怪事。因为考生的高考成绩分考分和等级两块,总分只计算语文、数学、外语3科,分数被严重压扁,分数密集地段1分达千余人,而同一分数段内等级组合又有很多雷同,这给高校选拔学生增加了很大难度。综合性大学多看重考分,专业性强(如理工科)的大学更看重等级,所以有些学校录取原则为“总分有限”,有些学校“等级优先”,这势必导致录取时无法按同一标准操作。而引人注目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清一色均为“合格”(因为只有“合格”才可报考),对高考录取无太多参考价值,与西方高校录取时极为看重的中学生在校状况调查无法相提并论。

江苏教育考试院后来发布了一则通知:若总分达到本科线,选修科目等级为1B(或以上)1C的,考生可直接与“二本”学校联系,申请破格录取。这也算是为这群高分而偏科的考生开了一条窄窄的生路。只是一种新模式刚一实施使用者就需要申请破格,这一模式究竟还有多少的效度?而让考生两眼一抹黑去联系高校又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至于考生与高校间的“个别行为”会不会导致招生录取中的“幕后交易”,也就不得而知了。

(编辑孙金鑫)

猜你喜欢
考分总分状元
中考分式求值面面观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数学模型之试卷综合评价模型
中考分式题题型展示
状元商品
白发状元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状元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