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输出

2009-02-16 04:57刘志明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莎士比亚国际化通路

刘志明

出生于1564年的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6部作品,后来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世界名著。而在世界文化史上,能够在那个年代单靠文艺创作脱贫致富、衣锦还乡的人,非莎翁莫属。

这个绝无仅有的例子,是只有在英国才会产生的奇迹。从莎士比亚开始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等成为发达国家崛起的奥秘。因此,评论家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属于所有世纪”之说。

如今,我们综观大国崛起的是是非非,唯有那些将商品与文化一并输出的国家,才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而当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历史发展机遇被我们不幸错过以后,今日中华重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什么?

前一段热映的电影《梅兰芳》是电影回归本土文化、挖掘民族瑰宝的一个可喜的进步。然而,如是文化,其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开放性。从这一点望过去,《梅》剧尚有一些不足,还有一点差距,这不是一部能够输出的文化产品。

明年《梅》能否获得国际大奖,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作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京剧,我们自己却在推广中慢了、晚了多时了。论文学底子,说历史故事,谈天文地理,讲玄机策动,中国的文化遗产得天独厚。而要将它天才包装,巍然品牌,全球推广,传播世界,我们先天不足,后天亏损——内敛的文化属性总是与开放错位。

“日不落的帝国”当年迅速国际化的原因,特别是英国殖民主义文化以生死时速在全世界的蔓延,一是英语的普及,二是莎士比亚作品的推广。比枪炮更有力的是文化侵略。诚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一些人用刀枪,另一些人用笔,演出了历史的新场面”。

从莎士比亚到蒸汽机再到莎士比亚,这是一个400多年的轮回,英国人始终紧紧抓住的,是要将文化创意做成产业。当我们至今还在争论“票房”问题的时候,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仍然不绝于耳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应该回答:所谓先进的文化,如果总是在敝帚自珍中玩自恋游戏,“先进”何来?

先进,不是早进,例如我们;先进,不是冒进,例如他们;先进,是独当一面,例如中国崛起;先进,就是被人认知、接受、同化即以文化育,这是中国人最后的功课。

植根于华夏文明之上、灿烂的传统中国文化,一定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但是,所谓国家创新,所谓民族振兴,如果没有文化创新——观念更新、思想维新、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文化,离不开创意;文化创意,必须产业化;产业化的文化才是可以国际化的文化。

如果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理解,产品要适销对路,就是要简单明了,便于复制和拷贝。就如中国的饺子不能像麦当劳国际化一样,复杂的武术和汉语很难全球化。而我们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点是什么呢?

文化输出,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通路。通路建设,本来是营销的一个术语,说的是自圆其说意义上的自成体系。文化输出在中国,先是要选产品,后是要搞定位,再是做推广,最后是建通路——就像可口可乐、耐克、《越狱》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经济振兴与文化创意结合得越紧密,就越彰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人类终于可以回过头来,从环境、人文、资源和资本的全方位,来确认今后的科学发展时,文化输出,成为首选。

猜你喜欢
莎士比亚国际化通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Kisspeptin/GPR54信号通路促使性早熟形成的作用观察
proBDNF-p75NTR通路抑制C6细胞增殖
通路快建林翰:对重模式应有再认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