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问题的文献综述

2009-02-18 09:11
经济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规模经济文献综述企业

戴 骥 葛 琼

摘 要:规模经济问题在整个经济学发展历程中都处于非常核心的地位。关于企业规模经济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深化人们对很多行业基本属性的认识,在实践上可以直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文章对企业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进行回顾,希望能够通过全面的综述加深对规模经济的理解。

关键词:企业 规模经济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052-0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也都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然而,在企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我们很难说出究竟是小企业经营更加灵活,“船小好调头”更具有优势;还是竞争中,大企业在成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各个方面占有主动权。企业究竟会不会由于扩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成为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作者将国内外学者关于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希望通过相关文献的综述,深化人们对规模经济问题的认识,为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在公司规模选择的决策上提供参考意见。

一、古典学者对规模经济问题的探讨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在《国富论》中以制针业为例阐述了分工的意义,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提高效率的原因,这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他认为通过社会分工会增加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换的时间以及改进工具,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既定的资源基础上增加社会的财富。同时,分工的程度,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广狭程度的限制,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如何扩大市场规模也就成了增加分工,增加财富的问题所在。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8)阐述了大规模生产的优点,他在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继承了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并且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论述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他认为,大规模的生产给事业带来的好处如此之大,以致经济生活任何部门的小经济也不能经受得住与大经济的竞争。

阿林·杨格(Arthur Young)1928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经济学和统计学分部主席的就职演说中,发表了题为《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的论文。他发展了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市场规模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的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机制,从而超越了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杨格的分工理论被后人命名为杨格定理,即:“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

马歇尔(Marshall,1890)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表述了规模经济理论,他在《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用“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的概念来说明报酬递增的现象。他指出,企业在长期内有充足的时间调整规模,通过扩大其不动产获得新的大规模经济,在较低的成本上增加产量,进而使得报酬递增。他根据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程度,从企业的角度将规模经济归结为外在经济和内在经济两类。同时,他还提出追求规模经济会导致大企业的控制力和垄断,降低经营效率,导致规模报酬递减,这就是“马歇尔冲突”。

斯拉法(Sraffa)于1925年发表了《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长篇论文,1926年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在这两篇论文中,斯拉法指出,每一类规模收益都是出自很不相同的经济现象,递增的收益来自积累和技术变化过程,而它们又都与市场扩大及随之而来的劳动分工相联系;递减的报酬是由于土地可获得性有限,这是收入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又是租金理论的基础。他还在自己的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中讨论了多种商品的联合生产及其意义。

二、近代外国学者对规模经济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性

根据贝恩(Bain,1959)的说法:对规模经济是否存在的问题有两种派别,即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以康芒斯(Commons)、熊彼特(Schumpeter)等为代表的英国学派认为规模经济与厂商规模有关,尤其与大型多工厂的厂商有关。他们认为,仅仅大厂商和集中性产业的存在就表明了规模经济的存在。从效率观点来看,此学派建议公共政策应促进兼并和保护大厂商。美国学派的代表为奈特(Knight)和西蒙斯(Simons),他们认为小厂商也能够利用规模经济,不存在真实的或货币的规模经济。舒马赫(Schumacher)则宣称小的是美好的。

(二)规模经济的测度的讨论

规模经济的度量问题起因于美国学者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1956),他最早发现了索洛剩余法来度量技术进步。他承认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但认为规模经济不可能从全要素增长率中分离出来,因此他考察技术进步贡献方法的基本假设就是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他在研究中采用的生产函数以资本、劳动同质为前提,并假设劳动和资本的可替代性、边际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

施蒂格勒(Stigler,1958)提出了生存技术法(Survivor Technique),来测定企业的规模或效率问题。他认为,在一个产业中,如果企业拥有相同的资源,处于相同的环境,则最佳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最强、发展最快。因此,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可确定最佳规模。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为提高生存能力,要通过规模调整,提高经济收益。故有条件的企业向最佳规模靠近,使这一组的产量比重上升。对于生存技术法,在下文的测度方法中有更加详细的介绍。

科曼诺(Comanor)和威尔逊(Wilson)提出了MES(最小有效规模)方法,用来测定起进入壁垒作用的规模经济。主要度量办法是看占整个行业产出一半的最大厂家的平均规模与相应市场的总产出之比。

(三)关于企业规模的确定

科斯(Coase,1937)认为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共同决定了企业的规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协调成本会增加。企业通常倾向于扩张规模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一笔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这样企业规模就达到了最佳点。其中,一家企业的内部协调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是由该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要素的能力决定的。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发表的《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从市场的效率角度论述企业规模经济的问题。他认为资本市场有资金的流量调节和提供奖惩激励两项功能。大企业对这两项功能都实行了内部化,而且其效果可以比市场更好。同时,企业规模庞大和经营上的过度多样化有可能最终导致不经济,于是某些大型公司会进行自愿性的股权处理来调整规模。最终,企业规模逐渐达到动态的平衡,不需要过多的公共政策对企业的规模进行管制。

巴克利、卡森(Buckley、Casson,1985)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和跨国公司的性质,探讨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因素,详细分析了内部化引起企业规模经济的原因。卡森利用“信息”统称技术、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他认为,交换知识产品所有权导致了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较高,知识的内部化可以促进跨国公司增长和盈利,可导致企业规模扩大。

猜你喜欢
规模经济文献综述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浅谈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