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名帖与贺年帖

2009-02-19 10:04朱筱新
百科知识 2009年3期
关键词:贺年字义仆人

朱筱新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在相互交往时,经常使用名片标示自己姓名和身份。而在元旦或春节前夕,人们则要互赠贺年片,以示祝贺、祝福。这两种用于社交的事物,都源于中国古代社会,且两者之间又有渊源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人们相互见面或去人家拜访时,经常携带“谒”或“刺”。这在汉代已经十分流行。由于当时尚未普遍使用纸,所以谒和刺都是竹或木制的。

“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谒者也。”(刘熙《释名·释书契》)从这段解释中,可以看出谒上书写有持谒者的姓名,用于拜访他人时通报来访者。

“书姓字于奏上,日书刺。作‘再拜起居,字皆达其体,使书尽边,徐引笔书之如画者也。下官刺日长刺,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之也。又日爵里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刘熙《释名·释书契》)刺,也称名刺。刺上或只书写姓名,也有加入问候语的。此外,刺上还写有自己的官爵和籍贯所属的郡县乡里(古时亦称地望),所以也称为“爵里刺”。另有一种长刺,只在刺的中央书写一行,是下官呈献给长官时所用的刺。

从文献资料的记载分析,谒和刺虽都书写有自己的姓名及字号,但使用时是有区别的。谒主要用于向主人通报来访者,刺则具有自我介绍的特点。

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掘的东吴右军师、左大司马朱然墓葬中,就出土了3枚谒和14枚刺。朱然,字义封,东汉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人。据《三国志》记载,朱然曾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与潘璋一起生擒关羽,被孙权授予昭武将军,封为西安乡侯,并授其节。东吴黄武二年(223年),朱然领兵击败曹魏军队对江陵的围攻,又被封为当阳侯。赤鸟九年(246年),拜左大司马、右军师。

朱然墓中出土的谒,是一块木牍,长,24.8厘米,宽9.5厘米,厚3.4厘米(图1)。谒的上部中央写有“谒”字,右侧上方直书“持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阳朱然再拜”等18个字。“持节右军师左大司马”,是朱然的官职,“当阳侯”是其爵位,“丹阳”是其乡里地望。

1986年,在江苏连云港市屏镇陶湾乡的一座西汉中晚期墓葬中,也出土了2枚写在木牍上的谒。谒长21.5厘米,宽6.5厘米,厚0.8厘米,较朱然的谒要小一些。谒的上部中央也写有一个“谒”字,右侧直书“东海太守宝再拜”,左侧下方写有“西郭子笔”。

考古出土的几枚谒的形制和书写的格式基本相同,说明古人在制作谒这种交际文书时,已经有了固定的书写格式。而“谒”字所处的位置比较醒目,则表明它的特殊用途。在出土的汉画像砖石上,也有以登门拜访为题材的《谒见图》。图中刻画了主人在阅览仆人呈上客人“谒”时的情景(图2)。

朱然墓出土的刺,长24.8厘米,宽3.4厘米,厚0.4~0.6厘米,宽度相当于谒的三分之一(图3)。刺的正面直行墨书。14枚刺有三种文字书写格式:“弟子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丹阳朱然再拜问起居故鄣字义封”。这三枚名刺书写格式的不同,也反映了古人在社会交往中,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选择不同格式的名刺,恰当地表示自己的谦恭和对对方的敬重。

名刺这种社交文书在以后的历史中,一直被人们所沿用。并且随着唐朝对外的友好交往,也传入了日本。在日语中,“名片”即写作“名刺”。在纸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后,“名刺”又改以纸张书写。遂称为“名帖”。“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名帖”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也在以后的历史中逐渐扩大。

贺岁拜年,是自古以来在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礼俗活动。每逢元旦(亦称元日、春节、新年等),人们便相互走亲串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问候和祝福。即使自己不便外出时,也常常吩咐家人或子弟,代为登门贺岁拜年。

自宋代开始,人们在春节又采用一种新的贺岁拜年方式,即投送“贺年名帖”。这种“贺年名帖”,是由祝贺人在自己的名帖上,亲笔书写被祝贺人的姓名或字号,并附有一些节,日的祝福语和贺辞。再交由弟子或仆人,将贺年名帖送到被祝贺人的家里。南宋人张世南家中曾收藏有北宋元祜年间的一些贺年名帖。其中有:“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这件北宋词人秦少游的贺年名帖,已不是传统名帖的格式。除有书写者的地望、姓名外,还有被祝贺方的姓名和“敬贺正旦”的祝辞。这实际上已改变了名帖仅作为标示自己身份、地位的单一功能,又拓展了向对方表示祝福、祝愿的功能。

由于贺年名帖既简便,又不失礼节,因此很快便流行起来。“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表舅“吴四丈性滑稽,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以己刺尽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吴四丈因自己没有仆人递送贺年名帖,就略施小计,请朋友沈子公的仆人饮酒,趁机将沈子公准备送给亲朋好友的贺年名帖换成自己的,让其仆人代为递送。(周密《癸辛杂识·送刺》)这则故事就说明宋代年节互赠贺年名帖是很流行的。

明代以后,贺年名帖亦简称贺年帖。过年互赠贺年帖,已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贺年帖一般是用长约3寸、宽约2寸的笺纸裁制而成。笺的中央写有一些简单的贺辞,被祝贺者和祝贺者的姓名分别写于笺的右上和左下方。到清代,又有商家在节日前夕用红色的硬纸制作贺年帖,上面印有吉祥如意等祝语,装帧精美。有的还配有精致的锦盒,称为“拜盒”。祝贺者只需在贺年帖上,填写被祝贺者的姓名和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十分方便。因为这种贺年帖比较小,故又称为“贺年片”。过年互赠贺年帖,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风俗和时尚。

[责任编辑]常汝先

猜你喜欢
贺年字义仆人
2020 年广西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供应商推荐目录(贺年版)
狠幽默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贺年新语
FUNNY STORIES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
《孙子·计篇》字义探微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