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与维护

2009-02-24 09:17傅彩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4期
关键词:维护

傅彩红

【摘要】 目的 探讨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和维护经验。方法 对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并进行有效地维护,对留置结果和并发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PICC留置时间为6~69 d,平均(26±8.2)d,46.88%完成输液计划,主要并发症为:机械性静脉炎,静脉渗出,导管堵塞。结论 PICC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减少对患儿的疼痛刺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护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存活率不断提高,他们通常需要长时间的使用胃肠外营养,这对静脉输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n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操作简便、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不限制输入液体的渗透压等特点,是为早产儿建立通畅、持久静脉输液通道的有效方法。PICC的应用既减少了外周血管的损伤,又减少了反复穿刺对VLBW的不良刺激,对VLBW的抢救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穿刺是基础,安全的留置更加重要。本院NICU自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对32例VLBW进行了PICC置管,并采用良好的维护方法,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收入院NICU的低出生体重儿。共开展PICC 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胎龄25~34周,出生体质量710~1500 g,其中体质量<1000 g6例、1000~1500 g 26例。

1.2 材料 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的PICC导管。

1.3 方法

1.3.1 PICC穿刺前准备 穿刺静脉首选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入锁骨下静脉至上腔静脉,或下肢大隐静脉入腹主静脉至下腔静脉。将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抢救台上,取仰卧位,予心电监护。穿刺侧上肢与身体呈90°,测量进管长度,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外加0.5~1 cm。以穿刺点为中心,上至肩部、腋窝,下到手腕、手指,用75%酒精、2%碘酊消毒各3次。取无菌巾垫在患儿手臂下,铺无菌洞巾,更换无菌手套,修剪导管长度,生理盐水预冲导管、肝素帽,修剪小块纱布(1×1 cm),用于穿刺点上方压迫止血。

1.3.2 PICC穿刺 再用2%碘酊、75%酒精消毒穿刺侧肢体,待干,扎止血带或助手按压欲穿刺静脉上端,穿刺所选静脉。由于VLBW静脉非常表浅、易破,进针时可尽量贴近皮肤,压低角度直刺静脉,见回血后再平行送入0.2~0.5 cm,撤针芯,送入导入鞘,松止血带,穿刺者左手食指按压导入鞘上端静脉处,以防出血,用镊子将导管通过导入鞘缓慢送入静脉,当导管位置到达肩部时,助手将患儿头转向穿刺侧,下颌贴近锁骨,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后,退出导入鞘并撕裂,按压穿刺点止血3~15 min,见无继续出血后,清洁穿刺点周围皮肤,用1×1 cm纱布块压于穿刺点上方,无菌胶布覆盖圆盘,外露导管呈“S”型,用3M透明敷料固定,接肝素帽后用稀释肝素液正压封管。待X线摄片,定位准确后方可输液。

1.3.3 PICC置管后护理 置管后第一个24 h更换敷贴一次,若出血量多可加压止血,以后每周更换敷贴一次,平时敷贴松动、污染、渗血多时随时更换。每次更换敷贴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撕敷贴时从下往上撕开,避免将导管带出,影响导管尖端位置,穿刺点周围皮肤及导管外露部分用2%碘酊、75%酒精消毒,移动更换圆盘位置,避免局部压迫过久。肝素帽每3 d更换一次,发现有血液回流时及时更换。1.9Fr导管避免采血、输血,建议24 h维持输液,输液速度>2 ml/h,常规用5 U/ ml肝素液脉冲式冲管12 h一次,输注脂肪乳时每6 h冲管一次,外出检查或停止输液时予正压封管。定期检查穿刺侧肢体,若穿刺点上方出现条索状发红,可给予持续湿热敷,用喜疗妥软膏外用,3次/d,同时抬高肢体,可暂停PICC通路输液,予正压封管,一般1~3 d后能好转,若穿刺肢体比对侧肢体粗大于0.5 cm或连续7 d不改善,给予拔管,拔管后剪去导管顶端1~2 cm送细菌培养。

2 结果

2.1 导管留置时间的结果 最短留置时间6 d,最长69 d,平均(26±8.2) d.

2.2 X线定位 置入上腔静脉21例,位于右心房5例(将导管退出1~2 cm后复查X线确定在上腔静脉内),位于锁骨下静脉3例,位于下腔静脉3例。

2.3 并发症的发生率 32例患儿中,早期(7 d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7例,占21.88%,给予持续湿热敷,喜疗妥软膏外涂后,其中6例好转、1例症状不能改善拔管(导管培养为阴性)。静脉渗出6例,占18.75%(其中2例定位在锁骨下静脉,占66.67%;4例定位在上腔静脉,占15.38%)。导管堵塞9例,其中5例经尿激酶溶栓后再通,4例未通拔管,占15.63%。32例患儿中23例拔管后进行了导管尖端培养,结果全部为阴性。

2.4 按计划拔管例数 因患儿死亡、家长放弃治疗、出现置管并发症拔管17例,治疗结束按计划拔管15例,占46.88%。

3 讨论

3.1 PICC置管是VLBW静脉输液的适宜方法 VLBW多住院时间长,输静脉营养液等高渗及刺激性药物及液体的机会多,反复穿刺可对患儿周围静脉造成损伤,直至难以找到可供穿刺的血管,而长期反复的疼痛刺激又可造成患儿神经行为的发育异常 。PICC置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不限制输入液体的渗透压,且可选择的外周静脉多,具备较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且经过培训的护士即可操作。外周静脉补液只能提供短期的静脉营养,输入液体的渗透压不能过高,且输液浓度有限,PICC最高输液浓度可达25%以上,为VLBW提供了充足的、长期稳定的静脉营养,并有效的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从而提高了成活率。

3.2 正确的导管尖端位置和有效的维护是保证PICC完成治疗的重要条件 准确定位在腔静脉将显著提高PICC的留置时间 。本组治疗结束按计划拔管15例,导管尖端位置均位于腔静脉。严格无菌操作,加强人员培训,熟练掌握穿刺、封管技巧,强化护士对PICC导管维护意识,每班指定专人负责冲管和封管,每班测量臂围,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VLBW抵抗力弱,防御机能差,如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极易继发感染和败血症,要做到穿刺前消毒整个手臂,彻底杀灭皮肤表面病原微生物;送管时要缓慢剥脱导管外塑料保护膜,边剥边送,保证除镊子以外任何物体不接触导管;更换敷料、肝素帽、输液时严格无菌操作。导管堵塞是PICC不能完成输液的常见原因,使用过程中应按时进行冲管、封管,每次更换液体后按输液泵fast键,确保无血液回流,可有效防止堵管;当患儿哭闹、活动时导管易回血,也应及时冲管,防止堵管;一旦发生堵管,可采用尿激酶溶栓。

总之,PICC对VLBW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液方法,同时减轻了由于静脉输液的疼痛刺激,值得关注和研究,并积极应用于临床,要充分认识到PICC作为一种先进的输液通道,成功穿刺和安全留置同样重要。随着PICC定位技术的提高和护理经验的不断积累,PICC的安全留置时间将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群英,陈志伟,等.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24-525.

[2] 赵敏慧,张莉,等.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极低体重儿的临床应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9(5):328-331.

[3] 陈丽萍,崔其亮,林冰清,等.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堵塞原因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81-783.

[4] 齐红霞,张晓文,等.PICC在早产儿和重症患儿的应用与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3):36-37.

猜你喜欢
维护
发射台中央控制系统典型故障分析及维护
1938年法入侵西沙 日军积极“维护”中国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