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赛教育导致艺术早衰

2009-02-26 08:18孙焕英
音乐周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名次主义体制

孙焕英

教学论坛

在最近举办的第六届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的赛场,有评委自豪地说:现在的京剧学生,一入学,就树立起了一个目标:参加青京赛,还要拿名次!

这是真话。却也真使人不寒而栗。这说明,中国的应试教育,又有了一个孪生姐妹——应赛教育。

为什么会出现应赛教育?这要归结于当今的艺术体制和官方决策。当今的艺术体制之中,有一种“龙门效应”。以京剧艺术为例,有了青京赛名次头衔的,评职称,弄级别,涨工资,出场费……青京赛的赛况,都是硬件支持——如此天大诱惑,几人坐怀不乱?过去的“四大名旦”“四大名生”之类,既未因“四”而晋级,亦未由“名”而加薪,一切还得靠其后自己的努力和成就。他们的名次,仅仅是个荣誉而已。

应赛教育,教育从艺者成了节目主义的信徒。以歌唱艺术为例,就是一首歌主义,甚至是一嗓子主义。赛事表演,每个参赛选手,不可能自由地占用比赛时间和任意地表演我的节目来展示自己的艺术造诣,不是个人演唱会。他们只能够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内选取自己的一个节目来参加比赛。也就是说,参赛选手,是用“这一个”来参加比赛夺取名次的。既然是用“这一个”而不是用“每一个”来参加比赛夺取名次,那么,赛手单位,赛手教师,赛手亲人,赛手本人……就自然和必然要在“这一个”上倾注力气,而不会再在“每一个”上花费时间。应赛教育,就这样成就了节目主义信徒造就了节目市场。

艺术应赛教育既然是实用主义机会主义,既然是有限行为短期行为,那么,它就必然导致如下的结果:忽视系统教育,割裂贯通教育,影响全面发展,最终基础不牢。而基础不牢,又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沙滩之上建不成大厦,无根之植成不了栋梁。忽视基础,是出不来艺术大家的,艺术应赛教育的倡导者说是“推出新人”。据我看,倒是贻误新人的弊端更大。

艺术应赛教育还会影响艺术创新。而艺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提高。用艺术创新来参加比赛,首先,费力气,不如“拿来主义”。而且,有风险。因为,创新可能成功被评委承认,也可能失败遭评委否定,不如“经典主义”。所以,参赛选手,谁都不会去打无把握的仗,谁都不会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无论从实践上看还是从理论上说,艺术应赛教育,会萎缩艺术,可能使青年仅仅成为艺术传人甚至艺术匠人。

艺术应赛教育,推而广之,长而久之,就要造就应赛艺术了。艺术一旦沦为赛事的店小二,那它就成了少数人的事情了。艺术为大众服务转变为艺术为赛事服务,那是艺术的异化。一种艺术的衰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顺应艺术规律,寿终正寝。另一种是违反艺术规律,早衰夭折。后一种情况,病因就是人为的体制弊端、决策失误。

中国的科技,论文产量世界第一。然而,却有八成不能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而进了故纸堆;中国的体育,奥运夺金世界第一。然而,中国青少年——祖国的未来的体质,总体却在下降;中国的文学,每年的长篇小说出版数以千计。然而,走入名著殿堂的成为世俗阅读的,成了马尾串豆腐;中国的艺术,青歌赛、超女赛、各个民族乐器赛、重要西洋乐器赛、青京赛、相声赛……真是赛如牛毛奖如雪。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它们必然催生应赛教育,使艺术罹患早衰症……实践检验,中国的一些体制,当权的一些决策,存在误区;反过来说,也是实践检验,体制和决策的误区,导致行为的事与愿违。

有朋友对我说,他的母校中央音乐学院,学生们不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活动。我听后,禁不住伸出大拇指:“高,实在是高!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中国的艺术院校,如果都像这里高瞻远瞩又埋头学问,都像这里扎实基础而厚积薄发,那就好了。■

猜你喜欢
名次主义体制
排名次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新经典主义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都是主义
经典来信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抢”人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