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OK“双刃”之痛

2009-02-26 08:18
音乐周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打工者歌星卡拉

张 欢

有个极端的说法,卡拉OK,“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经历20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历练,从百姓之家到歌舞厅到如今对音乐版权的收费争论,卡拉OK见证了中国百姓对娱乐方式的意识转变20年历程。

1988年,广州出现卡拉OK。从此,这项刺激与契合民众表现欲的娱乐方式开始迅速进入家庭,极大影响中国大众的音乐文化生活。但卡拉OK的扰民现象随之而来,不堪其苦的王小波,此时写下他那篇著名的《卡拉OK与驴鸣镇》:“我总想提醒大家一句,人在歌唱时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在卡拉OK时,面对五彩画面觉得挺美时,也许发出的全不似人声。茶余酒后,想过把歌星瘾时,也可以唱唱。但干这种勾当,最好在歌厅酒楼等吵不着人的地方……”于是卡拉OK渐渐退出家庭阵地,转战歌舞厅。

1989年6月,舞蹈演员杨丽萍的丈夫托尼投资建设北京首家卡拉OK厅,位于三里河国华商场的二楼。到年底,类似的卡拉OK厅已发展到70家。卡拉OK如雨后春笋在全国生根发芽,散布在中小城市、乡镇间的卡拉OK数不胜数。在打工者集中的沿海城镇,“一元一首”的廉价卡拉OK至今仍是最受打工者欢迎的娱乐方式。

可以想象,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港台流行歌曲席卷大陆的时刻,制作精良的原版歌曲卡拉OK伴唱带毕竟有限,粗糙低劣的配乐加上互不相关的情景画面,“山寨版”开始大行其道风靡一时。此现象不可小觑,1991年,中宣部牵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推出了一套《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收编1000首教育性、欣赏性、娱乐性相结合的歌曲。包括30年代和建国以来的优秀歌曲、中国民歌、戏曲唱段以及外国民歌等。据新闻出版署统计,《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自1991年5月下旬陆续出版截止到当年年底全国共发行录像带近30万盒,录音带近200万盒,歌本36.6万册。“在全国许多城市的新华书店中,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福建、辽宁、河北、天津等地纷纷组织举办了省市级《曲库》歌唱大赛。全国各地的基层单位举办的此类大赛更难以统计。

可以说,卡拉OK成了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市场检验标准,卡拉OK的歌单几乎就是歌曲流行程度的证明。一方面,卡拉OK的便捷性让普通人能过一把歌星的瘾;另一方面,它也给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卡拉OK造就了歌手对原唱的模仿,有的模仿甚至平庸而拙劣。此前,歌手大多还经过声乐学习;此后,歌手则往往在模仿中迷失了自己的本质,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声音。如同一把双刃剑,卡拉OK带给我们的阵痛延续至今。

猜你喜欢
打工者歌星卡拉
嘎爷的一把火
冬瓜谣
你是哪种职业呢?
都有前途
卡拉妈妈如坐针毡
令人瞩目的歌星
论打工漫画与打工者的文化契合
秋后算账
寻找卡拉
甩了几个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