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扩张各得其“机”

2009-02-26 08:18
华人时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摩天大楼金融危机多元化

纸 鸢

2008年下半年,欧美人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终于将金融危机全线引爆,随着美国雷曼兄弟等世界顶尖级投资银行的破产,华尔街金融风暴几乎横扫全球。中国在经历股市狂跌、房价跳水的震荡影响后,国内各个生产领域也似乎危机四伏、寒风萧萧。中国经济究竟是否会被美国拖下水,又将在多长的时间内处于低靡状态?这取决于国内的应对性经济政策,也取决于众多企业人的判断和选择。很明显,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首先是“危情”,这无疑是优胜劣汰的残酷时期,尤其是众多趁着前些年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而大规模扩张的企业,究竟有多大能力摆弄多大的摊子,金融危机下水落石出见分晓。然而,金融危机犹如一场汹涌的潮水,经历了潮涨潮落,一些水性不佳的人不幸被淹死,而善于在潮水中搏击的人则拣到美味海鲜。“危情”与“机遇”总是共生并倚,一些企业在被挤压掉泡沫后无奈选择全身而退或者以退为进,而另一些企业则看到了扩张进攻的良机。

摩天大楼:

提升信心还是预示危机?

“高楼建成之日即是市场衰退之时”,德意志银行的证券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曾于1999年提出这一“摩天大楼指数(Skyscraper Index)”的概念,他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的摩天大楼落成前后。神奇的是,这一研究结论验证了之前100年间全球的几次大的经济衰退与金融危机事件。因此,有人把劳伦斯的“摩天大楼指数”称为“劳伦斯魔咒”。

2008年8月底,位于上海金融城小陆家嘴内的摩天大楼“上海中心”落成,正式取代了它的邻居,原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高楼金茂大厦,其主体高度也超过了台北101大厦,成为新的“世界第一”。而紧接着便是美国长期次贷消费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的萎靡,有人担忧——奢华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落成,是否会使经济萧条的阴云笼罩在中国内地?

摩天大楼与经济形势间果真有如此蹊跷的关联?笔者认为,所谓的“劳伦斯魔咒”不过是因为安德鲁·劳伦斯看到了“摩天大楼热”所显示的本质问题——过度投资、盲目铺摊扩张而引发的经济泡沫。摩天大楼开建之时必定是人们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信心高涨之时,此时大量的企业意气风发、热火朝天忙扩张,大楼的建设高度一次次刷新纪录,欲与天公试比高;而摩天大楼完工之时却往往又是经济泡沫幻灭之时,企业扩大了自身的规模,却面临人才、技术、资金跟不上的窘境,一旦经济形势呈现低靡,人们的市场信心走低,企业很容易陷入“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糟糕境地。换句话说,“摩天大楼指数”之所以频频应验,是因为人们对于摩天大楼的膜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情况出现周期性衰退的征兆。

如果城市摩天大楼的奠基动工显示了人们对于经济建设大跃进的乐观心态,那么此次金融危机下国内多数企业面临萧条寒冬的现实困境,则给雄心勃勃的企业人敲响了一记警钟:危机中寻求发展机遇必须深刻洞察市场环境、放慢扩张脚步、集中优势,走扎实稳健的发展之路。

多元化扩张:机遇还是陷阱?

多元化擴张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不小的诱惑,利用先前积累的资本、人力以及品牌信誉,大手笔拓宽自

己的业务版图,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在其他产品行业中争分一杯羹,是许多企业试图尝试的扩张之路。在过去新兴的市场条件下,相当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多元化发展业务的企业,海尔集团便是中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典型之一。海尔自1984年创办以来,已经由一个生产冰箱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成为国内家用电器行业的一面旗帜,其董事长张瑞敏也曾一度被市场冠以“中国韦尔奇”的美名。念慈菴是近三百年的老字号中药品牌,其产品远销欧、美、亚全球20个国家,2007年夏念慈菴斥巨资在深圳成立独资子公司,推出饮品“念慈菴润”,宣布正式进入草本饮料行业,而“念慈菴润”饮品刚上市,在没有大量招商宣传的情况下,就迎来了广大酒水饮料经销商的关注和签约。

投资者往往信奉“把鸡蛋分放在不同篮子里”的理念,然而企业的多元化扩张必须以保持核心竞争力,维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尽管不乏成功案例,但诸多反面教训也深刻表明:神速扩张不仅不会将企业带上高速发展的轨道,反而会成为企业沉重的包袱。澳柯玛曾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冰柜大王”,在家电制冷领域具有特殊的竞争优势。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澳柯玛的产业链条开始顺着冰箱、空调等一系列制冷产品不断延伸,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广告语传遍大街小巷。随后,澳柯玛又大踏步地向其他不相关领域进军,生产起自动售货机、电动自动车等新产品,甚至将触角伸到了金融、房地产、海洋生物等领域。在主营业务冰柜尚未完全占领市场的情况下,澳柯玛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投资,所涉行业多、范围广、关联性弱,使得单一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够完整。有人预言:“澳柯玛走的是‘融资—投向新项目—再融资的链条,将集团经营之路引向走钢丝一样的危险地步,如果新项目没有利润的支持,那么资金链断裂是早晚的事。”2006年3月,澳柯玛集团果然东窗事发,挪用澳柯玛股份19.47亿元资金的丑闻被曝光,而这笔资金基本上都转化为澳柯玛名下众多仍未实现盈利的多元化产业。

四川长虹前董事长倪润峰说:“如果孩子多了养不好,不如集中精力把第一个孩子供到博士毕业,再让他来供其他的孩子上学。”企业多元化扩张究竟是绝好的发展机遇还是暗藏杀机的陷阱,究竟是通坦之途还是荆棘之路,不能一概而论,但不顾自身与客观实际的盲目扩张肯定要出事。这次金融危机正如一股强冷空气,给一股脑热火劲追求“大而全”的企业人吹吹风降降温,使他们不得不审慎地迈开多元扩张的步伐;同时,也为他们增强核心竞争力、收缩产业战线、优化资源配置带来了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在谈到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应对之策时指出:“当下正是企业实施‘瘦身战略的大好时机,企业应当卖掉那些不赚钱且不具前景的业务板块,把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他认为集中精力经营好主业,果断放弃一些疲软的辅业,不仅是企业渡过困难时期的必要选择,而且是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实践表明,凡是走多元化扩张之路获得成功的企业,其扩张的业务版块都是与自身主营业务关联度十分大的。即企业多元扩张的成功率与新老行业的相关程度有关,相关度越大,成功率也越高。如果趁金融危机到来之时,企业一方面能够整理好自身的经营结构,另一方面根据实力并购一些经营状况不利、经营业务又和自己相关的小企业,“瘦身”与“扩张”并不全然是矛盾的。

低成本扩张:1+1>2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福之间往往只在于人们能否按时局而变,金融危机及时给此前忙于走多元盈利险招的企业刹车,甚至使那些原本就因多元发展而负债累累的企业加速衰落,而在另一些企业老总的眼中,危机恰恰是他们低成本扩张的契机。

根据市场形势适时进行投资,中小企业此时面临的是并购扩张、低成本引进技术和人才的好时机。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许多行业的原材料价格呈下降趋势,因此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此时有步骤地筹划行业并购整合,正是危机中蕴含的商机。

浙江胜达集团是国内包装业的巨头,2008年11月,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领导人却高调斥资1.5亿元,并购了在浙沪地区小有名气的造纸企业“荣晟纸业”。对于此举,许多业内人士都质疑胜达是否能消化“荣晟”这块不小的蛋糕,包装巨头有没有必要将自己的产业链向上延伸到造纸业。胜达的老总则认为,包装业与其上游产业链纸业的结合会产生集群效应,创造新的盈利空间,而金融危机恰好使荣晟的资产大幅度缩水,此时并购正当时。凭借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人才,资源整合后的荣晟首月就扭亏为盈,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然而,正如有人分析的:“企业兼并收购像蛇一样美丽而可怕,要想掌握‘灵蛇之珠,如果没有把握好时机,不了解规律,便稀里糊涂吞下几个企业,结果反而会被毒蛇咬伤。”的确,低成本扩张同时也是风险很大的决策行为,尤其是考虑到金融危机对于市场需求的可能影响,不少企业在应该适时出手投资还是保证足够现金流的问题上,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对此,中国民生银行首席投资官朱德贞女士表示:“对于企业来说,选择适时投资还是手持现金准备‘过冬,主要看企业家对当前市场形势的判断,各个行业的情况都不同,但总体而言,维持充裕的现金流还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有较好现金流的企业来说,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展开海外并购,引进海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的确,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的分配颇具战略意义。在完成了以生产为主的基本经营阶段后,企业发展的关键往往是资本经营模式的优化升级,而资本市场同样是“馅饼”与“陷阱”共存的环境,能否拿下馅饼而不至落入陷阱,还是要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尽管当前的国际市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要利用好这个机遇企业必须量力而行。

金融危机使国外一些知名企业陷入暂时的困境,这降低了企业的资本估值,同时也增强了股东的出售意愿,不得不降低对海外投资者所设的门槛。但是海外并购还不仅仅是资本问题,与并购国内企业相比,海外扩张还存在文化差别、语言环境、管理理念等各方面的风险因素。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事实上,凡是海外扩张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经过长期的、周密的调研和准备。因此,经济萧条环境下,企业看到海外低成本扩张的契机还只是第一步,要迈开步子还需要立足于练好自身“内功”。

猜你喜欢
摩天大楼金融危机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Fantastic Dinosaurs神奇恐龙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摩天大楼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专业化PK多元化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
金融危机扑克牌“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