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歌曲创作漫谈(二)

2009-03-07 03:07韩贵森
校园歌声 2009年2期
关键词:题材青少年校园

韩贵森

校园歌曲的题材

题材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能够表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社会生活现象”,也“泛指作品描写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引自《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校园歌曲的题材特征主要是由构成歌曲的音乐文学(歌词)来体现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词作家对丰富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提炼,赋予某种思想意义后就可以成为歌曲的题材。题材又可有重大题材和一般题材之分。“突出主旋律,力求多样化”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也是校园歌曲创作的基本原则,根据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具体特点,我国校园歌曲在题材上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题材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校园是专门进行教育的地方,通过校园歌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审美素质就更显得比别的部门更重要。年轻一代是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希望所在,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去教育青少年,将其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校园歌曲创作应突出的“主旋律”。

校园歌曲创作,特别强调思想性和教育性,这是有着光荣传统的。追忆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其题材内容大都表现了爱国、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学民主的思想内涵,突出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如表现富国强兵思想的《体操——兵操》(沈心工填配),抒发爱国情感的《黄河》(沈心工词曲)《祖国歌》(李淑同编配)等。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产生的《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等歌曲更鲜明地举起了反帝爱国的旗帜,号召同学们去“战”,去“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做“社会的栋梁”,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可以说这是校园歌曲的不朽之作。新中国建立后,具有高度思想教育意义的校园歌曲更层出不穷,例如1950年产生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郭沫若词,马思聪曲),1961年产生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周郁辉词,寄明曲),以及《我们多么幸福》(金帆词,郑律成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杨因词,李群曲)、《我们的田野》(管桦词,张文纲曲)、《咱们从小有礼貌》(刘风词,李群曲)、《我们美丽的祖国》(张名河词,晓丹曲)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向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以及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观、人生观的教育,展现新中国年轻代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校园生活的本质。1993年的“中国校园歌曲”首次征评入选作品,不但包含了幼儿、小学、初中生的歌曲,也有了高中生的校园歌曲,象《国旗颂》(佟文西词,龚耀年曲)《深情的爱》(倪维德词,严金董曲)《我爱金星我爱党》(张振芝词,达松曲)等,也都表现了当代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时代的思想感情。产生于八十年代的一批优秀的大学校园歌曲,如《知识就是力量》(陈克正词,常元冉曲)《校园的早晨》(高枫词,谷建芬曲)等则充分地反映了拨乱反正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年学子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勤奋学习,蓬勃向上的思想感情,对鼓舞青年学生抢回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立志成才,投身“四化”建设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音乐社会功能的精辟概括,一首好歌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确实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一首坏歌对社会的危害也是巨大的)。现在我们进入了新世纪,党中央发出了“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等号令,校园歌曲的创作更应该发扬光荣的传统,以更加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和更加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去鼓舞青少年学生投身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题材具有多样性、广泛性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重大题材外,还应关注一般题材,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时,还要力求”多样化”。当代青少年一代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他们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参加许多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上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听从老师教诲,课堂外他们轻松、活泼、需要开心地娱乐。运动场上的竞赛,少先队、共青团的活动吸引着他们一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倾向,也有各自的感情世界。他们与父母兄妹、与老师同学等各有交往。他们有同学情、师生情、亲友情要抒发。为了满足学生的心愿,题材必须尽可能广泛多样。只要内容健康,对学生身心有益无害都可以表现。

在我国校园歌曲的创作实践中,就产生过一大批表现青少年学生多方面生活情感的歌曲,如小学生的《早操歌》(管桦词,瞿希贤曲)、《快乐的节日》(管桦词,李群曲)、《挖野菜》(黄书田词,许春源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乔羽词、刘帜曲)、《嘀哩嘀哩》(望安词,潘振声曲)等。中学的如《哦十分钟》(陈镒康词,范真真曲),《走向大自然》(王天虹词,王玉田曲)、《为你十六岁祝福》(田景安词,罗斌曲)、《我为教师唱支歌》(侯瑞生词,倪承为曲)等等。大学生的如《大学生圆舞曲》(张友胜词,银力康、张强曲)《忘不了你那一片深情》(施光南词曲)等。这些歌曲展现了校园生活的多彩画面,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体现出了题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三、题材的差异性、选择性

校园歌曲所表现的主要对象——学生,是一个由不同年龄段儿童、少年、青年构成的群体,由于各个年龄段在生理心理方面呈现着很大的差异,在生活情感、兴趣爱好、接物待人、观察思考、接受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使得校园歌曲的题材具有了差异性和选择性。

少年儿童学生(小学、初一、初二)直观、单纯、活泼、好动,小学歌曲就常见“好妈妈”、“好孩子要诚实”、“金孔雀”、“小蜜蜂”、“我有个小书库”、“我有一本童话书”、“红领巾在胸前飘扬”等。初中生歌曲常见:“妈妈和我”、“登山”、“到郊外去”、“十四岁”、“地理课上”、“心连心手拉手”、“地球只有一个”、“名字叫希望”、“我们正是好年华”等。青春期的学生(高中大学)则热情敏捷、思维活跃、独立性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其歌曲常见,“青年志愿者之歌”、“青春永远”、“高中生的夏天”、“人生花季”、“共青团之歌”、“恩师难忘”、“中华儿郎”、“清晰的记忆”、“知识就是力量”等等。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来选取题材,才能为不同年龄学生所接受。

在这里,我想就歌坛曾出现把爱情题材作为某些校园歌曲创作重要表现内窑的倾向谈谈看法。

爱情作为男女相爱的感情,可以说是人类最高级的情感之一。它不仅是人类感情生活的好诗篇,也是人类延续和优化自身不可缺少的社会行为。爱情作为其他成人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是无可非议的。但爱情不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内容。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爱情题材是不适合的,因为它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不相适应,对于刚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学生也不宜大力渲染。诚然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上发生的突变,对异性有好感和好奇心,并试图寻找自己爱慕的人,还可能用文艺(如歌曲)的方式表达这种感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十四、五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学生,正是人生中求知识奋发上进的最佳时期,若过早坠入“情爱”的恋河,被某些缠绵的流行情歌(特别是“爱情至上”“虚情假意”者)搅得神魂颠倒,将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甚至于危害身心健康。因此几乎所有的大中学校都不准或不提倡学生过早谈恋爱和结婚,有的在校纪校规中还作了明文规定。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园歌曲创作中那些装扮成“把泪化作相思雨”的“伤调”等均不应在校园歌曲中重现,也不要硬标上“校园歌曲”的字样,实际上这类题材歌曲与社会上某些“流行歌曲”是一种类别,校园不应让这些歌曲“流行”,青少年学生应自觉抵制并远之。(待续)

猜你喜欢
题材青少年校园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