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县利用鹰架招鹰灭鼠试验研究

2009-03-08 04:59祁晓梅
草原与草坪 2009年6期

祁晓梅

摘要:从2005年8月至2009年10月在肃南县大河乡大岔村的高寒草甸草原采用架设鹰架招鹰的方法做高原鼠兔防控试验,结果证明:试验区的鼠密度明显低于对照区的鼠密度(|t|>t0.05);在同一年的4个季节内,种群密度变化趋势都是先低后高再低,其中峰值基本都出现在第2季度,谷值基本出现于第4季度;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试验区的鼠密度均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区的鼠密度(|t|>t0.01);招鹰灭鼠的作用机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而破坏高原鼠兔生存环境,干扰其生存活动,使其在原有栖息环境中感到生存不安全时就会造成种群迁移,对防控草原鼠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招鹰灭鼠;高原鼠兔;草原鼠害;肃南县

中图分类号:S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00(2009)06-0036-04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中段北麓,河西走廊南侧。全县海拔1327~5564m。年平均气温4℃,年日照2665h,年均无霜期127d,年均降水量66~600mm。全县土地总面积205.79×104hm2,其中,草原总面积142.77×104hm2(含灌木林3.63×104hm2),占69.8%;可利用草原面积117.66×104hm2,占草原总面积的82.4%。草地畜牧业是肃南县的传统主导产业。近年来草地鼠害日趋严重,草地鼠虫害发生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研究,当鼠兔的密度达到7380只/hm2时,在牧草生长季可消耗牧草70.11×104kg,相当于480头藏系绵羊一年的食草量。2003年全县鼠害发生面积14.67×104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2.5%,已造成严重的草原资源损失,成为危害草地生态环境,遏制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物灾害。目前,普遍使用的化学、生物防治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持续控制鼠害,反而对鼠类的天敌造成了伤害,数量和种类减少,还造成污染环境和牲畜中毒等后果。2005年在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的支持下,在大河乡大岔村距原场部10km处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危害严重区域进行招鹰灭鼠试验研究。目的是通过架设鹰架,诱集鼠类的天敌来控制鼠的种群密度,达到控制鼠害,保护草原的目的。

1试验区及对照区概况

试验区和对照区位于大河乡大岔村,属该村牧户的夏季草地。区内地形开阔,地势较平坦,海拔3699m,年均气温—1~l℃,无霜期50d,年均降水量90~350mm。草原属高寒草甸草原,主要由苔草属(Carex)、嵩草属(Kobresia)、西伯利亚蓼(Polygo-7lUre,sibiricum)和一些杂类草组成。土壤为高山草甸土,植被盖度44%。高原鼠兔是绝对优势种害鼠,有效洞口192~288个/hm2,鼠害破坏率50%。

2材料和方法

2.1试验设计

在大河乡大岔村距原场部1Okm处设试验区,在大河乡大岔村的红沟设对照区,区域面积各为100m×1000m。两区的直线距离约12km。2005年8月初用调查有效洞口方法分别调查试验区和对照区高原鼠兔的初始相对鼠密度,然后在试验区每间隔100m栽一根“丁”字形鹰架,共lO根,呈直线排列。鹰架立柱规格为:15cm×12cm×700cm,顶部横梁为100cm长、12cm宽的木板。试验结束后通过比较试验区与对照区高原鼠兔的相对鼠密度做出鹰架招鹰防控害鼠效果的判断。

2.2观测指标

从2006年开始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中、下旬分别在试验区和对照区用调查有效洞口方法调查高原鼠兔的相对鼠密度。同时用2d观察天敌动物,每天10:00~18:00用望远镜观察隼形目天敌的种类、活动频次(冬、夏季适当增减观察时间),并逐个检查和清除鹰架下的食团和粪便,获取判断天敌对高原鼠兔抑制作用的信息资料。

2.3数据分析

对测定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分别比较5年内试验区与对照区鼠密度的差异性,试验区与对照区在同一季节鼠密度的差异性,以及同一年内不同季节鼠密度的变化,进而对利用鹰架招鹰控鼠效果做出评价。

3结果与分析

从2005年最后一季度至2009年最后一季度在试验区和对照区定期观测的高原鼠兔相对密度(表1)。

比較试验区和对照区高原鼠兔种群数量消长可以看出(表1):

(1)试验区种群密度从2005年第4季度的254洞口/hm2(初始密度)开始,虽有年际间的波动,但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截至2009年第4季度,5年均值为202.95洞口/hm2,减少了20.1%;对照区种群密度从2005年第4季度的318洞口/hm2(初始密度),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5年均值为497.7洞口/hm2,净增36.1%。试验区和对照区种群密度差异显著(|t|>t0.05);两者之间变幅达56.2%。

(2)无论是试验区或对照区,在同一年的4个季节内,种群密度变化趋势都是先低后高再低,其中,峰值基本都出现在第2季度,谷值基本出现于第四季度,不同的是试验区变幅较大(56.88%),而对照区变幅较小(31.90%);当年第1季度鼠密度均低于上年最后1季度的鼠密度。

(3)比较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鼠密度,试验区的鼠密度均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区的鼠密度(|t|>t0.01);从第1季度到第4季度试验区比对照区的鼠密度依次低59.10%、49.27%、63.76%和67.87%,即第四季度变幅最大。

试验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核对鸦形目和隼形目动物标本、图片,为识别天敌种类作了充分准备。在实地观察中比较准确地分辨天敌种类及活动频次(表2)。试验和对照区先后出现过纵纹腹小鹗(Athenenoetua)、鸢(老鹰)(Milvus korschun)、苍鹰(黄鹰)(Accpiter gentiles)、雀鹰(鹞子)(Accpiter nisus)、白头鹞(鹞子)(Circus cyaneus)、大鵟(花豹)(buteo hem-ilasius)、金鵰(红头鵰)(Aquila chrysaetos)、草原鵰(大花鵰)(Aquila r6zpax)、玉带海鵰(黑鹰)(Haliaee-tusleucoryphus)、白尾海鵰(洁白鵰)(Haliaeetusalbi-cilla)、猎隼(Falcocherrug)和红隼(红鹞子)(Falco ti-

nnuneulus)等12种天敌,其中最常见的只有纵纹腹小鴞、鸢、苍鹰、雀鹰和大鵟(花豹)等4~5种。

4讨论与结论

4.1讨论

种群数量波动是高原鼠兔固有的生态学现象,其波动机制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的基本观点是内因机制和外因机制,并以内因为主。根据多年从事鼠防生产管理所积累的经验,在环境因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内因是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因素,当环境因子遭受重大干扰时,外因就会由次要因子变为主要因子,甚至会给高原鼠兔种群数量造成毁灭性影响。

隼形目和鴞形目猛禽是鼠类主要天敌之一,也是造成高原鼠兔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外因因素之一,因此,近年研究“招鹰”灭鼠文献甚多。文献报道普遍认为隼形目和鴞形目猛禽主要以鼠类为食物源,只要尽可能多地“招鹰”就能取得较好的灭鼠效果。通过5年的实地试验和观测,发现采取“招鹰”和不采取“招鹰”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的确有很大差异,与大多数研究成果的结论相一致。与此同时,注意到“招鹰”的灭鼠机制并非单纯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因为“招鹰”减少的鼠并非都是被天敌所捕食。试验发现,在高原鼠兔原有栖息地随着隼形目和鴉形目猛禽活动频率增加,就会出现高原鼠兔种群迁移情况。同时除了在鹰杆下能见到少量带有鼠骨、皮毛等食团外,没有获得其他诸如捕鼠过程等直接捕鼠的证据。

郭全宝、汪诚信等认为,在野外天敌的作用可能更小些。他们还通过具体的数据统计证实鼠的种群数量远大于天敌动物,因此,天敌对鼠的捕食作用相当于“清道夫”。由于被捕食的多属种群中老、弱、病、残个体,因此,捕鼠作用又相当于“选种”起优化种群的作用。试验分析认为“招鹰”可以防鼠控害,但灭鼠机制主要在于破坏鼠的生存环境,干扰其生存活动。

4.2结论

(1)试验期间,试验区的高原鼠兔年均值为202.95洞口/hm2,对照区的年均值为497.70洞口/hm,试验区种群密度显著(|t|>t0.05)低于对照区。

(2)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试验区的鼠密度均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区的鼠密度(|t|>t0.01);从第1季度到第4季度试验区比对照区的鼠密度依次低59.10%、49.27%、63.76%和67.87%,第4季度变幅最大。

(3)“招鹰”对高原鼠兔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但其作用机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其中破坏高原鼠兔生存环境,干扰生存活动,使其在原有栖息环境中感到生存不安全时就会造成种群迁移,对控害减灾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