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连绵几十年的简单游戏

2009-03-09 04:05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09年4期
关键词:巴哈传记巴菲特

在巴菲特的身上如此深刻体现了美国上一个世纪的变迁,所以假如读者能够对20世纪的美国史有所了解的话,将给阅读带来很大的便利。而在这个基础之上,你要是能够对20世纪美国企业史及新闻史有所了解显然更加有利。

“奥巴哈投资圣人”巴菲特是如何做到把雪球越滚越大的?凡是那些宁愿从书中寻找发财乃至一切成功秘诀但在现实中很难坚持下来的人,他们很难不对此抱以怀疑态度——正如兰德在《源泉》中所描绘的内心缺乏自然动力的人。缺乏主动性使得他们宁愿相信十万字概括出来的废话,也不愿意相信那些简单而朴素的道理:有原则、不盲从、价值投资以及足够坚定。他们希望能够有如同做试验般的试验手册,可以帮助他们一步接一步地走向成功,所以他们除了运气之外,不可能这到这样的目标。

虽然有关巴菲特的传记乃至成功秘籍的书籍可以铺天盖地地出版——但它们既然不以事实根本原则为基础进行限制,天马行空自然成为可能。

这套厚厚的将近九十万字的巴菲特传记显然志不在此。因为它提供了太多与致富无关的内容和细节。它提供的是一个对人更加有血有肉更多方面的叙述框架,而不仅仅是把巴菲特作为一个简单的赚钱机器。在这个意义上说,巴菲特的确为自己找了一个好的传记作者。

从一个也许不免充满花边的角度来讲,作者对巴菲特情史的描述很显然表现出了作者的独立判断:他到底爱过多少个女人?他对于女人的依恋究竟给他身边的女性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他为什么跟妻子分手?这与他早先时候母亲对他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虽然谈到了以上种种所谓“内幕”。但这并不是一本花边新闻集,这正跟它也不是一本致富工具书一样。它给予巴菲特的一生以更大范围的关注,它的确是巴菲特财富人生的优良注解。他究竟是怎么从一个奥巴哈穷议员的儿子变成世界首富的?他的一生中究竟投资过多少公司?这中间的故事是什么?他贯穿其中的财富哲学是什么?又是怎么形成的?

这本书可能的缺点就在于,它过于庞大的体系也许会让人无所适从。历时5年的搜集和写作过程显然给作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读者带来负担。因为传记的阅读本身应该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它们可以躺在床上就能够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而本书似乎志不在此,它需要你能够拿出足够的精力来对付它。因为在巴菲特的身上如此深刻体现了美国上一个世纪的变迁,所以假如读者能够对20世纪的美国史有所了解的话,将给阅读带来很大的便利。而在这个基础之上,你要是能够对20世纪美国企业史及新闻史有所了解显然更加有利。知道格雷厄姆夫人在水门事件中的表现,你才能更好地了解为什么巴菲特会对其旗下的《奥巴哈太阳报》获得普利策奖会感到如此的兴奋。上述要求也许会使得读者望而生畏,但对此并不熟悉的读者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位典型的美国式资本家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的投资历程中,见识到美国商业史的变迁。

和这本书一样,这里也没有给出巴菲特为什么会成为世界首富的原因。理由很简单,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已经超越了一般理论经验,因此,仔细的品味巴菲特应该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个难得的机会。这种智慧是如此的敏感,不亲自体会,不能够有所得。

当然,如果读者真的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些许答案,作者安排的第一章有关巴菲特在太阳谷的经历也许会提供某些帮助。而更为珍贵的是,在这之前和之后的互联网的“沸腾的岁月”中,巴菲特能够抵抗住巨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价值投资理念,他究竟如何获得这种哲学的?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带着它开始阅读的问题。要知道,作为一个被华尔街称之为“能够从酸柠檬里榨出最后一滴果汁出来的‘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自己称之为“捡起烟蒂抽最后一口”),巴菲特连绵几十年的成功,显然有其不可复制的一些基本因素。

猜你喜欢
巴哈传记巴菲特
别把八卦当传记
梦想之光
巴哈全地形越野汽车动力匹配设计研究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读失败者的传记
巴菲特的测试
Baja,巴哈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