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

2009-03-09 01:24丁海兵
关键词:学科心理语文

丁海兵

一、序言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

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2.团体心理辅导;3.个别心理咨询;4.学科渗透。

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即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在进行学科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

二、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渗透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施心理教育。

当然,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心理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按我国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的观点,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二是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逐步具有一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三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其精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材所选作品,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风格各异,从语言的锤炼到表现的技巧等方面,都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进入到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情境中,特别是通过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身上汲取其人格力量。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哈尔威“运用了他船长的权利”——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跳出文本看世界”,不仅使学生受到哈尔威船长人格的熏陶和感染,还生发出作为一个工作人员,一个普通公民,所具有的高度的责任心、遵守社会秩序及工作秩序的社会公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超越和升华。

《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怀着深情,缅怀了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展示了周总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照人的形象,诗中描写的伟大形象如昆仑巍峨挺立,他的革命精神似长江奔流不息,人民永远不会把他忘记。

通过这些高尚的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和做人的价值,并从这些艺术形象中比照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热爱,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二)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其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情感要素是激起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的催化剂。

现实生活中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世界就是以这种矛盾的对立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要充分认识这一矛盾的世界是有一定困难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对诗歌中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意象的品味和对富于色彩的词语的品味,体会诗歌的色彩美,以及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通过鉴赏这首诗句式排列的特点,品味诗的音乐美及建筑美,进而感受作者在写离情别绪时与一般别离诗相比的独特之处——清新飘逸。教杜甫的《春望》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社会的的现实。通过品味诗中写实等手法以及表达的悲凉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心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中说过,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这些大师的话,告诉我们在做人作文中“真”的重要性。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并将自己真实的感情世界表现出来,使作品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要显示自己高尚的审美理念,不能为追赶新潮,标新立异而对事物不作理性分析,缺乏辩证思维,以偏概全,强词夺理,夸张失实。否则,不仅会使文章丧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人文力量,也会使学生变成一个虚伪的人。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四)发挥语文课的功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现代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与处事等等。传统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方略,修身做人的教诲,对父母、兄弟、夫妻、朋友、别人以及对自己等应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告诫,对现代的中学生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语文教师还应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涉猎当今先进的科普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的途径方法还有很多。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其独特性,发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影响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渗透的因素

(一)教师的心理特质

1.教师的智力因素

语文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智力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依赖智力结构的整体功能。语文教师的智力结构是多种智力因素以不同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中包括(1)观察的敏锐性;(2)思维的创造性;(3)想像的丰富性。

2.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称。非智力因素对语文教师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调节整个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

心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以炽热的情感、成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打动学生。

(三)课堂形式与教学模式

心理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对于课堂形式等外在条件也有所要求,简言之,课堂形式对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两者的渗透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渗透的“工程师”,除了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个性品质之外,掌握过硬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将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渗透,提高教学艺术,从而保证教育工程的质量,使学生在智育、德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真正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学科心理语文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心理小测试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