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阶段学生的心理辅导

2009-03-09 01:24郭晶
关键词:考试心理家长

郭晶

高考是高强度脑力劳动,脑力、体力消耗也很大,所以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学生从来没有面对过这样严格的考试,特别是这样的气氛,所以面对考试,总会有些紧张,但紧张过度,就会出现心烦气燥、情绪不稳,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在考场上若出现这个情况,可以采取以下的应急措施。

第一种方法是放松。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对自己说"放松", 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

第二种方法是深呼吸,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吸时也应达到同样要求。

第三种方法是思路中断,你可以果断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你能中断使你产生慌乱的思路,当然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该迅速转入正常考试。

这一般是复习焦虑造成的麻烦。一旦上述症状出现,考生及家长首先要认真分析症状的因由,排除干扰。

常见原因有五种:

1、的知识把握不牢,考生缺乏自信;

2、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

3、期望、要求过高,使考生心理负荷过重;生活中其他情节干扰考生复习;

4、以往不良体验未得到合理解决,在紧张复习中不良反应重现等等;

5、是学会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复习焦虑的干扰。

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几种。

每当紧张的期末复习考试来临时,我们常常听到同学们说自己的头脑发"木",不太灵了,什么也记不住,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考试引起的高度情绪紧张,引起急躁、烦恼。这种因素极易导致大脑皮层机能失调,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备考活动上,使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出现了"刀枪不入"的发"木"状态。

2、学生对应考缺乏信心。这种心理状态使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加工、贮存和提取能力大大下降。

3、用脑不得当。部分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拼命复习功课。表现为开夜车、无视体育锻炼、放弃文娱活动等。这种做法会造成大脑缺氧,头脑晕沉,降低了学习效果。

4、复习方法单一。部分学生长时间只钻研一门功课,使大脑皮层的某一部位长期兴奋,引起保护性仰制,造成头脑不清。

5、暗示。在集体学习的场合当中,一个人或几个人声张自己头脑发"木",什么也记不住,就会暗示其他人,造成连锁反应。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这一现象的发生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1、加强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考试观,敢于正视压力,卸下"考分就是学生的命根"这样沉重的思想包袱,不搞"命运大决战","无私才能无畏",这样就不怕考试了。

2、充分利用高效记忆时间。

依据人们的记忆规律来看,早晨起床后1小时,上午八点至十点,下午六点至七点和临睡前一小时,是一天当中记忆效果最佳时期,我们应学会善于利用这些时间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3、复习方法应合理、多样化

我们应对所学内容做到及时复习,文理应交叉进行,以避免单调机械的重复。

4、合理的休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

考试前就注意休息。每学习一二小时要有短暂的休息,可以简单地做个操,散散步,多吸收新鲜空气,使大脑尽快消除疲劳。此外,考试前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开夜车,不要"临阵磨枪",将自己搞得太疲劳,以免影响学习效率。

高考的考生们已经进入“倒计时,似乎复习功课备考成了他们惟一的生活内容。其实,衣食住行等生活小事更不应掉以轻心,提高生活质量也是考试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要记住:

一、 衣服整洁是自信

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增进剂。夏季自然要选择凉爽、宽松、舒适、透气性良好的服饰,棉麻材料是首选。最好每天洗澡、换洗衣服,不要让汗臭弥漫在教室和你的居室。

考生们不要忘记适当打扮自己,穿上使自己感到愉快和舒心的服装,是一种富于动感的调味剂,使生活更加充实。

整洁的服装是一份可靠的“介绍信,穿着潇洒、时尚一些,可表达自己的一份自信心;说明你面对升学考试,仍旧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有条不紊,可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好运气呢。

二、不要乱服营养品

正在成长的考生,考试期间也不能忽视饮食的选择与营养。升学考试期间在饮食选择上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是:

凭个人嗜好随意进食,而不能按照平衡膳食的要求去做; 盲目服用各种“营养品、“保健品,影响考生食欲,或造成肥胖; 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混乱,营养不平衡,不能保证学习与考试期间的高强度脑力劳动的营养需要;有营养专家指出:我国中小学生的膳食营养应向奥运健儿学习;尤其面临重大考试时更要牢记:“膳食合理,成功一半。

在历年高考之后,总有许多考生抱怨自己考试时没有发挥好,成绩不理想,有的甚至造成终身遗憾。其实高考发挥失常,并不是自己的运气不好,而是考生的心理素质有欠缺,致使发挥失常。如果能从心理上战胜高考,可以说高考就成功了一半。

怎样在高考中充分发挥水平?我们从考生心理角度谈谈考生调整心态的一些值得注意的方法。

第一,高考是检验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知识积累情况,不是某一时间段努力的结果。心理素质好考试发挥就好,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心理素质好,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在考试中就不会被难题吓倒,而且会急中生智,把平时没能发挥出来的潜能挖掘出来。反之,即使会做的题,一旦遇到一点点挫折,也可能什么都忘记了。最佳的状态是越到大考,心态越平和,发挥得就越好。到了高三,特别是学习优秀的同学,有一段时间学习上会感到非常困难,觉得学习一天什么收获也没有。有很多同学害怕这段时间。这时心态应该平和,不要觉得没有收获就慌乱。

第二,在考试时不要过多地考虑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必须考上什么大学,考不上会怎样,人生就会怎样等等。在考试时不要刻意追求多少分,正常发挥就可以了。

第三,在考前复习阶段,数学要做一些基础的题,不要总做难题,每天钻研一两道比较难一点的就可以了,这样有利于培养自信心;政治、历史要通读课本,最少5遍以上,全书大体上在脑子里有一个印象;英语靠做题来总结一些东西,把错题集中处理一下;语文是基础知识,不是靠一年就能培养出来的,要靠积累,不要对自己太苛刻。”

第四,要劳逸结合,在复习的间隙常听听音乐,或做些休闲的活动,可以更好地调节情绪。

一、 家长需要减压

有报道,很多大学生指出,在他们参加高考时,最重的心理压力不是来自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而是来自他们的家长。家长们的企盼和过分的关爱,给他们形成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比考试更加沉重。

“在高考时期,考生和家长都要面对压力”, “家长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把家庭变作考生稳定的支持系统。” 心理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出,高考期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非常敏感。家长对孩子异乎寻常的关心照顾、严格要求和体贴安慰,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临考前的紧张气氛,其效果往往与家长的苦心背道而驰。

,考生的考前压力与学校有关,更与家长有关,先从家长入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心理学上讲的“考试焦虑”在有些家长身上,体现得比学生还明显,他们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亲切,有的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而家长的“不安”,最终会造成考生的“不安”。

专家认为,解决“不安”的办法是家长充分相信孩子、接纳孩子、接受现实。,家长要接纳孩子,只有家长的心态平和了,对考生的负面影响才会减至最低,才能让考生心平气和地去考试。

二、考生需要宣泄

家长在高考期间最常见的两种错误是改变与考生的交流方式和切断考生与周围环境的交流,特别是不允许他们的孩子与别的同学交流。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成为考生的唯一任务,干别的都是“不务正业”,考生的空间被压缩了。

专家指出,处在高考期间的孩子最需要交流,也最需要宣泄。孩子此时只有家庭这一个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必须是稳定的、和谐的;同时,同年龄、同处境的考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孩子心理宣泄的最佳渠道,他们在一起,哪怕是发发牢骚,也会在心理上获得一个缓冲的机会。同龄孩子的相互鼓励和“同病相怜”,可以使考生鼓足勇气面对考试,他们之间相互感染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这是人的正常需要,对考试也是有好处的。家长要相信孩子,他们有能力面对人生的第一次考验。

猜你喜欢
考试心理家长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长错了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你考试焦虑吗?
心理小测试
准备考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