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式课程: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必然诉求

2009-03-09 04:05谢培松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

谢培松 李 彤

摘要:我国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沿用和照搬职前教育的学科型课程范式,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偏重业务知识进修,忽视全面素质提高;偏重刚性课程结构,忽视弹性课程体系;偏重分种课程,忽视综合课程。为切实提高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教育质量,必须改变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结构,构建以解决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中心的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模块式课程结构乃是这一课程体系的必然诉求。

关键词:小学教师;模块式课程;在职教育;学科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1-0084-03

一、问题: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学科型课程的反思

我国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沿用和照搬职前教育的学科型课程范式,偏重知识传授和理论教学,忽视能力培养,知识面较窄;偏重业务知识进修,忽视德育和体育素质提高;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陈旧,学科壁垒森严,不能适应现代小学教育要求。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知识还是重能力

学科型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忽视技能和能力培养。教师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应不断更新和提高。当前世界各国师资培养的趋势是既重视职前培养,又特别关注在职进修,把就业后的从教活动当作教师教育的延伸。所谓职前职后一体化,就是以教师教育为桥梁,把职前培养与职后进修紧密联系起来,构筑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针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设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内容。教师个体的成长是终生职业社会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职业发展的需求,教师教育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设计一体化的教育内容,既满足发展的阶段需求,又体现终身教育的整体性。“从教师职业生涯需要来看,职前教育偏重于理论的传播与奠基,职后教育则更重于对教师在实践技能上的提高。”因此,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型课程无疑不能适应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需要了。

2.重业务还是重素质

学科型课程偏重于业务知识进修,关注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学科教学能力的训练,忽视德育和体育等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小学教师要有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热爱自身职业的情意、熟练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系统全面(但不一定要精深)的学科知识、从事多科教学的能力、高明的教育智慧、富有感染力的人格魅力等全面的素质。当前,我国小学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有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全面素质,是在职教育课程设置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3.重刚性还是重弹性

学科型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课程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以便使学生掌握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其课程结构是刚性的,学科门类、课程内容、各学科的课时学分等方面很少变化。随着短期培训和全员培训的逐步推广,学科型课程显然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小学教师在职教育课程应该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的动态课程体系,必须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弹性。

4.重分科还是重综合

学科型课程拘泥于学科界限,严格按照学科的专业知识框架建构,很少针对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来设计课程,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适度的综合,不利于形成参训教师个人的学习化课程,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科目和不同深度的课程,使之更加切合自己的需要和水平。而当今社会,各学科间的渗透越来越强烈,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因此,仅仅对在职教师进行所教学科的专门化培训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必须围绕在职教师所教学科,以其为中心进行综合化培训。有学者建议,在职教育的具体内容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统一:一是所教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所教学科的历史和未来知识的统一;二是所教学科知识与相邻学科知识的统一;三是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的统一;四是当今学科知识与未来学科知识的统一;五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

二、对策: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模块式课程的选择

为切实提高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教育质量,必须改变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结构,构建以解决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中心的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模块式课程结构乃是这一课程体系的必然诉求。

1.模块式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模块式课程最初起源于国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课程结构,以后逐步在其他教育领域推广。该课程强调模块化、综合性,倡导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具有岗位化、模块化和个性化等特点。模块式课程非常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关注岗位的需求,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制订课程的目标。在国家即将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师在职教育的课程就是根据模块式课程结构理念进行设置的,其课程分为“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自身经验”三个模块,每一模块再分别确定相应的主题。如“加深专业理解”确定了当代教育思潮、教师专业伦理、学科教育新进展、儿童研究新进展、学习科学新进展、多元智能与教育、建构主义与教育等内容。提出了开发以终身学习为导向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在职学习的特殊性;提出了学历教育课程应处理好衔接和发展问题,非学历教育课程应满足在职学习者内在的专业发展需要等。很显然,模块式课程与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十分契合的,它有利于不同地区的教师培训机构在国家课程框架下选择适合本地区和本机构需要的模块。

2.模块式课程符合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需求

模块式课程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职业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制订能力分析表DACUM(课程开发表)。通常每个岗位涵盖8~12个综合能力,每个综合能力包涵6~30个专项技能。根据能力分析的结果,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其特点是每个模块均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有特定的目标和评估标准,教学时间相对较短。模块之间组合灵活,增删不同的模块可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心和专业方向,以适应和满足个人及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由于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层次不同,需求各异,模块式课程以模块的形式来进行不同课程间的组合,这种模式更灵活,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和专业需求,有利于形成在职教育小学教师的学习化课程,使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科目和不同深度的课程,使之更加切合自己的需要和水平,从而给小学教师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不同小学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3.模块式课程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师综合素质

模块式课程通常是在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合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且以能力为主线构建成专业的课程体系,称为模块式结构模式。在模块式结构中,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能力体系是两个彼此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它们分别构建学科知识模块与专业能力模块。学科知识模块是面对一群相关职业甚至几个相关职业群构建的,既有思想素质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类课程、数学和科学技术素质类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等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又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等专业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或专业技能模块主要由实验、设计、实训、岗位实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构成,并设置若干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联系的培训模块。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可灵活组合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职业岗位的系统综合、整体优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同时,对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实行模块式课程改革,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沟通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交叉课程、广域课程、融合课程;重新思考课程安排系列,实施模块式课程结构,精选专门学科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探索多样化的研究性课程。以上这些,有利于打破过分森严的学科壁垒,提高参训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之,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实行模块式课程结构改革,是教师教育由终结型向终身型转换的要求,是教师角色由“支配者”向“对话者”转换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要求。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
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冠英小学教师作品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如东县洋口港实验小学教师作品
刘辉
严如玉
陶金华
徐萌 严子晨
狄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