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加工的系统独立观及其面临的质疑

2009-03-09 04:05钟毅平谭千保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自我

钟毅平 谭千保

摘要:自我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且自我认知加工的系统独立观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现有行为实验与fMRI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作出自我认知加工独立观的结论。只有继续探索自我社会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模式,并回答自我认知功能是否具有整体性、惟一性及独立性等基本问题,才有可能解开自我认知加工的大脑之谜。

关键词:自我;社会认知神经科学;fMRI;系统独立

中图分类号:B8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1-0087-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的研究非常丰富,但自我的含义却是非常模糊,目前并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义。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简单地定义为,自我是关于自己个人的人格品质、社会角色、过去经验、未来目标等方面的心理表征。它有不同的形式或水平,如实际自我(actualself)、理想自我(ideal self)、应该自我(ought self)等。自我的认知研究涉及到许多方面,但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归纳,即自我身体与自我心理认知。前者如关于对自己的手、手臂、面孔以及身体各部分关系的认知,后者则涉及到个体自身的品质、自我参照、自传体记忆、第一人称透视(first-person perspective)等内容的加工。尽管自我加工有不同的研究角度,但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认知加工,以及关于自我的心理表征这两个问题是认知心理学,尤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焦点。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自我认知加工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有一种声音也日益高涨,即自我的认知加工,其系统是独立特定的,本文称之为自我认知加工的系统独立观。就像人类的语言加工一样,自我认知也有自己的特定的神经通路和大脑中枢吗?认为自我加工是系统独立特定的研究者分别采用不同的任务探讨大脑加工的区域差异,并有了自己的独特发现;怀疑者或反对者则从什么是独立特定的标准人手,详细分析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样也厘清了许多研究思路。本文先介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新发现,然后再讨论系统独立观所面临的问题。

二、系统独立观的行为与神经证据

1.自我面孔认知的相关研究

自我身体的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的认知,但以对自己面孔认知的研究比较多。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使用fMKRI技术来探讨自我面孔加工的大脑机制,使用的材料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类:一是自己的面孔,二是非自己但熟悉的面孔,如同伴或家人,三是未知的不熟悉面孔,前两者通常作为研究对象,后者则作为控制对照材料以进行比较。这些研究比较一致地阐明了自我面孔再认的神经基础,即与识别或再认非本人但是熟悉的面孔相比,被试对于自己面孔的再认加工常常引起边侧前额叶(lateralprefrontal cortex,LPFC)和边侧顶皮层(lateral pari-etal cortex,LPAC)更大的活动。

上述研究都是以正常人为被试,但也有以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的。例如Keenan等人考察了Callosomy患者(简称M.L.)对自我面孔的加工。他们设计了两个系列的材料,一个系列是患者本人的面孔,逐渐过渡到名人的面孔(如比尔·克林顿),每张图片以10%的比率逐渐增加或减少,范围为0%~100%;另一个系列是患者熟悉的他人的面孔,逐渐过渡到患者本人的面孔,也是以10%的比率增加或减少,范围为0%~100%。患者的任务是分别判断这两个系列的图片中是否包括自己的面孔(第一个系列图片)或自己熟悉的人的面孔(第二个系列)的一部分。结果发现当用左手进行反应时,对自己面孔图片的寻找反应明显地更准确。这说明对于自我面孔的再认存在明显的右半球优势。

Keenan等人在回顾了大量的研究之后,认为可以得出四个初步的结论,第一,人类前额皮质对于包括像自我加工这样复杂的认知活动来说,它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与左前额皮质相比,右前额皮质可能起着更大的作用;第三,自我再认激活了其他自我加工的类似网络,这些自我加工包括自我传记式的提取(autobiographical retrieval)及自我评价等。

虽然这些研究比较一致地肯定了右半球在自我面孔加工的关键作用,但是问题也是明显的。例如,既然右半球能够促进自我面孔的再认,但是它到底是右半球的什么地方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也就是具体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无法给出肯定的回答。因为在右半球不同的沟回之间,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还有差别或有争论,至于其功能就更加众说纷纭。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身体各个部分的认知及其功能关系能否综合为一个整体?并且身体的自我认知能否作为自我认知的—个子系统?如果自我认知是系统独立的,那么其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2.自我心理认知的相关研究

除了对自己身体各部分的认知外,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知还有许多形式,当然也更复杂,如自我推理、自我判断、自我记忆等。在这些与自我有关的认知活动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现象,叫做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SRE)。SRE首先发现在记忆加工中,即当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例如结构、音素、语义),这一现象称为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后来在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情绪判断等方面都存在这一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自我参照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其大脑加工机制是什么?

Kelley等人运用事件相关fMRI研究了自我参照效应,并且使自我参照加工与其他形式的语义加工在大脑产生了功能性分离。他们设计了三种实验条件,即自我参照、他人参照和情景参照,在这三种情况下被试分别对品质形容词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自我参照判断加工主要发生在大脑内侧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dex,MPFC)。Gusnard等人采用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得到相同的结果,即自我参照判断的加工中枢主要在MPFC。与自我参照有关的各种不同的实验任务都导致大脑MPFC的激活。Eisenberger等人则发现,在一个有冲突的探测任务中,自我意识活动导致MPFC和内侧顶皮层(medial parietal codex,MPAC)更大的活动。

此外,关于自我品质或自我概念加工的神经基础研究也有丰富的成果。这类研究主要是考察这样的神经活动,即品质形容词或句子是否是与自我描述有关。一般来说,这类研究常常设置一种非社会认知的控制任务,如Johnson的研究中,其控制任务就是让被试判断这些品质形容词中关于元音的数量。非自我加工的社会控制任务也有不同的形式,如有的研究是要求判断品质形容词是否描述了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朋友,或者是有名的政治家,或者是否合乎社会要求。这些研究表明,与非社

会控制任务相比,自我判断任务引起在MPFC的更大活动。Kelley以及Fossati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在自我判断任务中,会引起在MPAC的更大活动。Argem-beau等人则发现,当要求被试思考自己或他人的人格品质几分钟时,前者导致MPFC和MPAC同时有更大的活动。

3.自我的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社会认知加工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加工,一种称之为自动加工,另一种则称为控制加工,有时又称为反射系统(x系统)与反映系统(c系统)。自我加工同样也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或成分,即自我的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加工形式分别由大脑的什么区域来管理?按照前面的综述,像自我参照加工、自我面孔再认等,无论是刺激呈现还是任务要求,毫无疑问都是有意识进行的,所以都可以划分为控制加工,那么其大脑的相应活动区域主要是MPFC、MPAC。与自我有关的自动加工,主要通过阈下刺激的呈现及不同的认知负荷等任务来进行研究,有两个大脑活动区域有比较一致的结果,即前额叶腹内侧皮质(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和侧颞叶(Iateral temporal codex,LTC)。

正是因为这些富有创新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使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加工的独立观或特定系统的新主张。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自我不同于其他的客观事物,它有自己的特殊性。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还有自己的特殊结构。如朱滢、张力等将中国被试分成自我组、母亲组、鲁迅组和语义组4种实验条件,要求被试对人格形容词在4点量表上进行判断。结果表明,母亲组与自我组无论在总再认率,还是在R和K判断上均无显著差异,二者的交互作用亦不显著。而类似的实验程序在西方被试得到的结果与此却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中西方行为实验,也许可以假设,东方人的关于母亲的记忆对应脑区与自我的记忆对应脑区接近或重合,而西方人的“母亲区”与自我区分别处于大脑的两个不同的半球上。更重要的是从行为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中西文化背景下自我的不同图式,即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包括母亲成分,而西方人的自我不包括母亲成分。

三、系统独立观面临的质疑

上述各种脑成像、脑受损病人的研究都想证明一个主题,即自我的认知加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观点或看法,认为从现有的研究与发现还不足以说明自我加工或自我的表征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系统。Gillihan和Farah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判断某种形式的认知加工是不是独立或自成系统,有四个标准可以参考:第一,当然是神经解剖学的证据,在大脑中有这一系统加工的特定区域。第二,功能惟一,认知系统的内部加工方式是惟一特定,而不是指这种加工发生在大脑的什么地方。第三,功能独立,即这个系统的加工与另一个系统的加工不是相互依赖而是彼此独立。第四,种属特异性,如果这个系统只有人类才有而不涉及到其他种属,那么这个系统可以说是系统独立的。例如语言加工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加工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如果按照这四个标准来判断系统的独立性,那么很显然自我加工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Beer和Ochsner也认为社会认知加工(包括自我加工)并不具有特定的神经模块。尽管社会认知神经研究发现了许多的特定的大脑模块(包括一些相互矛盾的事实),但这些研究往往在控制方面并不是完全相同。因此在自我加工中所发现的神经模块的差异,可能不是知觉自我与知觉他人加工本身的差异,而更可能是在进行加工时应用了不同的策略,例如可能提取了抽象信息而不是情节信息。

四、小结与展望

社会信息的加工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出现了多学科共同攻关的喜人现象。社会认知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行为实验上升到运用事件相关的fMRI新技术综合探讨自我加工的神经机制。事实上,近几年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新技术使社会认知领域有了许多新发现。如前所述,边侧前额叶、边侧顶皮层负责或管理自我面孔的加工,而内侧额叶皮质、内侧顶皮层则是自我判断加工的神经中枢。无论如何,这是社会认知尤其是自我认知研究的巨大进步。

然而,面对这些成果,我们也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即这些丰富的成果对于自我认知这样复杂的命题仍然是苍白的。因此,如果对于“自我加工是否是特定的加工系统”这样的问题要做出肯定的回答,显然操之过急或为时太早。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重视并优先解决如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自我加工的整体性问题或功能的整体性。自我加工包括许多不同的方面,如关于身体的认知与关于自身心理活动的认知,这两个大的方面又包括许多内容。这些方面能否作为一个整体功能来看待,或者说自我认知的不同方面是否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功能,目前还是不清楚的。第二,如果自我认知的各个方面能够综合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功能,那么各个系统之间应该既是功能惟一,又是相互独立的。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同样非常困难,因为现有的研究都局限于比较简单的任务。只有突破现有的实验模式,才可能实现认知任务与神经功能的双重分离。第三,表征问题。自我表征涉及到文化的差异,如不同文化背景可能有不同的自我图式。同时自我表征还涉及到不同的类型与层次,也就是说自我的表征可能因为情景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那么我们对情景关系或不同的背景是如何在大脑中进行表征的呢?只有厘清这些基本问题,才有可能判断自我加工系统是否独立的问题。

猜你喜欢
自我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自我及言意矛盾
中国商业广告中的“自我”呈现
对戏剧艺术表演中自我与角色关系的探究
认同的崩溃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