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彩画意境的表现形式与过程

2009-03-09 04:05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水彩画表现形式意境

邓 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彩画的意境表现已经有了全新的发展,形式也极多样,这就对它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水彩画意境表现的新形式,让具有时代感的形式美反映更加深刻的意境美,为水彩画的意境营造拓宽思路。

关键词:水彩画;意境;表现形式;表现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1-0121-03

一、水彩画构图形式对意境表达的重要意义

形式感是画面构图的特质之一,表现为画面结构线的节奏和气势、大色块的强烈对比与和谐、画面布局的疏或密等。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感受而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均可起到强化艺术形象、强化艺术效果、强化意境的作用。形式感是意境的躯壳,意境是形式感的灵魂。雄浑、豪放、抒情、淡雅、惆怅、冥想等抽象的境界,都是借助于构图形式呈献在观众面前的。“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贝尔认为只有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能称为艺术作品,而能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要素是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关系和组合——即“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艺术中必定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否则一件艺术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则从最低程度上说没有一件艺术品是毫无价值的。第二,“有意味的形式”是对西方早期古典的“美在形式”理念的扩展与深化,“美在形式”强调的是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强调的是“意味”。这就从艺术价值的重心角度把“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二者的价值重心都放在“意”和“意味”上。第三,“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价值标准和艺术精神之一。“意”指在创作意图指导下渗透于整个作品形象体系或形式结构中的意义和意味。而“意味”,用苏珊·朗格的话说就是人的情感和内在生命、内在现实、内在精神。因此“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在对艺术价值的理解和评价上走向趋同。第四,从艺术表现形式而言,“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都反对形似。“反对形似”意味着,如果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只是在考虑如何模仿自然,那就背离了艺术目的在于抒情、表意这一根本精神。因此,艺术的形式是艺术家根据表意的需要而进行的形式创造。第五,“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二者在理论范畴和内涵上都能最大限度地容纳各种艺术风格、流派及其艺术手法,不论写实还是写意,再现或表现,具象或抽象。

综上所述,“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内核是趋同的。现在,我们再回到水彩画的意境表现与形式的关系上来。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西方风景画,其风格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史,而两者大致都经过了从以内容为主到以形式为主的变迁。水彩画意味形式的构成除了艺术的“意味形式”因素的总特征外,还有其工具自身所体现出的意味形式特征,也就是说水彩画的“意味形式”的基本构成因素有“形式因素”、“人文因素”和“材料因素”。这些因素都不是现成拿来就能用的,都要经过画家真情实感的融入、艺术修养的锤炼和加工,以及创造性的概括和提炼之后使其变得“有意味”起来。下面,我们看看在艺术创作中是怎样获取“意味形式”元素的。

二、水彩画意境的表现形式

1.存在有意味形式的元素

吴冠中这样描写他笔下的江南民居:“除了那浓郁的生活气息之外,其中自墙、黑瓦、黑门窗之间的各式各样、疏密相间的黑白几何形构成了各具迷人魅力的形式美。”雄浑苍茫的山川,广阔无垠的草原,纵横交错的城市,以及河流宛转、树木曲直、高楼林立……其间无不蕴含着点、线、色块、形体构成的形式美。当它与我们丰富的精神、情感达成某种契合时,就成为“意味形式”,即生成“意象”,从而成为风景画意境营造不可或缺的因素和前提。云希望先生的水彩画《高原牧歌》以广阔的视角,表现了辽阔无垠的草原景色,赋予自然草原博大的生机和活力,高阔的天空以及地平线上涌动着的点状密集的牛群像地毯般铺洒在人们的视平线下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水彩画家平龙的作品《灯火》,以都市夜景为素材,运用富有节奏韵律的色块组织画面,形成极具现代气息的形式意味。同样描绘都市题材的王云鹤的《都市系列》却被城市纵横交错的线条所吸引,他主要用线条来编织画面。

2.感悟自然景物在特定时空下的意境

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平常或司空见惯的景物,一般很难给人以审美的启示,但如果在特定的时间、光线或天气环境下就会产生出特别意味的形式美感。例如,一处平静的湖水也许不能构成一种形式美,而当一阵轻风掠过时,湖面上就会荡漾出波光粼粼的动态之美;亦或在明月高悬的夜空下,这湖面形成的银帘般的波光倒影便又会产生一种别样的形式意味。李剑晨先生的作品《东海风云》就是作者在连云港亲身感受了海上风起云涌时的雄伟气势后加以表达的,生动地反映出海上风起云涌的独特景色,具有深刻的意境。陶世虎的《斜阳》用细腻的笔调表现了阳光照射下的雪后郊野,在独特时空下展示出傍晚黄昏时的雪景意韵。在表现光电雾雪等特定天气条件下的景物方面,水彩画具有较强的优势,加上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常常能创造出惊人的“意味形式”,衍生出独特的形式美感和意境。

3.人文环境及艺术家的情感体验

平凡的景物由于经历了不平凡的历史而使其显示出不平凡的意味。如一颗枯树、一堵残墙可能没有多少引人注目之处,但如果与一段特定历史联系在一起,与某些人的特殊情感联系在一起,便赋予其特定的意味。这也许就是那些古街、老巷、断瓦残墙成为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的原因吧。水彩画家奥迪笔下的风景,很多描绘塞外古城古旧的召庙建筑和残屋破壁,画面朴实、静谧,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情怀和对儿时的追忆,其洒脱、细腻的小笔描绘与丰富而深沉的色彩变化,形成了画家独具个性的形式意味。

4.水彩画的特有材质

水彩画材质特性赋予风景画独特的形式美感,包括流动透明的形式品格及水彩画表现技法传递的丰富的形式意味。水彩画的材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干湿控制、积色层数、时间长短、面积大小等,这些因素既是画家必须研究并攻克的问题,同时也造就了水彩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水彩画用水调和颜料在纸上作画使其所形成的视觉感受与形式美感是其他画种所无法达到的。所以画面材质对感官上的形式意味是独特的,也就为营造独特的意境提供了良机。另外,水彩画在创作中人为的可控性操作或无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水渍肌理等偶然效果,一旦被画家恰当地利用,就会成为特殊的形式意味而增加画面的生动性。且水彩画林林总总的特殊技法,也为丰富水彩画有意味的形式拓宽了思路。如曹剑新的《风雪古城》,李锡华的《光与影·老茶馆》,苏海青的作品《系——港湾篇》,张学衡的《农家屋顶》,以及张小纲的水彩画作品《花之韵系列》等等。对形式美感的探索,不应是浮泛于形式本身的迷恋,而是将对形式美的感悟与水彩画本体的理性思索结合在一起。来拓展水彩画表现力的空间。

三、水彩画意境营造的过程

所有艺术形式中意境的营造过程都是以情感为主线的。水彩画在意境营造的过程中同样是始终围绕着情感展开的。开始,艺术家对景生情,有感而发;然后真情注入及立意构思;最后情景交融,意境同一,表达情感,孕育成形。作品的艺术生命从生发、孕育到完成,经历一波三折、内外交融、孕育意象的过程,这其间始终离不开情感的介入。

1.把握选题,具备选择美的能力

丰富的自然景物为画家提供了不尽的创作素材。包罗万象的自然景象照生我们心中的无限情思,从而勃发艺术家的灵感和气韵。画家造景的过程,也是其审美修养、学识的反映。当面对烟波浩渺、小桥流水、溪谷深幽、长河落日的景象时,其朦胧、其婉约、其幽美、其壮烈等等对景物内在美的心灵观照,都反映出画家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能力。丰富多彩的世界对每个人心理具有不同的意义,同样的客观景物,只要通过不同的心理“过滤”,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差异。比如,一轮明月,一个客居异乡的人会感受到远离家人的孤寂,而热恋中的情侣却会把它看作彼此袒露心怀的裁体。作为—个画家,首先应该有一颗能够感知自然美的心灵,还应该具备广泛选择美的能力。

2.立意要真情注入

在意境的营造过程中,面对自然,无论欣赏还是创造,艺术家都是将眼前的自然与心中的自然相吻合,把心中强烈的情感倾注到自然中,心与境如鱼戏水,融合无间。仿佛恋爱的情侣,一旦遇上自己心中的知己,便会把无限的真情倾注给对方。风景画家在选择了适合自己艺术表达的题材后,就会将心中的美感投射到景物上,使景物瞬间成为寄托理想的载体,故而变得完美起来。正如“醉眼看花花也醉”,要想花醉,必先人醉。自然景物蕴含了人的情感,从平庸的现实宇宙跳出来,便形成“意象”。说到“意象”,它是指“艺术家构思的意趣和物象的契合”。可以理解为“情”与“景”的统一,其特点在于“象”是感性的,可见的,是一种外表形态,形象具体而明晰;“意”是精神性的,不能为视觉所感知,但能理解和想象,在艺术中是一种情思、神志、情意,深远而隐含。“意象”中的“意”与主体的理性修养密切相关,与其经历、情感乃至个性密切相关。简单地说,意象是带有情感的象征符号。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形象,是生物形象的知觉审美形式与其象征意蕴的有机统一。“象”之所以能“尽意”是因为“象不是生硬的概念,而是一种活脱脱能变化的生命体,其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为人所感知。并在感知的过程中通过联想、体悟去领受更多、更深的“意”,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对象。“意象”一经产生,意境营造就完成了又一个重要环节——立意。事实上立意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把已选的景象经过情感融入和内心加工,生成一个全新的形象——即包涵了艺术家心志、情感的“意”和生动形象的“象”,并具有精神内涵的“意象”形成过程。

3.融入情感的表达意境

意境生成并非某类意象的简单集合,要使意象组合起来为一个意境服务,就得使“情”升华到“意”。这个“意”并非某种单纯的情感和情绪,而是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因理,具有了深刻性和普遍性;理因情而具有打动人灵魂的力量。那么风景画如何将心中之意巧妙地贯穿于散漫、零乱的意象组合中呢?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物象之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或对立性。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并置,利用“枯、老、昏”三字具有的某种情感类似,使败落、无力、黯然三者映照,以突显其共同性质。再如水彩画家平龙的《小村大村》,几棵高大繁茂的树和几栋矮小的农舍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村庄生机勃勃、静溢、昂然的景象。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力的图式”。物理世界、生理活动、心理活动,本质上都是力的作用。风景画的意境是情景因素的结合,情感是生命的反映,情感的“力的图式”与客观景物的“力的图式”同一才能营造出绘画的意境。此外,这些物象还要用一种美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绘画之美在于形式,形式为感情服务,情感与画面形式同一,从而体现出独特的意境来。那么,水彩画在意境营造的过程中情感的融入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呢?第一,相对宜于寻找造型上情感的集中点。面对各类繁杂的物象,艺术家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选择,发现最感人的角度后,或写实、或写意、或抽象地表达,对物象进行删繁就简,用情感组织画面。水彩画由于具有技法的多样性和快速性等特点,不必像油画那样,先辅大色,层层覆盖、叠加,细节到画布每个角落,整体到每一笔触……而水彩一旦定好心中的图式、意象,便直入主题,任意挥洒,直抒胸臆,完全可以忽略不必要的细节,甚至可以大面积留白……因而在造型和图式上更宜于寻找情感的集中点,更宜于激发和唤起情感的体验和潜能。这一点更接近于中国写意水墨。第二,除了对图式和造型的审美情感投入外,色彩情感的恰当运用也是决定水彩画意境高低的关键,在色彩情感的丰富性这一点上又是写意水墨难以比拟的。第三,水彩画在色彩的调制渲染过程中,水色流淌、幻化,颜色瞬息渗透,又带有快速性和较强的可变性,一笔颜色常常在调色盘上和画到画面上有着较大差别,因而,要求对画面色彩有预测能力,同时又要作好应对水彩颜色偶然性带来的神奇效果。好的偶然效果,往往能激发起作者更深层的情感潜能,甚至让人沉浸在创作过程的欢愉体验之中。所以,水彩画在意境营造过程中对于情感的融入具有独特的优势。

猜你喜欢
水彩画表现形式意境
春色满园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一朵花的意境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透射光之炫丽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