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

2009-03-09 04:05杜雁芸
桂海论丛 2009年1期
关键词:变迁

杜雁芸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表现为由渐进地融入国际体系发展为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由“和平发展”战略的确立深化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以传统的发展观演进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国家形象:变迁

中图分类号:D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1-0005-03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里,中国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大参与者和建设者。国际环境和中国人观念的转变使中国国家形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方向与全球进步的潮流是一致的,即:由渐进的融入国际体系发展为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由“和平发展”战略的确立深化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以传统的发展观演进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一、由渐进的融入国际体系发展为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坚持意识形态至上的方针,对于当时的国际机制持怀疑批判的态度并且抗衡现行国际秩序。联合国被视为两个超级大国的角斗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组织被视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工具;世界军控与裁军条约、机制被视为捆绑发展中国家的绳索;甚至一些民间的和平运动、人权论坛也被批判为资本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传话筒,起着麻醉世界人民革命斗志的作用。总之,当时中国认为承认或加入这些机制,国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甚至有可能被和平演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融入国际体系,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更愿意加入多边经济组织和机制,而对各种多边安全组织和机制则采取谨慎观望或有限参与政策,担心一旦加入就要受到制约或被孤立。在实施开放政策的最初十几年内,除了缺乏制度性规定、较为松散的论坛外,中国从来没有作为主要发起国参与建立任何多边组织或机制。同时,中国一直强调自己仍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和接受了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大量援助、资金和技术,而对救助其他国家及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显得并不热心。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国家实力不断提升,中国不但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对于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战略诉求。亚洲金融危机成为中国负责任大国理念全面形成的重要契机和关键推动力。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政府不仅正视自身不断上升的地位,还进一步着重突出了对大国责任的强调。此后,“负责任大国”就成为中国政府很多重要场合为自己公开界定的身份,也成为中国进行外交实践的基本理念依据之一。当前,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层面: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加强周边经济区域的塑造,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经济战略带和战略纵深区域。中国加大向周边国家开放国内市场的力度,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双边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发挥了中国经济火车头对周边经济的拉动和辐射功能;中国积极参与亚欧会议的对话机制,促进亚欧两大洲相互间的贸易与投资,积极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国际空间。与此同时,中国也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变缓,再加上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此时中国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它弥补了美国高科技经济泡沫破裂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动力缺失,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公共产品”,为全球经济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国际事务层面:在国际安全领域,中国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全面核禁试条约》、《生化武器条约》等,主动接受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战略武器的限制;在人权领域,中国重视与西方国家的人权对话,积极加入国际人权条约体系,倡导发展权、生存权,反对多重标准;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在国际反恐、反核扩散、减灾防灾、联合国维和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等;中国发挥自己在东北亚和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积极斡旋,创建对话机制,在推动安全对话、凝聚地区安全共识乃至未来构建安全机制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三)人道主义层面: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例如,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中国对非洲各国作出的承诺,包括减免债务、增加援助、帮助他们培训培养各类人才等。作为惟一拥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多次在相关场合为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减免和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权益和优惠条件,为其发展争取机会。

二、“和平发展”战略的确立深化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建国后,由于国家领导人对国际体系的认知是“战争与革命”,因此,在内政上必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备战为中心,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复出以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冷静地分析国际局势,基于国际体系为“和平与发展”的意向,提出了“世界大战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等科学论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在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思想的指导下,我党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迫近的看法,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更加明确地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与各国具有全新内涵的和平共处,进而成功启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新世纪。

当今世界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安全问题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尤为凸显,于是时代向各国提出了新要求,向中国的和平发展显示了新导向。为此,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是国内建设和谐社会、追求和平发展的自然延伸,也为和平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和谐世界是和平发展的深化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在国际形势的判断还是自身的国际定位上,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国家对外战略来看,相继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多边主义和新安全观,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重大命题与理念。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反思并重新确立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外战略的标志性成果,它是和平发展战略的传承与深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型。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要求新世纪的中国促进实现共同安全以争取和维护持久和平;不仅促进自身和各国全面发展,而且促进各国彼此之间发展的协调和均衡以促进持久发展。通过用持久和平与持久发展取代一般和平与发展作为目标追求来提升和平发展的层次,拓展和平发展的空间。显然,这一外交理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对内坚持和谐发

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世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探索,它坚持国家和谐与世界和谐、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相结合的新视野,提出新的世界发展观;它深化了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认识,不仅突出了和平与发展,而且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创新了时代主题论。

(二)和谐世界为和平发展的实现提供保障。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不仅在价值层面上为国际社会勾画了蓝图,力图引导国际关系的走向,同时也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特别是现实国际关系的回应。当前国际社会中的许多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是由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带来的。和谐世界是持久和平、稳定安宁的世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平;和谐世界也是—个人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世界。只有促进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才能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稳定。和谐世界的思想继承和丰富了和平共处与和而不同的思想,显示出对国际社会结构特征和演化脉络的深刻理解及对和而不同规律的更深刻认识。同时,和谐世界理念也显示出日益处于主动有利位置、自信和有所作为的中国将从自身做起,努力克服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和超越冲突性政治,创造一种使和平与发展能持久实现的气候及体制架构的坚定决心,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前瞻特征。无疑,以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指导中国外交,中国和平发展将不断取得新成就。

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改变了由西方大国占据国际价值制高点和垄断国际话语权的局面,有利于我国争取国际道义制高点,为我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三、传统的发展观演进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领导人对国际体系的认知是“战争与革命”,因此我国一直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是迫在眉睫。我们的好多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方针的制定都是从这个观点演绎出来的。邓小平复出后,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正确判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新特征,提供给中国一个可以发展经济的“机会”。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为我们全面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社会整体发展却体现为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暴露出我国传统发展观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包括对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资源诸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忽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忽视等,这些问题客观上为变革旧的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巨大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吸取了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外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的进展和成果,英明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从的传统发展观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变,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重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显然,其中不仅有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发展的指标,而且有政治、社会、文化、科技诸方面的发展指标。这体现出我党已从过去片面侧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转变为注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在认识上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人的发展观的变革。“以人为本”批判和克服当代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经济模式下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见物不见人、人被物役的畸形文化倾向,积极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人性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和行为,营造出一种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的人性化文化氛围。“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然,它们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资源观和环境观的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因而导致经济与资源、环境、社会诸方面的矛盾日益激化。这是一种无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单纯经济效益的功利主义观点,是一种以物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导致以挥霍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错误行为。因此,我们改变了不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单纯经济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来破除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保护和节约资源、爱护生态环境的新的资源观、环境观,树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观,倡导和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使我国经济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由于内政方针和外交政策不断的演进,使其国家形象转变为更加友善、更加务实、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正在通过改变自身而改变着国际社会,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新建

猜你喜欢
变迁
小渔村的变迁
我家的自行车变迁史
留村的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