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奢华复兴”

2009-03-09 04:05于晓斯
新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五福国家大剧院牡丹亭

于晓斯

曲高和寡的昆曲突然“复兴”了,还与奢靡搭上了调。前有2005年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后有2008年4月,北京保利剧院长达10个小时的《长生殿》。接着有了号称“复归到明代演剧方式”的厅堂版《牡丹亭》和舞蹈版的《西厢记》。甚至在仿古的餐馆用餐之余,听两出《牡丹亭》,已经成了商家洽谈、公司联欢、客户联谊必备。去年年底北京城的高档会所“九朝会”推出一个名为“五福班”的戏班,初次登台就复制了慈禧七十大寿时的剧目《天官赐福》。这出热闹戏,颜色艳丽,人物众多,演出结束时,各路神仙纷纷抛下花花绿绿的五角二毛的纸币,真是富贵逼人。其实“五福班”的班底并不强大,除了十几位乐师,就是两个小旦、一个小生。演员嗓子并不像传统中那么亮,需要用麦克,否则会压不住场,这样声音多少会走样,偶尔会唱破几个音。不过台上虽偶有状况发生,台下看客也不明就里,似懂非懂地摇头晃脑。大部分看官听不懂戏词,眼神紧跟字母,颇为辛苦。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昆曲是中国文化里的好东西,但不知好在何处,用起来底气不足或者附庸风雅,这恐怕失了昆曲的初衷。

戏剧不同于歌剧,虽也讲排场,但不讲究实景,离得远了看不真切。梅兰芳大剧院和国家大剧院适合京剧演出,但若将更为精微的昆曲放置其间,表演难免被太大的舞台吞噬。若说昆曲的福地,南京的兰苑剧场可以算一个。江苏昆剧院和香港文艺团体“进念二十面体”上演了《临川四梦·汤显祖》,就是借得兰苑的精致小巧,才使得观众看得清楚台上的一招一式。兰苑剧场几乎天天有昆剧演出,越平常才越自在。在这样的场馆里抱着学习和了解的心态观看昆曲才有益处。

文艺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欧洲人重拾了希腊人的自由精神,才唤醒了文化的活力。中国现在在某些方面太浮躁,需要放稳节奏,需要静下来。慢生活成为生活方式和品质提升的表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古、空寂、归隐,更亲近自然,不过对昆曲的追求还是有附庸风雅的表象。我想,既然是雅的,还是不要把它变俗了为妙。在经历了一个别扭的好奇摸索阶段后,也许会有更多人对昆曲的理解变得丝丝入扣。

猜你喜欢
五福国家大剧院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五福临门』是哪『五福』
健康是“五福”的根基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读《牡丹亭》
吊唁未亡人
药名戏与《牡丹亭》
《骆驼祥子》被国家大剧院搬上歌剧舞台
国家大剧院 北京音乐厅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