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女性意识的人文解读

2009-03-11 09:57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女性意识林语堂人文精神

杜 玲

[关键词]林语堂,女性意识,人文精神,近代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4—0074—04

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女性为中心,不仅展示女性的美丽、可人、温柔、善良,而且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人格重构。他把女性的解放看做创建现代社会的基础,将女性的人格独立视为改造国民性的关键。和一些作家仅仅是通过女性的描写来渲染情爱不同,林语堂笔下的那些鲜活的女子都有明确的个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渴望成为有自由思想、独立意志真正自由的“女人”。这些闪耀着近代人文主义光辉的创作理念,使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这也是他的许多作品在今天仍然为读者所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在具体分析林语堂女性意识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经历的基础上,就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来解读林语堂对女性解放多方面的关怀。

一、林语堂关注女性的原因

女性和爱是文学创作永远不变的主题之一。林语堂除了受这一般的文学理念制约之外,他对女性的关注,还源于他的成长经历中几位女l生对他的影响和他对西方的男女平等、女权主义思想的认同。林语堂小时候和他的二姐美宫感情很好,两个人在一起读书、玩耍、编故事,非常快乐。他做错了事,二姐轻轻地说他,然后饶了他,他对二姐比对父母还亲切。美宫活泼,美丽,爱读书,当林语堂进寻源书院时,二姐也在鼓浪屿的毓德女中读书。暑假听父亲在家中讲课,每天上午上课未完之时,二姐就皱着眉头说,她必得去烧饭了;下午温课,日影上墙时,二姐又皱着眉头说,须去把晒干的衣服收进来。二姐很想到福州去读大学。但是,由于贫穷和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当林语堂要到上海去读书的时候,二姐不得不嫁人。临出嫁前,她含泪对林语堂说的一番话,让他觉得有千钧之重,他感到非常难过、内疚,好像自己是要替二姐上大学似的。第二年夏天他回家时,顺路去看二姐,二姐对他在上海的学习和生活,问个不停。姐弟俩匆匆话别,谁知那年秋天,二姐竟患鼠疫去世。林语堂悲愤不已,他觉得自己必须好好读书,实现二姐的遗愿。女性在受教育和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尤其是二姐的遭遇,应该说是他关注女性的原因之一。他后来曾经将二姐出嫁前对他说的话,写入了小说《京华烟云》之中。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可是出嫁那天的早晨,木兰像别的新娘一样,她也流了几滴眼泪……她把阿非叫到她屋里去,眼里噙着泪,把她书桌上用的一个圆环玉镇纸送给阿非,算是临别礼物。后来,阿非一直放在自己的书桌上,永远没有离开过。木兰跟阿非说:‘你姐姐就要到别人家去了。三姐还在家。你要听她的话,遵从父母的教训。你十一岁了。要立志做好人,做个名人,不要像哥哥那样儿。你要给姚家争气……姚家将来的希望就全在你身上。我们姐妹是女孩子,没有用。”不难看出,木兰对阿非说的一席话,与林语堂二姐对他说的话,无论情景还是谈话的内容都非常相似。可见二姐出嫁时对他说的话对他的影响有多深,甚至在他80岁时仍然念念不忘。正如他在小说中所表达的那样,姐姐的爱是那么真挚,他后来一直句句记在心里,常常用心想。从一定意义上讲,姐姐的爱,比母爱还重要,在林语堂的一生中影响太大了。

在林语堂成长的过程中,给他影响更大的第二位女性,是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结识的陈锦端。陈锦端是厦门富商之女,天真烂漫,画一手好画,又非常漂亮。林语堂爱她的美,爱她的自由自在,笑嘻嘻,孩子气的性格。认识她之后,林语堂仿佛饱吸生命的活力,如醉如痴。陈锦端也很爱林语堂,但她的父亲不同意这门婚事,因为门不当,户不对。无奈之下,陈锦端替林语堂物色了一个女孩,就是其邻居和朋友的女儿,即后来成为林语堂妻子的廖翠风。妇女不能自由地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在中国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使是在民国时期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林语堂后来在《红牡丹》中塑造了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大胆地追求自己爱情的女子。在《唐人街》,塑造了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小姐嫁给了出身贫寒的汤姆,实现了他在现实生活之中无法实现的梦,这也是林语堂一生的隐痛。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位置是专为陈锦端留的,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地方。

促使林语堂关注女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对基督教文化及人道主义思想的认同。而导致林语堂这一认识的,恰是几位西方女性。他曾满怀深情地回忆道:“我对于西洋文明的基本态度不是由书籍所教的,却是由圣约翰的校长卜舫济博士(Dr.F.L.Hawks port)和其他几个较优的教授而得;他们都是真君子。而对于我感力尤大者则为两位外国妇人,一为华医生夫人,即李寿山女士(Mrs Harmy,then Miss.Deprey),她是我第一个英文老师,一个文雅贤淑的灵魂也。其次则为毕牧师夫人(Mrs.P.W.Pitcher),即寻源书院校长之夫人,她是温静如闺秀之美国旧式妇女。完全令我倾倒的不是斯宾塞的哲学或亚兰布(E.Apoe)的小说,却是这两个女士之慈祥的音调。”青少年时期的男孩极易受女性的感染,林语堂恰好被这两个女士所说的英语征服了,在他听来,那两位女士讲的英语非常美,胜于他一向所听的本国语言。通过这些西方的女人,他爱上了英语、西洋生活和西洋文明。

可以说,从童年到青年,林语堂那敏感的心被女性的爱包围着,吸引着,有甜美,也有苦涩。他个人的这些感性的人生经验在成年时期又经过理性的洗礼而得到了升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像沈从文一样,林语堂也继承了五四运动时期关于“人”的问题的探索,以及人的问题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关于女性的思考。《赖柏英》《京华烟云》《红牡丹》《风声鹤唳》《朱门》《唐人街》等作品中,女性问题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林语堂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对女性生活的观察,对女性价值的肯定,映射出一个男性作家的近代人文关怀。

二、广泛的女性关怀

林语堂的女性关怀极其广泛,比较集中的有如下四方面:

第一,守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没有个人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她们在家从父,嫁后从夫,夫亡还要守节,争当烈女。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精心刻画的曼娘就是一位为守节失去一生幸福的典型。曼娘是一个美丽少女,父亲是个书生,家境清寒,是曾家的表亲。因为曾家老太太喜欢她聪明懂事,长得漂亮,为了给病重的平亚冲喜,就将曼娘娶进了门。不久平亚去世,留下孤苦伶仃的曼娘独守空房,一辈子都没有享受到夫妻之爱。曼娘的原型就是林语堂的寡妇教母。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塑造曼娘这个形象,显然是对教母的一生守节寄予了深切同情和对女性守节的大胆批评。在他改编的《中国传奇》(1952年出

版)中,同样渗透着这一思想。其中的《贞节坊》讲,在苏州城外的一个小镇里,有一个三代女人之家:文太太、婆婆和女儿美华。文太太30多岁,长得非常漂亮,18岁那年丈夫去世,一直未改嫁,守了19年的寡;婆婆也是从20多岁开始守寡;女儿美华长得人面桃花,惹人喜爱,但是因为文家阴盛阳衰,再加上也没什么产业,没人愿意娶美华,三个女人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一天,镇子里来了一批军人,有一个年轻而又英俊的军官闯进了这个三代女人之家,这个家开始发生了变化。先是女儿与英俊的军官热恋并很快结了婚。三个月之后,婆婆也去世了,只留下文太太一个人和看园子的老张。这时候,文家宗族中的文老太爷给文太太拿来一封文太傅的信,信上说文太傅就要给皇上奏折,请给她立一个贞节牌坊。文家同宗都很起劲,似乎人人都对文家寡妇的贞节有莫大的功劳。但是,文太太却不开心。女儿的幸福婚姻使她越来越觉得那个贞节牌坊毫无意义。她很害怕一旦贞节牌坊发下来,她就再也没有机会嫁人了,于是决定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爱。她开始找各种理由和老张在一起,拐弯抹角地向老张示爱。但是,憨厚的老张却不懂,最后文太太不得不直言表白,要嫁给老张。故事以文太太圆满嫁给老张的喜剧而结尾。而未经林语堂改编的故事则是:寡妇在接受贞节牌坊前夕被仆人引诱失节,后因没有获得贞节牌坊而自缢身亡。林语堂的这一改,却将一个寡妇被引诱失节自杀,变成了寡妇主动求爱。这就由单纯地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提升到用实际行动向礼教抗争,最后获得自由,昭示了女性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也折射出林语堂批判妇女守节的新思路。

林语堂于1961年出版的《红牡丹》也体现了这一思想。故事的主人公是光绪年间一个名叫红牡丹的美丽善良、温柔多情的女子,她热恋着男友金竹。金竹的父母知道他们的幽会,却让儿子娶了另一个女孩,而牡丹也嫁了另外一个男人。牡丹婚后的生活不幸福,丈夫的俗气让她受不了,她总是把丈夫费廷炎与金竹相比。尽管路途遥远,她还是想方设法与金竹约会。这种不幸的婚姻维持了两三年,丈夫病逝。富有反抗精神的牡丹十分蔑视必须守节的封建礼教,她对邻居王老师说:“自宋朝理学家老夫子们才开始赞扬寡妇守节,过去孔夫子可没有说过。‘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不是孔夫子说的话吗?”王老师大惊,结结巴巴地说:“当然,要寡妇守节是宋儒开的端。”牡丹紧接着说道:“由汉到唐,没有一个儒家知道什么是‘理。难道意思是说宋朝理学家算对,而孔夫子算错吗?所以您是把‘理字抬高,而轻视了人性。汉唐的学者不是这样。顺乎人性才是圣贤讲的人生的理想。理和人性是一件事。理学兴起,开始把人性看作罪恶而予以压制。”在这里,林语堂显然是借牡丹之口,从人性和儒学文化变迁的角度批判妇女守节的不合理,揭穿理学的虚伪,反对礼教,呼吁女性回归自由。

第二,婚外情。守节的不人道在于它用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婚姻摧残女性,而对婚外情的禁止则在于它用一个不幸福的婚姻折磨女性,二者同样源于压制和扭曲人性。在林语堂看来,如果婚姻不快乐、不幸福,婚外恋就是对快乐和幸福的勇敢追求。林语堂对《中国传奇》中《狄氏》的改编,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态度。在原作中,男主人公滕生是一个势利小人,他贪恋女主人公狄夫人的美色,在得到了狄氏夫人后,又用卑鄙的手段收回了送给她的礼物。但是,林语堂没有简单地复述这个故事,他改编和重塑了滕生的形象,同时把一个欺骗的情欲故事变成了美丽的爱情故事。在他的笔下,太学生领袖滕生仪表堂堂,力主抗金,在一次灯节上因目睹了狄夫人的美貌而一见倾心,不能忘怀。为了能赢得狄夫人的欢心,他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不仅送了一条非常昂贵的玉项链给狄夫人,还买通了尼姑庵的慧师傅,来成全他们的好事。在赢得了狄夫人的爱情后,他非常忠诚。最后,两人的爱情也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林语堂在改编时把耽于肉欲的势利小人转换为有情有义的大丈夫,一个追求幸福且忠贞于爱情的太学生领袖,字里行间倾注了林语堂对人性自由的赞美。

林语堂在小说《红牡丹》中塑造的牡丹更是视婚外情为正义,以爱为生活的唯一准则。在林语堂的笔下,牡丹虽然热爱人生但不过度,追求爱情但不耽于肉欲。丈夫死后,牡丹虽然下了决心不守节,但她对未来还没有清晰的打算,只是想跟情人见了面再做决定。碰巧的是,她在送丈夫灵柩的途中,邂逅了她少女时期就崇拜的堂兄梁翰林,于是,事情有了新的变化。她和堂兄之间发生了爱情。想到她和金竹的爱情不会有什么结果,她终于横下一条心,与金竹脱离情人关系,跟随堂兄到北京去。在北京,牡丹享受着甜蜜的爱情,堂兄给了她全部的爱。但是,日子久了,她总是觉得好像生活中丢失了什么。但是她自己也弄不清楚,也许是金竹那份青春的热情是她堂兄所不能给的。她开始到外面去游玩,自寻乐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拳师傅南涛,她的感情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还没有更深入的发展时,传来了金竹生病的消息。金竹也是因为失恋的打击再也没有恢复过来。于是她不顾一切回去看金竹,并结束了与堂兄的爱情。但是,金竹没有原谅她,不久病逝。牡丹备受打击。为了排遣烦恼,她来到了诗社,认识了已婚诗人安德年,两人产生了爱情。本来安德年打算与妻子离婚娶她,不幸的是他的孩子死了,牡丹不忍心再让他的妻子在失去孩子之后,又遭受被丈夫抛弃的痛苦,于是,决定离开安德年。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后,牡丹突然大彻大悟,决定抛弃一切,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可是,有一天突然被绑架,为救她,堂兄和安德年都行动了起来。得救后她又遇到了拳师傅南涛,于是决定嫁给他,过平凡的日子。林语堂倾心创作的牡丹这样的女性,为了爱情,不管男士已经娶妻,都勇敢追求,实在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大胆颠覆。

第三,性生活。在这方面,习惯上基本是男性为主,女性服从,女性处于被动地位。林语堂则恰恰相反,提倡以女性为主体。他在描写牡丹的性爱时,都是牡丹心甘情愿时或明确表示爱对方时,才会有性爱的行为发生,完全是以女性为核心的性爱活动。牡丹与堂兄梁翰林的第一次性爱,堂兄的态度充分反映了林语堂的观点。虽然梁翰林非常渴望完全占有牡丹这样的美女,但是他还是克制着内心的激动,等待着牡丹自愿表示任其为所欲为时,才开始了他们的性爱之旅。而以后的每一次,也都是牡丹掌握着主动权,这充分显示了林语堂在对待两性关系上的一贯观点:尊重女性,爱护女性。由于小说《红牡丹》中有许多描写性爱的场面,所以,被许多人当作香艳小说。其实,一个作家如果拘泥于道德的理解和评判,而不敢将艺术和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如实地表达出来,这个作家就只能停留在虚伪的道德层面,于社会进步无补。林语堂向来认为,性爱是人类极其自然和平凡的事情,如吃饭和穿衣服那样平常,同时它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性爱是正常人无法回避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林语堂在《红牡丹》中这些非常独特的站在女性视角的大胆描写,不仅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独特体悟,对人性美好的关切,而且批判了大男子主义,呼吁女性努力追求美好的性生活。这样的性爱观,令人震撼,无论在男性作家还是在女性作家中,都属凤毛麟角。

第四,婚姻危机。林语堂虽然热烈地歌颂自由真挚的爱情,呼唤以爱为基础的美满婚姻。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以真爱为轴心构筑的婚姻毕竟是少数,世俗的婚姻十分普遍。正如他自己曾经历的那样。他最爱的人是陈锦端,却因锦端父亲的门户之见,而不能喜结连理。面对这样无法逃避的现实,林语堂劝导人们随遇而安,用智慧去巧妙地处理婚姻危机,保留难得的和谐家庭。林语堂甚至认为,离婚对于女人无论如何都是最大的伤害。在《京华烟云》里,林语堂借木兰表达了这种看起来世俗,但却很现实的观点。木兰最爱的人是立夫,但是因为曾家对她有恩,她又不得不嫁给荪亚。木兰对此是有清醒认识的。她认为:“她嫁得算是如意,虽然她从来没和立夫真正恋爱过。她嫁给荪亚时良心上是一片清白。荪亚爱她,她知道。婚后她会爱荪亚,她也知道。在这种爱里,没有梦绕魂牵,只是正常青年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做将来生活上的伴侣,只是这么一种自然的情况。只要双方正常健康,其余就是顺乎自然而已。”木兰这种顺其自然的选择,虽属无奈,但也只能如此。林语堂何尝不是这样,他和夫人廖翠凤的感情也是在婚后才建立起来的,他心里爱的永远是陈锦端。但是,没有爱的婚姻常常会出现危机。木兰的丈夫荪亚因为木兰在家打扮得像一个乡下人而渐渐地疏远她,后来竟瞒着她爱上了艺专学校的学生曹丽华。聪明的木兰一没有和丈夫哭闹,二没有伤害女学生曹丽华,而是约见了她,并获得了她的理解和好感。之后,又给丽华写了一封十分感人的信,促使她下决心退出。于是二人成了朋友。木兰在整个事件中没有一句埋怨丈夫荪亚的话,更谈不上打骂和吵闹。因此,丈夫也十分感激木兰,并且十分赏识她的胸襟气度。

从激烈地宣扬爱情至上、婚姻自由,到立足现实、千方百计维持已有的婚姻家庭,林语堂似乎自相矛盾,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其实,这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合理的错位。理想是理想,实际是实际,超越实际的理想,最终一定会回归到现实。近代中国的许多思想家、文学家如梁启超、胡适、鲁迅等都是这样。梁、胡、鲁都是极力鼓吹爱情自由的,但梁胡的婚姻都是凑合的,连“骨头最硬”的鲁迅,也在母亲的压力下违心地娶了朱安,即使后来又与许广平结婚,但还是无力与朱安解除婚姻。林语堂高人一筹的地方,恰在一方面昭示人们怀抱理想,去追求真正的爱情,另一方面又告诉世人不要脱离现实,外圆内方,顺其自然,善于处理婚姻危机,安心过日子。这种灵活性,林语堂不失圆滑地誉其为“生活的艺术”。

[责任编辑:侯林莉]

猜你喜欢
女性意识林语堂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