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2009-03-12 09:00刘文全等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传毒花叶病毒感病

刘文全等

玉米矮花叶病又叫花叶病毒病。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以幼苗期到抽雄前最易感病,抽穗后受害较轻。病株均有不同程度的矮化,发病早,矮化严重,果穗短小,甚至无果穗;发病迟,株高基本正常。

1发病症状玉米3叶期即可出现症状,病株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沿叶脉发展为断续的条点状,病斑逐渐扩展,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如条件适宜,病斑迅速扩展至全叶,形成黄、绿两色相间的花叶症状,重病叶变黄。感病品种苗期感病后,株高仅为健株的1/3~1/2,叶片变黄,直接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不能抽穗或抽而不实,子粒不饱满,芽势、芽率降低,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2病原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Virus,缩写为MDMV)属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病毒粒体长条状,略弯曲,625~725纳米X13纳米。钝化温度55~66℃,稀释终点1000~2000倍,体外存活期(20℃)1~2天。在病组织中可见到风轮状、卷叶状、束状和圆柱状内含体。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分化现象明显。根据病毒接种约翰逊草的鉴定结果,证明我国发生的主要是MDMV—B株系,迄今尚未发现能侵染约翰逊草的MDMV—A,c,D,E,F株系和甘蔗花叶病毒—jg(SCMV—jg)株系。目前主要通过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斑点免疫杂交法、免疫电印迹法、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区分各株系。

3发病特点和规律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冬季气温偏高利于蚜虫安全越冬,蔬菜大棚面积的扩大会增加蚜虫的越冬基数;春季旱情较重有利于蚜虫的暴发,而干旱使玉米苗期生长缓慢,抗病力下降;玉米感病品种面积大,易感病的生育期与蚜虫重发期吻合则发病重。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大部分不抗矮花叶病毒。近年来由于种植业结构比较复杂,春玉米的播期拉得很长,蚜虫发生危害高峰期正与春玉米易感病的苗期相吻合;田间管理粗放,草荒重,尤其是靠近沟渠路边、村庄周围寄主毒源较多;土壤养分不均衡,施肥比例不当,有机肥用量减少,锌、铁等微肥较缺乏,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

已证实自然界有传染作用的蚜虫有25种之多,但主要是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棉蚜、桃蚜、狗尾草蚜、豚草蚜等。蚜虫吸食带毒植株后立即在健康植株上取食并传毒,但很快又失去传毒能力,即所谓非持久性传毒。在田间扩展主要靠有翅蚜,有翅蚜始见后11~18天,田间开始出现病株,蚜虫高峰期后16--30天为发病高峰期。蚜虫获毒最短时间为30秒,潜育期一般为5~7天。春季越冬蚜虫吸食带毒杂草汁液后迁飞到春玉米或其他杂草上,病毒随即在春夏玉米上传播危害。玉米收获后带毒蚜虫又迁至杂草上越冬。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区种子及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尽早识别并拔除病株,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锄草可减少传毒寄主,减轻发病。调整玉米播期,避免蚜虫高峰期与玉米易感病生育期相吻合。增施有机肥,增施锌、铁等微肥,搞好配方施肥,能有效地减轻该病的发生。

冬前或春季及时清除地头、田边以及田间的杂草,尤其多年生杂草,压低蚜虫虫口基数,及时灭茬平田,破坏蚜虫的生存环境,减少初侵染源。苗期结合间苗,及时拔除病株,对已严重发病的田块应及时改种其他作物,以减轻经济损失。

(2)药剂防治:春季及时防治麦田及蔬菜等作物田蚜虫,病区在玉米苗期用吡虫啉(一遍净)或大功臣防治田间及地头、地边杂草上的蚜虫,同时苗期混合喷施1~2次菌毒清等抗毒素。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猜你喜欢
传毒花叶病毒感病
土壤pH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山核桃干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缨翅目蓟马研究状况的文献计量分析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后4种酶活性的变化
藜草花叶病毒的研究概述
我国甜菜花叶病毒基因与马铃薯Y病毒属其它家族序列的比较与分析
芯片技术检测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
探讨不同因素对白背飞虱在稻苗间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效率的影响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马尾松松萎蔫病早期监测1)
壳寡糖膦酸酯对烟草花叶病毒抗性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