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指导原则探析

2009-03-14 04:53
消费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解放思想理论创新以人为本

孔 萍

[摘 要]创新是人类独有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创新需要遵循科学原则进行:第一,解放思想。要在“敢”字上下功夫,要敢于思考问题,要敢于发现新事物及其运动规律,要敢于修正理论观点错误。第二,尊重规律。必须因势利导地利用客观规律,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坚持实践。要注重研究现实问题,尊重实践中的鲜活经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第四,以人为本。创新活动要依靠人民,创新成果要惠及人民。

[关键词]理论创新 解放思想 尊重规律 坚持实践 以人为本

说明:本文系中共镇江市委党校2008年度立项资助研究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理论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ZSD-R2008--008号。

作者简介:孔萍(1966-),女,江苏省镇江市人,讲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共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委党校函授科科长。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党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

创新作为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人们一般认为始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创新是人类独有的活动,是人类所进行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理论创新是对传统理论的一种突破,具有先导性;现实性、历史性、包容性、针对性特征。理论创新绝不是凭借创新主体个人的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盲目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来进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把这些科学原则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以人为本四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冲破思想僵化,深入实际,从调查研究中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把这一些充实到原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之中,使之得到进一步创新。

解放思想带有历史阶段特征。解放思想是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发展而作出的必然要求和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不同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每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也都包含着各自的特殊矛盾。因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解放思想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高扬民主、科学的旗子,突破了封建主义束缚,中国人民踏上新民主主义道路,选择了共产党;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延安整风,它把我党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是30年前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否则就没有改革开放;第四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十七大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对许多事情我们刚刚有新认识,但很快就变得过时,有很多老问题还有待解决,新问题又摆到了我们的面前。这些问题怎样解决?看来用传统的办法不行,必须解放思想,破除传统发展模式、发展观念和发展方法,用新的办法、新的思维方式解决它。

解放思想要在“敢”字上下功夫。敢说真话,敢做真事,敢说新话,敢做新事,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能否创新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敢于思考问题。思想创新是基础。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指挥行动,思路决定方法,方法决定出路。一个人要解放思想,首先思想要创新,就是每做一件事,每抓一项工作要有开阔的视野,不能拘泥于当前、当地的框框套套,要克服保守思想,树立并强化新的发展观念。思想观念正成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软实力。可以说发展上的滞后归根结底来源于观念上的滞后,经济上的差距来源于思维上的差距。现在,我们自己纵向比确实发展很快,但是横向比差距确实还很大。这差距就在解放思想上。一个人只有思想上创新了,敢于思考新问题,才能为自身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良好氛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

要敢于发现新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改变、消灭。客观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它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取出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掌握它、驾驭它、利用它来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要敢于修正理论观点错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地认识过程,因此离不开对理论和观点的修正。许多理论家都认为,马克思晚年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上修正了过去他自己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乃至关于印度社会系列文章中的观点。这种观点的转变,或者说是修正,就是现实中的辩证法,正是理论创新的体现。

二、尊重规律

客观规律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的内在考察,其本身没有任何前提、根据,因此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们要认识它、掌握它,必须等到完全看清楚它的本质特征之后,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改造世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边学习、边了解、边实践、边创新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必须因势利导地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减少盲目性,保证创新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的思维,都是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律运动发展的,均受一般规律支配。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本身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凡是违背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拔苗助长、想当然的创新活动,都是盲目性的、脱离客观实际的,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甚至是要失败的。

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什么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就其本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三、坚持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消亡,由此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一条不可遏止的规律。所以,即使今天思想解放了,明天不随着时移事异而变,也就是说,不能够使你的思想与时俱进,就会造成主观脱离客观。因此,实践无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无止境。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解放思想,进行新的开发和创造,继续自觉地去变革那些应该变革的事物。无数事实证明,没有创新的实践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成果,更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果解放思想总是停留在口头上,思想上,落实不到实践中,将会导致眼界不开阔、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解放思想,要体现在行动上创新,更主要的是要体现在实践上创新。只有实践实现创新,解放思想才能富有成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思想。

强化研究现实问题的意识。即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与问题采取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问题,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地认识与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面临的诸多重大矛盾问题,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社会发展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国内与国际关系,国际发展的风险与机遇的关系。这些重大关系问题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需要研究的,也最有可能出创新的方面与领域。

尊重实践中的鲜活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又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成为真理的,并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同时也使理论自身得到坚持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接受实践的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善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理论的党。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理论成果,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党在推进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成果和最集中体现。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要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其任务之一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深刻而急剧变化着的世界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新形势、新特点,不断认识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大胆吸收与借鉴包括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新成果,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形态、思想内涵、语言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的最新发展,共同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以人为本

创新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创新主体是具有创新能力并实际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或社会组织。人类进行创新活动的动机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创新活动的丰富性,人的需要的永恒性必然导致创新活动的永恒性,只要人的生命得以存在,人的需要就永远不会消失,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然进行创新活动;人类在通过创新活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不仅会促使需要数量的多样化,而且会促使需要质量的提高。于是需要刺激了创新,创新满足了需要,同时又刺激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刺激新的创新。人类为了一定目的去创新,就构成了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它所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发展的真正目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不仅具有政治、政策上的重大意义,而且在哲学、理论上也是一个长足的进步,富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意蕴和根据。现实的人,原本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只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这个出发点被忽视了。我们现在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不是在唯物史观之外提出的另一个命题,而正是与唯物史观相吻合而统一的,因为唯物史观本身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动态结构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正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以他们的存在、以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为前提的。唯物史观并不存在所谓见物不见人的问题,而讲以人为本,也不会冲击和动摇马克思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唯物史观正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和出发点,体现了以人为本原则的精髓。

创新活动要依靠人民。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与信息经济的运行、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为特征,促使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依靠自主创新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必须转变过去那种拼资源能源消耗,不断扩大外延再生产的模式。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主要区别是在重视发展的物质因素、物质条件前提下,认为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创业的主体,依靠人民的创造活力和艰苦奋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党和国家要为人民创业与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创新成果要惠及人民。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始终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并随着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一对矛盾。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将哪一方面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是不同发展观的不同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文化差距不断扩大,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新一届党中央果断决策,明确提出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第一次将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放于同等重要位置上。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大调整: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保证社会成员参与的机会平等,分配过程公平,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可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过去所讲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诸多创新,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指导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理论。

参考文献

[1]欧阳康,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J]哲学研究,2005,(9)

[2]庄福龄,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与时俱进的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

[3]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求是,2005,(22)

[4]夏甄陶,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J]晋阳学刊,2005,(2)

[5]周爱兵,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04-4-23

[6]施哲,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会议综述)[N],光明日报,2008-7-23

[7]江蓝生,理论创新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9)

[8]张一兵、刘怀玉,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8-5-6(3)

猜你喜欢
解放思想理论创新以人为本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解放思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如何搞好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