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概述

2009-03-14 04:53唐晶晶
消费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德国实训培训

唐晶晶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概述

双元制课程模式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阶梯训练为方式的课程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关键能力为主要目标;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并进行课程编排,由校企双方合作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无论是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方案的描述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和技能性等特征。

(一)培养目标

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关键能力。操作能力是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4];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生产过程及工作组织形式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5]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操作能力和关键能力整合以后,就能升级为“即插即用”的能力,即最快速有效地投入工作岗位的能力。这就是双元制课程模式的培养目标。

(二)专业设置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专业性强,偏重应用技术,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机械工程、经济应用和社会服务。

(三)课程编制

就课程编排而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采用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这一结构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类。这两类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主要是围绕着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而设计的。所有课程又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基础培训包括理论、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两个方面,主要在学校里实行;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侧重实践,主要是在工厂中的实训。无论哪一阶梯的培训,三门专业课都是围绕职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地进行。而实践课在课时比例(占70%)上不但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计划十分详细周密。在德国企业中实施的实践课程,除了与直接生产过程结合的工作岗位上的实习外,还设立了与生产过程分离而专为基本技能培训服务的实训工厂供学徒实训。实训课十分注重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做到专业课为实训课服务,而实训课又反过来为专业课服务。实践证明,这种核心阶梯式的课程结构恰是双元制课程模式的精华与实质所在。

(四)课程实施

双元制课程的实施以校企双方的合作为基础。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条例在企业内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并通过共同合作来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

职业学校里所进行的理论课是企业实训的补充,为企业中的实训提供理论基础。它的教学时间占总培训时间的30%左右,而企业中的培训时间约占70%左右。职业学校理论课的教学和企业实训的时间安排是:受训者每周在职业学校学习11.5天,其余时间在企业接受实训;或采用大时块制,每月集中一周或每学期集中几个月在职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实训。

(五)教学活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职教界开始探索以受培训者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双元制模式的理论教学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转变;实训教学由传统的三阶段培训法向项目法、引导性课文法、项目应用法以及学习岛等方法过渡。教学活动遵循的原则就是“以行为为导向、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六)课程评价[6]

德国“双元制”的课程评价即行业协会对受训者的考试考核。行业协会是一种介于联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机构,每个行业协会都设立有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由来自于雇主协会、雇员协会的代表和职业学校的教师组成,受理行会有关职业教育方面的事宜。为了组织职业技能考试,行业协会专门组建了考试委员会,每个考试委员会均要有对等数额的雇主协会和雇员协会的代表,另有1名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在培训期间,行业协会组织一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毕业考试,试题由行会拟定,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其基本准则是职业资格。

综上所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有以下七个特点:第一,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第二,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第三,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第四,课程编制以基础面宽为基点;第五,课程实施以双方合作为基础;第六,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第七,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启发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模式是传统的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学科中心模式按学科体系培养人才,以专业涉及到的相关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以单科分段为特征,从纵向上讲求学科知识体系的递进性和完整性,横向上讲求学科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学围绕教师,书本和课堂进行。该课程体系有利于发挥教师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缺点是重理论,轻实际运用,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模式也导致了课程设置忽视实际需求、缺乏自身特色、课程类型单一,学科与活动脱节。过去,有些职业技术学校固守传统的办学方式,不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所开设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很少考虑;而现在,有的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某个专业或工种的课程需要变动,却苦于缺乏师资、设备等开课的必要条件,只好听之任之,维持现状。于是,在课程上出现了一些该设未设,设而无用的被动局面。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启发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性强,这恰巧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最缺乏的东西。就课程模式的改革来说,观念的改变是最核心的内容。只有从观念层面真正重视了职业教育,那么所有的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等值的教育体系,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老师的社会地位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待遇都和普通院校、普通院校的老师及其毕业的学生一样。当然,这与德国务实、理性的国民性分不开。而我国受“学而优则仕”观点的影响,对职业教育一直有轻视的态度。在中国“职业教育=三流的学校+三流的老师+三流的学生”。尽管我国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可是要全社会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观点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22)

[3]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外国教育资料,2000(1)

[4]李剑.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析.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1(1),P13

[5]陈霞.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职业技术教育2000(19),P56

[6]陈霞.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职业技术教育2000(19),P57

猜你喜欢
德国实训培训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德国弃煤的烦恼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