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魔芋组培种芋生产试验初报

2009-03-16 09:57宋志红吴金平廖文月彭金波向发云冯小明顾玉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期

宋志红 吴金平 廖文月 彭金波 向发云 冯小明 顾玉成

摘要通过花魔芋组培种芋M52连续2年的生产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组培种芋比常规种芋生长期长6d左右,平均产量可增加15.78%,且抗病性较强,具有较高的生产种植性能。

关键词花魔芋;组培种芋;生产试验

中图分类号S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016-02

魔芋为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宿茎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1]。目前魔芋生产存在种性退化、病害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魔芋产业的发展[2,3]。近几年,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开展了花魔芋优良地方种田间单株选择结合组织培养快繁技术,选择出定型花魔芋组培新品系M52,为了鉴定该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等基本性状,为品种认定和品种推广打下基础,笔者于2006~2007年在湖北省宜昌市二高山地区进行了2年的生产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花魔芋组培种芋M52由湖北省农科院提供,是利用田间单株选择结合组培技术培养的种芋;2个宜昌本地花魔芋优良种为对照(CK1,CK2)。

1.2试验概况

2006年生产试验设在秭归县杨林桥镇白鹤洞村王佐成户生产田(海拔1 100m),2007年生产试验设在湖北省长阳县贺家坪镇青岗坪村邓世展户生产田(海拔800m)。试验田均为沙壤土,前茬玉米套魔芋,在冬前采用三元消毒法进行土壤处理,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生产田。

1.3试验方法

2006年3个品种各种植333.35m2,种芋均重60g左右,株行距60cm×20cm,播种密度8.25万株/hm2。

2007年M52种植667.7m2,CK1和CK2各种植66.67m2,种芋均重160g左右,株行距60cm×40cm,播种密度4.05万株/hm2。

1.4田间调查与分析

分别调查出苗期、出苗率、苗期病情指数;旺盛生长期株高、叶幅、柄径、生长中后期软腐病病情指数;倒苗时期、收获期块茎软腐病病情指数、收获重量等性状。调查标准参考文献[4]。

2结果与分析

2.1生长期与主要农艺性状

从表1可知,在2年的生产试验中,M52平均生长期195.5d,比CK1长6d,其中出苗期平均早9d,倒苗期平均晚6d;比CK2长6.5d,其中出苗期平均早11.5d,倒苗期平均晚6.5d。M52平均株高、平均叶幅、平均柄径分别比CK1高12.33%、22.90%、22.72%;比CK2高13.63%、24.95%、30.79%。

2.2抗病性

魔芋软腐病是魔芋种植过程中流行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已成为魔芋种植业发展的制约因素[5]。因此,该试验选择魔芋软腐病为生长过程中调查的主要病害,以确定其抗病性。

在2年的生产试验中,分别在生长前期(7月5日)、生长中后期(9月7日)、收获期(块茎病斑)调查软腐病的病情指数(见表2)。M52生长前期软腐病平均病情指数2.09,比CK1平均病情指数低48.90%,比CK2平均病情指数低68.41%,明显低于CK1和CK2。在生长中后期M52 2年平均病情指数为5.56,且2年都没有超过10,CK1 2年平均病情指数为16.81,CK2 2年平均病情指数为19.88。根据费甫华等[4]魔芋抗性鉴定评价标准,M52病情指数≤10,属抗性品种,CK1和CK2的病情指数均分布在10.1~30.0,属中抗性品种。在收获后块茎的病情指数中,M52平均病情指数为7.84,CK1为12.86,CK2为18.08,M52平均病情指数分别比CK1和CK2低39.04%、56.64%,其抗病性明显好于2个对照。

2.3经济性状

由表3可知,M52与CK1和CK2相比,膨大系数大,产量高。从2年的生产试验结果可知,M52平均膨大系数比CK1高7.71%,比CK2高16.11%;M52平均产量比CK1高6.75%,比CK2高15.78%。

3小结与讨论

综合2年的生产试验可知,花魔芋组培种芋出苗期早,出苗整齐,倒苗期推迟,生长天数延长;生长势较强,植株高,叶幅展开大,柄径粗;抗病性较强;膨大系数大,产量高。因此,魔芋组培种芋有较高的生产种植性能。

由于组培种芋是由组培苗培育而成,而组培苗经过灭菌脱毒处理,增殖系数高,属于无性生殖范畴[6]。另外,魔芋种植是在传统的庭院式栽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没有经过严格选择、优化、分离和纯化,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栽培品种,而只有原始种,是一种天然的混杂群体,具有多种形态变异,目前主栽的花魔芋、白魔芋种内均出现了丰富的变异[7]。因此,选取性状优良、数量较少的种质母本做外植体,再结合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增殖培养出大量抗病能力强、生长性状优、产量高的组培种芋,甚至新的品系或品种是魔芋生产今后发展的方向。

4参考文献

[1] 张盛林,刘佩瑛,张兴国,等.中国魔芋资源和开发利用方案[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3):215-219.

[2]矛彩萍,顾振纶.魔芋的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7(4):15-19.

[3] 楼文高,柏春祥,殷肇君.魔芋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8(1):76-80.

[4] 费甫华,李松,张化平,等.魔芋抗病丰产栽培综合配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Z].国家科技成果,2003.

[5] 胡建彬.魔芋种芋生产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1):127-128.

[6] 方顺权.花魔芋组培种和常规种比较试验[J].中国科技信息,2006(1):80.

[7] 刘好霞,张盛林.魔芋育种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07,1(2):37-4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