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设想

2009-03-16 04:00刘志军
会计之友 2009年6期
关键词:环境审计

朱 萍 刘志军

【摘要】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日益得到彰显。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是环境审计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审计理论结构起点众多观点进行分类、归纳和比较,把环境审计本质确定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合乎逻辑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

【关键词】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环境审计本质

一、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意义

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是指关于环境审计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按一定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用于指导环境审计实践的理论知识体系。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就是站在整个环境审计实践活动基础上,通过对环境审计实践规律的概括,总结出一套解释和指导环境审计实践的并按一定逻辑关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的理论系统。

(一)研究环境审计理论结构将有助于发挥环境审计理论功能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变化都会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和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表现,它是由系统内部结构决定的。因此,要有效地发挥环境审计理论的功能,就应使环境审计理论不但能够适应客观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而且本身要具有一个合理的理论结构。具有了合理理论结构,环境审计理论才能使其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研究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是推动环境审计科学深入发展的

需要

环境审计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自身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只研究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就可能造成各个理论要素之间不协调,甚至产生矛盾。因此,对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将帮助人们对环境审计理论各要素作出科学的界定与定位,进而推动环境审计科学自身的发展。

(三)研究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是支撑环境审计职业的需要

只有建立起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并通过教育途径将环境审计科学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从业人员,造就出合格的审计人才,建立起强大的环境审计职业队伍,才能支撑起环境审计职业。

(四)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要求强化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研究

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和颁布对于指导和规范环境审计实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系统、全面地研究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才能在环境审计准则和环境审计理论诸要素之间建立起科学紧密的关系,避免出现一些概念界定不准、要素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等问题。

(五)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将更好地改善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提高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基点

如果理论研究中缺乏一个科学先进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环境审计理论的应有作用。构建一个科学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是使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整体化、系统化的需要,也是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趋向成熟的表现。

(六)研究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有助于我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存在这种“绿色贸易壁垒”,要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重视环境问题。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将会对国际竞争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目前环境审计研究的状况

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并掀起了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高潮。但是,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环境审计的开展都显不足,其范围有待于扩展,质量有待于提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环境审计理论的不成熟、不完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关于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极为匮乏, 人们只是从环境审计理论的某一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诸如定义、本质、目标、假设、原则、内容、技术与方法等;研究还只局限于某一要素进行零散的论述,没有说明各要素的关系,更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导致环境审计在实践中举步维艰。

三、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原则

(一)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则

首先,要求所确定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组成要素应从环境审计实践中来,能客观反映和解释现实的环境审计实践活动。同时,要求其组成要素必须是环境审计实践中已证明成功的经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审计理论结构起到正确指导环境审计实践的作用。相反,脱离环境审计实践的基础理论结构也就无科学性而言。

(二)整体性原则

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确定其应包括哪些理论要素,应如何划分层次,并在确定了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才能对诸环境审计理论要素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系统的归类,透过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机性,从整体上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

(三)继承和革新原则

一方面,应根据正确指导环境审计实践的需要,继承和吸收我国及西方现行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科学成果;另一方面,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对现行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上存在的缺陷视而不

见。环境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必将导致环境审计理论的不断变革。

(四)内在逻辑一致性原则

运用系统论观点去构建前后一致、逻辑合理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以免因杂乱无章的随意排列导致前后矛盾和造成实践的混乱。

(五)适当前瞻性原则

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解释过去,更重要的是要能知道未来的实践活动。在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时,只有保持其适当的前瞻性,才能体现其实际意义和生命力。

四、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设想

(一)以环境审计本质作为环境审计理论框架结构的起点

目前,国内外对环境审计理论结构起点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典型观点,一是以抽象科学为起点,与审计相关的抽象科学如数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二是以审计假设为起点,认为审计基本假设有五个,即审计目的假设、审计判断假设、审计证据假设、审计标准假设和审计传输假设;三是以审计环境为起点,认为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和支配;四是以审计对象为起点,认为审计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尤其是会计学)的研究对象,这是使之能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是以审计目标为起点,如果没有审计目标,便无从下手,研究也就失去意义;六是以审计本质为起点,关于审计本质的研究,就是要弄清楚审计是什么,解释审计的内涵和外延。

以抽象科学作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范围过于宽泛,内涵也不易确定;以环境审计假设为起点,它使环境审计理论与社会经济环境失去相关性,无法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对理论的影响;以环境审计环境为起点,只能作制约因素,不可能对环境审计的目标、假设等要素起决定作用;以环境审计对象为起点,受到经济环境和环境审计目标发展的制约;以环境审计目标为起点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也不能作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

故此,本文以环境审计本质作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主要理由是:

1.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观点

环境审计的本质是指环境审计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是首先要界定的一个问题,也是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它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体现理论的稳定性和高度的概括牲

本质是比较稳定的,从环境审计本质出发,可以逻辑地推导出环境审计目标、假设、概念等理论体系的要素,从而指导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规范环境审计工作,使其具备逻辑起点的一些基本特征。

3.把握了环境审计本质,才能把握住环境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

本质是对事物内在规定性的揭示与反映,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这种内在规定性,亦即事物的内在结构。因此,只要正确地确立了环境审计本质,也就确立了环境审计理论结构。

4.对环境审计本质认识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才能带动整个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西方的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已有50年历史,但其进步却是缓慢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术界在审计本质的认识上尚未获得实质性的突破。要推动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大踏步向前发展,在环境审计本质认识上必须来个大突破。

(二)环境审计理论结构要素的确定

环境审计理论结构应包括以下八大要素: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目标、环境审计假设、环境审计概念、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程序方法、环境审计报告和环境审计环境。

1.环境审计本质

它是对环境审计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环境审计理论结构中的第一基本要素,处于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起着统驭和导向作用,决定着整个理论结构的发展方向。它对其他基本要素的确立具有决定、制约和指导作用,其他基本要素不同程度地反映着环境审计的本质,所以环境审计本质可以由这些基本要素抽象概括出来,而且这些基本要素的演变对环境审计本质具有一定的反馈作用。

2.环境审计目标

只有先确定环境审计目标,才能确定活动的方向,制定完成环境审计目标所需的环境审计准则,产生一系列环境审计概念和各类环境审计程序方法。同时,环境审计目标又是环境审计理论联系环境审计实践的桥梁。

3.环境审计假设

它是指为了实现环境审计目标而对某些尚未确知的事物作出客观、合理的推断,从而得出开展环境审计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因为在环境审计学科领域存在着一些能感觉到但还无法加以确证的最基本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可或缺性使其成为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它是根据人们无数次实践的正确认识为依据的,不是漫无边际的设想,并且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也需要相应改变,而其正确性也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4.环境审计概念

它是从环境审计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能够反映环境审计本质的一些概念的总和。概念范围包括环境审计人员、行为和环境审计对象三方面。其具体内容包括独立性、应有的职业关注、环境审计计划、环境审计证据、重要性和环境风险等。

5.环境审计准则

它是指环境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和指南,同时也是判断环境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依据。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和逐步完善实质上是社会对环境审计工作的期望,它的完善程度反映了一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以及所处地位,同时从根本上制约着一国环境审计职能的发挥程度。环境审计准则不仅是外界对环境审计主体的要求,也是环境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6.环境审计程序

它是环境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它是影响环境审计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是在借鉴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与审计方法相融合而形成的独有方法。

7.环境审计报告

它是对环境报告或环境状态的证实,特别是环境危害产生损失或治理业绩的数据,以及有关会计信息的真实、合规和体现效益所作的鉴证。它是环境审计的最终结果,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采取专业谨慎态度关注被审计单位遵循环境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性,并就被审计单位环境报告的整体情况发表独立审计意见的书面载体。

除此之外,环境审计还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审计理论结构诸要素必须适应环境审计环境的需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诸方面。审计环境对环境审计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它既为环境审计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也为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三)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试拟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框架,见图1。

【参考文献】

[1]苗俊美,黄季红.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政府环境审计基本构想[J].宿州学院学报,2008,(3).

[2] 陈思维.环境审计规范化研究[J].审计月刊,2006,(3)

[3] 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 杨树滋等.环境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2002,(6).

猜你喜欢
环境审计
基于低碳经济下的环境审计路径探索
治理视角下的环境审计模式研究
审计视域下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部曲
国外水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及启示
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环境审计初探
审计监督下环境信息披露研究
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