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语文课堂的生命之门

2009-03-16 04:0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孔乙己情感

徐 健

将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使语文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兼顾到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打开生命之门。

创设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飞扬激情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启迪思维。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显然,只有有了一定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智力和非智力活动。因此,用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构建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般的情境来,从而达到激情、启智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在组织《荷塘月色》的教学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反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电影资料,紧接着出示青年朱自清的照片,且在照片旁打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段文字后画面定格。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呢?篇首突兀之笔,结合画面引导学生认识作者的写作缘起。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写作心态,在舒缓的配乐下,媒体出示朱自清在《那里走》所写的一段心灵告白:“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宣告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路,然而社会的阶级对立,斗争的风暴终究会刮进书斋,朱自清躁动的内心经过艺术的加工概括,在《荷塘月色》中得到体现,从而真正体会作者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所奠定的抒情基调。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品读作为在特定时期作者思想历程物质化的文本时,创设与之文化背景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解读。

丰富文本语境:让语文课堂启迪智慧

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确立、个性化的理解和建构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是在活动中生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种适宜的活动形式,努力把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间创设为利于学生智慧生成的空间,以求取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就语文学科的特质“人文性”而言,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1、运用形象思维对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解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例如,讲《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段文字中“排出”是体现作者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怎样解读?

教师不是让学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这个词语如何运用得准确生动,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在看到别人的“笑”、听到别人的“话”之后,“排出九文大钱”时是怎样的心态,揣摩“排出”这一动词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模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来表现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

然后,再对“排出”这一动词使用的妙处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换成“拿出”、“摸出”,表达效果好不好?由于有了对“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的丰富内涵的体验、感受,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化了,认识到“排出”一词准确写出了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自慰的心理,如果换成“拿出”、“摸出”,都不足以表现孔乙己的这种神情及心理。

最后,选用电影《孔乙己》中的场景资料,通过观看演员的传神表演,让学生再一次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心态。

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先生曾说:“最起码的形象思维就是以细节进行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应先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对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解读,因为语言文字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智慧生成空间,善于选择、发现、提炼有特点的细节进行解读,就能在解读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再创造能力

形象思维就是将抽象的“无形”转化为具体的“有形”,把那些缺乏固定形态,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事物、感觉,通过相应的形象表达出来。形象思维的基础是感性材料,而每个人情感的生成、智慧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的基础之上的。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感知提供了多样化的方法和多样性的途经。

教学著名作家孙犁的美文《黄鹂》,在多媒体的技术支持下构建一个有声、有色的艺术空间。

英国文学家、政治家艾迪生热情地讴歌视觉:“我们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视觉。它用最多样的观念来充实心灵;它隔着最大的距离来接触外界的东西;它也能经久地连续运动而不感到疲劳,对本身的享受不感到厌倦。为此,教师用媒体展示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接着在轻快的音乐中有几声鸟鸣。

再接着,老师让全体学生闭上双眼,仔细聆听,用心体会。正当学生被陶醉之时,音乐和鸟鸣戛然而止。

学生突然睁开眼睛,媒体上再次展示画面,赋予声音以形象。且画外配音,内容是孙犁描写黄鹂的美文: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从而达到为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把握黄鹂“自由啼叫”和“自在飞翔”的艺术再创造空间,并从绚丽多彩的形式中获取对应的情感体验。

建构对话空间:让语文课堂彰显灵性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依据语言大于形象、形象大于思想的理论,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在联想和想象力的推动下,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起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句不仅奠定了全词的基调,而且还点出了题旨“怀古”。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教师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篇首主题曲及其画面,在滚滚东逝的浪花中,“千古风流人物”随之东去。用电视画面来演绎教学内容——大江东去,无穷无尽,而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却转瞬即逝,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多彩的电视画面的同时,体味词人所传递的沉郁苍凉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应该看到,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学生如何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

接着,联系苏轼身世、经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运用多媒体出示苏轼的在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所作的一首词《西江月》进行鉴赏。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从词中可领略到,苏轼一生,历经磨难和挫折。但他在不幸的际遇面前,却在人生处世态度上,始终不改其乐。究其原因,除去旷达豪迈的个性使然这一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儒家乐天知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感召,在其潜意识中发挥着一以贯之的主导作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的感慨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对凄苦进行抗争和超越?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张扬个性。

选择学生中较为优秀的写作片段,用投影仪展示学生洋溢着生命意义的抒情告白:

老家是安全的港湾。在外戏耍被邻里的孩子欺负时,我常常是哭着跑回家找爸爸要妈妈。

老家是快乐的天堂。在村边山野里疯玩而饥肠辘辘之时,老家烟囱里的袅袅炊烟常常让我会欢叫一声“回家吃饭去”。

老家是温暖的摇篮。在月挂林梢之时,我常常在母亲的急切呼儿声中像家养的鸡一样被唤回老家。

生我、养我的老家在我的心中是那样的具体可感。它是我人生的起点,是我难以割舍的牵挂。

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每次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过程都要经历一次情感的自我孕育、积聚和催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一次情感的自我陶冶和心灵的自我净化的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所体验的情绪和情感的驱动下,创作的冲动往往是发乎情——“能憎,能爱,始能文”(鲁迅语),终乎情——“情尽言止”。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张扬生命意义的真文字,他们的情感就会逐渐变得更细腻、更深厚、更理性和更崇高。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孔乙己情感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情感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分析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台上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动物也有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