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西楼

2009-03-17 03:27余志鸿郭蓬蓬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女神月光月亮

余志鸿 郭蓬蓬

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了几千年,汉字的发展历程也走过了几千年,汉字承载的文化内涵更是积淀了几千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史。走进“汉字文化”,上海大学余志鸿教授带你奏响汉字千年古韵。

(星斗)

[说文解字]

李清照有一首《一剪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月”是令人憔悴的同,让我们感受到窗外的月亮依旧惨淡地挂着,月光缓缓流过,转向西漏的窗前,带着忧伤。深情的月光,忧伤中含着爱情、相思、离别的苦楚和无助的悲哀,映照出爱人的孤寂,依旧还在失眠。天空不知何处传来轻吟弹唱,几缕音符伴着红藕清香、碧玉的记忆,春花、夏荷、冬雪和秋月下的辉光,仿佛婀娜女子裙裾上的相思。也不知何人寄来的锦书,让人阅读自己,抑或阅读别人内心的秘密?相思是两个人的两地思,真是:信无记,归无计,情无几,思无已……秋月细悬。凭栏西楼,清了容颜,淡了泪痕,乱了梳妆,深了思念。心,常随着月光,月,常随着心绪。

在中国人的内心吐界里,月是有生命的,她的圆缺变化正是天下有情人的生命运动。“月”的古文字是月亮圆缺变化的象形,它似弯弯的月牙儿,中间有短短的一竖。就这一竖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神话说,这是奔月的嫦娥、桂花树和玉兔,还有在月宫砍树的吴刚;民间故事说,这是专门为天下有情人牵线做媒的月下老人;科学家说,这是月球上的山峦和地沟。它在幽黑的夜空给人类以光明,它给两地相思的爱人以圆满的希望。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在儿童时代都吟唱过月亮的歌:“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树,白兔在游玩。桨儿桨儿看不见,船上也没帆,飘呀飘呀,飘向西天。”至今当我们回唱这首歌曲时,依然十分亲切,依然牵动我们的心。李白也有一首与之同样意境的古乐府诗,叫《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诗中的瑶台本指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月亮。诗歌借用儿童的语气,语言朴素真诚,具有浪漫的想象和殷切的期望:嫦娥期望有人能到瑶台跟她共同饮用长生不老的灵约。今天这个期望终于实现了,地球人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登上了月球,如果月球有生命,它将不再孤独了。

月,不仅是一个跟地球关系密切的星体,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她万古不变地俯视地球,目睹了地球和地球人的历史变迁。也是李白,他有这样的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通过江水流动,在地理上的位移,“峨眉—平羌—清溪—渝州—三峡”,展示历史的风貌,如果他看到当今三峡水库的平地而起,看到平羌至渝州一带刚发生的地震灾难,不知将有怎样的感叹啊?月,又是幻想与现实结合的神仙世界,在幻想中,月亮是个世外桃源,天仙嫦娥为了逃避人间暴君统治,飞奔到了月宫,在虽然寂寞清冷的太空过着自由的生活;在现实中,月亮是地球人计算时日的参照,华夏子民凭借它创建了中国农历,指导人们农耕劳作。为此人们赞美它,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也创造了许多有关月的成语,就见于中学语文教材而言,例如有:

月朗风清。月光明朗,微风清爽。形容美好宁静的夜晚。(见《洛神传》)

月缺花残。比喻美好的事物遭到破坏、摧残。(见温庭筠《和王秀才伤歌姬》)

风花雪月。用四时景色借指诗文堆砌词藻,也比喻风流场中男女间的恋爱或花天酒地的生活。(见邵雍《伊川击壤集·序》)

水中捞月、海底捞月。比喻白费力气,事情根本办不到。(见汤显祖《牡丹亭·冥誓》)

光风霁月。指雨后初晴时的和风和明月,比喻人心地光明、胸怀开阔、品格高尚;也比喻和平安宁的社会气氛。(见自丘宗《鹧鸪天》)

众星捧月。比喻许多东西围绕一个中心,或许多人簇拥推崇的人。(见《论语·为政》)

闭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极美,使月亮也躲藏起来,使花儿也感到羞愧。(见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

花好月圆。比喻美满,表示祝贺。(见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

花容月貌。形容女子像花一样美,像月亮似的亮丽。(见冯梦龙《醒世恒言》25卷)

吟风弄月。指以风花雪月为题材吟咏写作,表示作品内容空虚无聊,脱离现实。(见张养浩《普天乐》)

近水楼台先得月。形容利用优越地位获取利益。(见陈义《寺居》)

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极端辛苦忙碌。(见无名氏《冤家债主》)

秋月寒江。比喻有贤德的人心地纯洁,像秋夜皎洁的月亮和冬天清澈的江水。(见黄庭坚《赠别李次翁》)

由于古诗文中“月”是被吟咏最多的对象,所以它有许多优雅的别称,例如月牙弯弯如钩似弓,故称“银钧、玉钩、玉弓、弓月”,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会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传说月宫有桂花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传说月宫清冷,故称“广寒、清虚”;月中嫦娥非常美丽,故称“婵娟”等等。

“月”是个象形字,但是因为汉字形体的演变,它渐渐跟另外一些字形混同了,作为汉字文化,我们必须加以严格区分,不能混为一谈。例如“青”下的“冃”不能写成“月”,其实它是“丹”字的讹变,“肯”下的“冃”也不能写成“月”,“肯”是连着骨头的肉,所以它是“肉”的讹变,汉字中许多跟肉有关的字,如肺、肾、肝、胆、肌、肤、腿等等,现在都是月字旁;“服”字的偏旁也不要误作“月”,其实它是“舟”的讹变;“朋”字由两个“贝”构成,是蚌的甲骨文象形字,两贝相合如蚌状,古代两贝为一朋,“朋”亦是古代钱币最词,所以不要误作“月”。汉字中真正以“月”为构件的很少,其字必定跟月的本义有关,如“夕”字是“月”少一点,像月之初生;如“望”字,其左上是声符,其右上就是“月”,表示人登土丘仰视,有圆月高悬之义,故“望”表示农历十五或十六;如“期”字,字右的“其”即“箕”,表示箕星与月亮的定期相遇;“朔”从月,指农历每月之初;“朗”从月,表示月光明朗;“朝”从月,表示日和月同现于草丛,义为凌晨,等等。对此我们不可不辨。

[东西方文化漫谈]

60多年前,194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曾说:“美国的天空比中国蓝,所以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由此引发一场公案,胡适成了众矢之的,这句话也成了“崇洋媚外”的标志性用语。用科学的眼光看,不管在地球的哪一面,不管是地球历史的哪一年,月亮不存在哪时哪地更亮更圆的情况。但是,理性地观察,我们用肉眼看月亮就不一样了。平心而论,因为美国较早关注人类生态环境,那里确实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纯净,那么在视觉上美国天

空就显得更蓝、月亮更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月亮还是那个月亮,40年前的上海,……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40年前的月亮。年轻人想着它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40年前的月亮是悲凉的,比眼前的月亮淡幽幽、圆朦胧、浅灰白。父辈们可能还记得,10年过后,即离今30年,舞台上突然响起邓丽君的高歌:“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然而隔着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静静地悬挂在地球上空,每一个月闪现两次,目睹了地球世界的变化,是历史的见证,洒落月光,也洒落希望。

不由得使我想起贝多芬的《月光》,《月光》创作于1801年,当时贝多芬才31岁,乐曲本名“c小调钢琴奏鸣曲”。尽管在过去一首音乐因为有了俗称而变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从来没有像这首奏鸣曲这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变成名满天下。“月光”这一名称,据说是缘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勒(1799~1860)的评论。莱尔什塔勒把该乐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卢塞恩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轻舟一样”。这首乐曲文学面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强烈,因而蜚声鹊起,而且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叫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落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这首“月光”奏鸣曲。从此“月光”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月光》的情感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

在西方,月光创造了伟大的音乐家,出现了伟大的乐曲《月光》;在东方,月光创造了伟大的诗人李白,出现了伟大的月光诗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的诗和月光的音乐里,渗透了爱,对情侣的爱、对亲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故乡的爱。月光是月神的霓裳,也是月神投射到人间给人们以爱的祝福的光辉。

东方和西方各有自己喜爱和崇拜的月亮神,中国神话中的月亮女神是嫦娥,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是阿蒂米斯(Artemis)。阿蒂米斯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妹妹,非常漂亮,同时也是个很厉害的弓箭手,掌管着狩猎,身边常伴着她心爱的弓箭和猎火。每天她驾着银色的马车在夜空中奔驰,代表了夜间的一切——寒冷、寂寞,以及亡灵的道路。她还是未婚少女的守护神她自己终身未婚,这里面还有个悲伤的故事。海王波赛冬有个儿子,名叫奥列翁(Orion),他非常喜欢射箭,是个很好的猎手,还喜欢在海面上狂奔。月亮女神很喜欢奥列翁,他们相识了,并且彼此相爱,经常一起在丛林中狩猎,在海面上狂奔。女神的哥哥阿波罗很讨厌奥列翁,也不喜欢她妹妹与奥列翁的这段感情,于是决意要除掉奥列翁。某天,奥列翁正在海面上飞奔的时候,阿波罗用金色的光罩住奥列翁把他隐藏起来,使任何人都看不出奥列翁的本来面目,然后就去怂恿喜欢射箭的妹妹月亮女神把远处的金色物体当作靶子。月亮女神当然不知道这是哥哥的阴谋,射出一支箭,正中奥列翁的头部。后来她知道了自己射死的是心上人奥列翁,于是陷入绝望之中,日夜哭泣。为了永远珍藏对奥列翁的爱情,她请求宙斯把奥列翁升到天上,希望自己乘坐银马车在天空奔跑中随时可以看到。宙斯接受了她的请求,把奥列翁变为天上的星座——猎户座。女神发誓,终生不嫁,她要永远在夜空中陪伴着奥列翁……

传说月亮女神阿蒂米斯还非常喜欢橡树,狩猎时一直带着她的橡树木杖。人们又把她奉为橡树女神。在古希腊,人们祭祀月亮女神的时候,就要点燃橡木火把,后来变成供奉甜饼并点燃蜡烛,最后演变成为了庆祝孩子生日的方式——晚上在蛋糕上插蜡烛,吹灭并许愿,月亮女神会保佑愿望能够实现。直到今天,人们依然用这种方式庆祝生日。

中国的嫦娥和古希腊的阿蒂米斯分别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爱的解放,同时她们赐福于人类,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记得英国著名民主诗人雪莱,P.B.(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曾设想自己是日夜飞翔的天使、飘浮蓝空的云朵、翱翔太空的云雀,乃至深秋季节的西风。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理想世界的绚丽画面,而且豪迈地预言:“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赞美雪莱是“天才的预言家”。他的一首《致月亮》尤其寓有深层的寓意:

你的脸色苍白,是因为,

倦于攀登天空、注视地面,

孤零零地流浪在

身世不同的群星之间——

而且不停地变化,像一只寡欢的眼。

找不到什么景物值得长久留恋。

你啊,你精灵的出色的姐妹、

它注视着你,直到对你产生了怜悯……

诗反映了地球和月亮这一对“精灵的出色的姐妹”之间的互相关注和依恋,也表达了地球与月亮的共生关系,寓意人类总有一天能共同实现自由、民主,从此不会孤独,也不必流浪。如今月神已不再孤寂,世界也不再像雪莱那个时代,她的身边出现了美国的“阿波罗”、中国的“嫦娥一号”、日本的“月亮女神”(日语为“辉夜姬”),印度也出台了登月计划。这不是处于地球对她的“怜悯”,而是整个人类对宇宙的迷恋,是国际社会对自然生态探秘的渴望和对科学信念的自由追求。

猜你喜欢
女神月光月亮
中秋的月光
月光碎落了
“女神”不易做
月光改变了我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