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DV对中国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2009-03-18 08:35金月成张晓玲
电影文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

金月成 张晓玲

[摘要]本文从DV技术特性及其文化现象出发,阐述DV与民生新闻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了解DV在新闻理念、新闻节目源、新闻质量、制作成本等方面对民生新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探讨DV与时政新闻,与地方电视媒体、新媒体,与视听产业的合作空间及渗透力、影响力。

[关键词]DV,民生新闻,新闻大众化。影像民主化

一、DV与电视民生新闻的关系

DV(英文DIGITAL VIDEO)从物质层面上讲是一种电子设备,一种便携式的数码摄像机,专指介于家庭和专业机之间,一种半专业的摄录像技术格式;从非物质层面上讲它是一种创作方法,一种创作理念乃至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新闻传播中致力于内容个性化、大众化的推进,力图让每个人都拥有传播权。所谓电视民生新闻,是指那些面向都市,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它区别于传统联播式新闻。因此,电视民生新闻与DV似乎都在民本精神及平民化理念上很有相通之处。

1.一拍即合

从20世纪50年代诞生起,我国电视事业一直定位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报道有相当大的限制。直到90年代,我国的新闻由单一的宣传功能扩展为宣传、监督、告知和沟通四个功能,社会新闻开始登上大雅之堂。而这种社会新闻便被看作民生新闻的雏形。

DV在诞生不久便传人中国,但电视媒体并没有把它纳入自己的视野。直到2002年初,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一档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且一炮走红。此后,一批以民生新闻为载体的新闻栏目纷纷登场。《南京零距离》在开播之初,就招聘社会上拥有DV摄像机的婚庆公司摄像师为栏目提供社会新闻。2003年初,北京电视台向各社区发放了DV摄像机,让百姓自己去发现、拍摄身边的事。浙江电视台体育健康频道的《1818黄金眼》还成立了一个DV联盟,以保证DV新闻来源的稳定性。目前,除极少数的几个省级台外,几乎都在大量使用DV设备。

对于中国电视新闻来说,民生新闻的兴起,彻底打破了新闻垄断和新闻特权;而DV的介入,对传统媒体固有的“话语”进行反抗与颠覆。因此,两者就推动新闻民主化、传播大众化方面是有共同意义的。

2.相辅相成

现在DV功能越来越完善,操作也越来越简便,非专业摄像师在对DV功能、技术及操作的简单了解后,完全有能力独立运用DV拍摄下所要拍摄的画面。DV相对于传统拍摄机器,它的使用者就来自于民间,DV爱好者扮演的是新闻节目的制作者角色,关注以及拍摄的内容也大都与民生、民情有关,独特的民生视角以及个性化的拍摄手段,使DV新闻与民生新闻所需要的新闻题材、内容相互契合。因此,DV的技术特性不仅能满足这群采制者的要求,同时DV的传播内容也符合民生新闻的特征。另外,民生新闻的受众,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特定的欣赏习惯,他们更加乐意关注了解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资讯以及信息。因此,DV新闻也为民生新闻赢得了更多的受众。

二、DV对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从宏观上讲,DVgtDV新闻作品,这种来自民间的话语力量,在传达民间的声音,推动影像民主化,避免意识形态神话和权力话语的陷阱等方面,它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是前所未有的,从微观、中观层面讲,它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运作理念的成功运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降低了新闻制作的成本

“所谓新闻成本,主要指媒体在新闻采集过程中的资源耗用和物化代价,尚不包含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投入、消耗和费用。”新闻成本是新闻生产中的基本要素,以较少的成本投入来获得超量的价值,是新闻成本运筹的法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媒体依靠行政拨款维系生存,不存在经营问题,新闻成本也无从谈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媒体加入市场经济大潮,自负盈亏,开源节流成为必然。在媒体市场同质化的情况下,新闻成本的降低就意味着新闻资源的增值。DV介入恰恰是目前降低新闻制作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一台DV的价位即使是普通市民也能承受得起。一台DV,一台电脑,再花几百元装上非线性编辑软件,一个采编播系统就成功建立。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5月至今,全国省、市电视台新增加的新闻栏目有100多个,每日增加播出量将近1000多小时。但奇怪的是这次新闻扩军,在技术上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波动,这主要是价廉DV设备起了关键作用。一方面,各地电视台自己购置了部分DV机,另一方面,将DV爱好者组成DV通讯员,为台里提供新闻素材乃至成片。同时,DV通讯员的介入也给新闻工作者们一定压力,从而能促使他们锐意进取,提升竞争力。

2.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一个媒体最讲究在第一时间内有独家重大新闻,最忌讳“马后炮”。城市台面对几乎相同的新闻源,谁的反应迅捷,在第一时间里将新闻最先送到观众面前,自然就成了竞争取胜的第一招。DV在关键时刻出现了,它不但外形小巧、操作简单,而且成像质量好,又与现代电视的专业格式相兼容。再加上携带轻便灵活和很强的隐蔽性,在记录突发事件或是在运动状态拍摄真实人物的生活,有着专业大摄像机无法比拟的优势。虽然对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追求,使得每一个记者在拼命奔跑,但面对许多突发性的社会、民生事件,报道的滞后性仍然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如果当时在现场的市民能拿起手上的DV记录下新闻事件,这就是相当宝贵的新闻信息,至少是记者到达现场前所失落信息的一个重要补充。利用大量掌握于民的DV踊跃参与记录新闻事件,就能让“新闻眼”遍布我们周围,从而使电视媒体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第一时间报道。

3.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

从传播学角度而言。DV传播似乎更像是一种人际传播。“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发挥其技术潜能,零距离记录身边的生活,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这种零距离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的贴近性。贴近性主要指地理上的贴近性和心理上的贴近性。及时报道发生在受众身边的事,更容易对受众的生活产生影响,与受众关系更密切,因而更为受众所重视。

手持DV拍新闻的人是业余的,而他们本身也是普通受众中的一员。“人们需要的不是对现实的深入了解,需要的正是基于生活的有效安抚、交流和宣泄。”从心理学角度说,人们总是希望把自己的内心感觉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以至被他人关注。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要求。综观国内各家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例如湖南台的《都市——时间》、南京台的《直播南京》、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浙江台的《1818黄金眼》等,无一不是立足本地区,寻找与受众贴近性的新闻。DV人拍摄的身边事恰恰符合了这种要求。更是对新闻贴近性的一种诠释。

4.推动了新闻内容大众化

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我国的电视媒介的功能只重宣传,缺少来自民间的声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面对内、外部竞争,必须十分重视受众感受,反映在新闻上就是报道范围扩大和真正面向大众。

以《南京零距离》为例,民生新闻电视栏目,其内容构成可以归结为“社会新闻、生活资讯和投诉热线”三大块。其中,生活资讯主要播报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以方便他们的生活为宗旨。而投诉热线则是直接为老百姓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平事”发出呼吁,并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充分显示了新闻的大众化趋向。而当DV介人民生新闻后,这种大众化趋向更加明显。从目前现状来看,DV新闻的拍摄者大多是业余爱好者。与专业记者不同的是,他们拍摄的作品几乎都是自己熟悉或者感受最深的生活经历,而不是从宏观概念性任务出发寻找题材。他们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小中见大,情感坦诚质朴。

5.扩大了新闻平民化视角

地方台的新闻应以平民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让流动在城市每个角落的人做镜头中的主角,传播者和受众才能在心态上趋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显示对时代、对生活、对观众的一种尊重。但是,电视新闻工作者无论怎样想要融入新闻中,往往感觉是第三者,而若让百姓自己拍摄自己的生活,则更容易展示他们眼中的现实生活。让百姓自己拍自己。无疑是一个能够实现电视新闻平民化的有效方法。

2000年,杭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栏目首开先河,向社会招募拥有DV的百姓记者,直接参加电视新闻拍摄、采写、编辑的整个过程。这大大拓宽了传统新闻的取材,在寻求电视新闻平民化的道路上,做出了有益探索。DV让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放下一脸严肃。从一个道德的审判者走下神坛回到老百姓当中,这是一种进步,DV以平民化的视角审视民生新闻,这也可以视为是新闻主体的一种转变。

6.助长了民生新闻庸俗化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DV对民生新闻所产生的众多积极影响毋庸置疑,但同时它也给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不利一面。DV新闻节目以贴近百姓,关注民情、服务大众生活为主,它比较具体生动,同时也不免琐碎、片面,过于日常化就会走向庸俗化。当现实生活中的平庸状态无法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时,部分DV人便开始把镜头对准三陪女、二奶、吸毒者等在社会生活边缘徘徊的人物身上,在顶着所谓“真实”的信念下挖掘社会的阴暗面,甚至是别人的隐私。当然,民生新闻节目庸俗化并不是在DV的作用下产生的,但是这大量涌现的DV新闻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加速了民生新闻庸俗化的进程。因此,民生新闻要想避免这一趋势的发展,在加强自身节目质量的同时,也要求提高DV作品的质量。在注重切近性的同时,加大引导性和服务性,在报道形式上,追求新闻品质和品位,对DV新闻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DV与民生新闻的走向

1.共同融入主流媒体

DV在运用于民生新闻方面的优势,通过理论与实践都得到了证明。现在,DV与主流媒体话语已由逆反走向交融,主流媒体的有识之士很早就对DV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给予了一定的空间。不少电视台都开辟有专门播放DV作品的栏目。例如,湖南电视台的《DV观察》,中央电视台的《行进中的影像中国》,北京电视台的《晨间看点》,上海电视台的《新生代》,安徽电视台的《观众与屏幕》,凤凰电视台的《DV新世代》等。由此看来,DV这种非常都市化的产物,完全可以进入都市频道的市场,甚至凭借中国庞大的DV资源开创一个专业化的Dv频道,这在国外已有先例。相信主流媒体的关注、参与和引导。共同建设DV发展的平台,必将会对DV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使DV及DV民生新闻共同融入社会、融入主流媒体。

2.与新媒体结合,发展多元化空间

除了传统媒体为DV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之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DV也渐渐涉足这个领域,并在其中开始自己多元化的发展。DV的基本功能在于拍摄和录制,这些功能足以完成一个影像的制作。其强大的技术功能使得一切符号如文字、声音、图像等等都能够在网络、手机、电视等领域各显其能。因此,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博客、播客等视频新媒体为DV多元化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综上所述,DV的出现给大众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解放,同时使得大众的视觉思维得到不同层次的开发,由文字思维向视觉思维转变。DV带来的实际上是整个记录方式或者书写方式的改变。与之相伴的是,它改变并推动了电视新闻,尤其是电视民生新闻的采摄与播报方式、乃至运作理念。而这种来自民间的话语力量,直接推动了影像的平民化、影像的个人化和影像的民主化,折射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
以民生新闻为视角的城市电视台媒介生态研究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