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本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当代意义阐释

2009-03-18 09:56王立洲
理论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嬗变

王立洲

[摘要]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思想是以探索人的本质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而实现思维方式的自我超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说明,最后落脚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马克思始终没有离开对人的关注。通过现实的实践途径关注和改善人类的命运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其人本观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嬗变;人本观;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1-0041-03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社会理想之一。马克思主义也把以人为本作为忠贞不渝的价值追求。但它既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理论前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现实生产劳动作为出发点,把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全面诠释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解放,是对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其实质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然而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也并非一步到位,其人本思想随着他整体思维方式的转变,有一个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思想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过程中,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同时被创立的。认识这个过程,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人本观,尤其深刻把握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内涵,进而把它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马克思文本的整体出发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嬗变过程

人本思想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著作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人们正是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来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嬗变过程,进而了解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产生、变化、发展的。随着马克思文本的不断整理完善,人们已不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发表的成熟论述,而是把读书笔记、手稿、已发表的论著文献看成一个整体,按照一定的思想逻辑解读马克思的思想形成发展过程。然而,由于知识背景、出发点、价值观念等差异,或出于实用目的,各人的解读模式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导致出现不同的解读内容,甚至出现误读现象,对马克思的人本观的不同理解就是一个明显例证。我们知道,“以人为本”是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始终的红线,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直接使用过“以人为本”这个概念。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成熟,“以人为本”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仅抓住其中一个阶段的一种论断,而指认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当然不会得出科学结论。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认为,当代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模式有五个,即“西方马克思学的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模式、阿尔都塞的模式、前苏联学者的模式和我国学者孙伯镁教授的模式。”他认为:第一个解读模式否定恩格斯以来的马克思主义,而推崇人道主义的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第二个解读模式,是西方人本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也只有以消除异化获得人的解放为最高目的的马克思主义。第三个模式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学派的所谓“断裂说”,是在对第二个解读模式的历史性理论反驳中形成的。也只承认一个马克思主义,但这是所谓“科学的”(关于“无主体”的客观历史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种解读模式,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较为普遍的量变“进化说”,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一个量的渐进过程。这是前苏联学者的观点。第五个模式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次转变论和《1844年手稿》中的两种理论逻辑相互消长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思想的第一次转变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向一般共产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转变是一次格式塔式的整体转换,而不只是一个量的渐进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才第一次确立了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视界,一种活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此时才真正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张一兵认为第五种模式相对比较科学,因为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思想的变化,而其它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笔者同意此观点。

如果我们按照上述第五种解读模式。真实面对马克思的文本,把他的各类文本看成一个有逻辑联系的整体,把他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看成一个完整的、始终没有分离的、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特别是能深入到马克思很早就开始的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情境中,从经济学语境中解读哲学话语,我们就能够确认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有三个理论转折点:一是1844年,最重要的文本是青年马克思建构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的《巴黎笔记》中的《穆勒摘要》和《1844年手稿》;二是1845年1月到1846年12月,重要文本包括创立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致安年柯夫》;三是1847年到1858年,重要文本是马克思建立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和历史认识论之上的历史现象学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三个理论转折反映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三大转变和飞跃。第一次重要思想转变,是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一般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第二次转变是由于科学实践观的形成,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这次转变使马克思最终放弃了用传统思想构架来描述周围世界和社会历史的理论方式。而转入对社会现实的科学研究,即对社会现实的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科学研究。而且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研究是同时发生的。第三次转变不是在第二次思想转变基础上的异质性的思想革命,而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深化,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经济学,在第三次经济学探索的基础上有了第二个伟大发现,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从马克思思想的嬗变中看人本观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可以发现马克思思想的嬗变过程包括三个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其都是在对现实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而且都没有离开对人的关注和探讨,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生存和发展的平等权利,探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崇高境界。这里的“人”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类”的层面,即“一般的人”、“一切的人”,另一个是“个体”层面,即“个人”、“具体的人”。在第一个时期,马克思虽然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都有所超越,但仍处于传统哲学的构架和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话语体系中。早期的马克思从“神本”转向“人本”,重点强调“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的社会类本质——理想化的自主劳动活动为价值悬设,即人类存在应有的本真状态,以此认证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制度的非人性,即人的劳动类本质、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非常性的异化与颠倒,并提出要扬弃劳动异化,消灭私有制,复归于人的本质之共产主义理想生存状态。这是传

统入学中“应该”与“是”之逻辑矛盾的延续,逻辑批判的内在动因是先验的“应有”与“现有”的伦理性对立。第二个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实践人手,消解了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体系,立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合理性,并科学地指认人类社会解放的客观可能性只能出现在大工业发展的最高点上。这是一种新的历史辩证法中的“能有”与“现有”之间的客观矛盾分析。这里的“人”也只能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第三个时期,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实现的生产方式,完全以经济学研究中的历史事实为尺度,通过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研究与批判性考察,科学地说明了整个人类社会、个体的现实生存状态与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世界历史全面解放的现实趋向。这就是真实历史发展中存在的“先有”、“现有”与“后有”的历史矛盾分析。这时马克思已经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来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可以说,马克思思想的嬗变贯穿着马克思的人本观念的嬗变,马克思的人本观念的嬗变标志着马克思思想的嬗变。因为马克思始终没有离开过对人的关注,只不过在他的思想进程中,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因此从马克思思想的嬗变轨迹,很容易看出,马克思的人本观念也有一个量变和质变的嬗变过程。早期马克思的人本观是建立在劳动异化基础上的,青年马克思预设一种理想的(也是抽象的)人的本质,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丧失)和复归。在这里,以人为本的色彩是很浓的,也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不是严格科学的。随后由于实践的需要,对历史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关注,成为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马克思的思想变革经过了两次方法论的提升,首先是以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辩证法为武器,批判改造了黑格尔哲学及其在当时的代言人青年黑格尔派,但这种简单的主宾颠倒的方法未能达及深层次的社会历史领域;经过后来的历史学确证和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以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与物质生产等范畴建构起了科学的、革命的历史辩证法,从而实现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视域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并对未来社会作了科学预见。这样也使得人本观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把人本思想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这样,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虽然接受了近代古典人本主义的人是目的的理念,但是扬弃了其抽象性,它不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本体论方面而是放在了人的价值论方面,更加关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实、具体、活生生的人,避免了人本主义容易犯的抽象人性论的错误,从而使“以人为本”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

马克思思想的嬗变过程告诉我们,“以人为本”,不能只挂在口上,或仅仅处于理念层面,而是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把它落到实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也不在于是不是以人为出发点,而在于以什么样的人为出发点。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它们是从“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因而它们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没有看到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感性活动”之中,特别是体现在人们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则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说到底,就是以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现实生产劳动作为出发点,把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马克思把旧唯物主义重物轻人的传统理论彻底改变过来,以实践——人——世界的思维逻辑来重新解释世界,构筑世界,他实际道出了一个最深刻的真理,即人及其实践活动乃是世界之本,“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把对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理论置于由他实现了的哲学革命的基础之上。

据此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首先,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范畴。“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本质特性决定了要认识人,只能从主体与客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基于这一出发点,他批判了从抽象的“人本身”、单纯的环境和独立于人之外的实体来理解人的本质的错误。其次,人的本质是一种动态的范畴。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断改变而改变,社会结构也是随着这种改变而历史地更替。因此,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也应随着这种改变而不断变化,要把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特定的历史结构中加以考察,而决不能把人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马克思指出:研究人的本性“就是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第三,实践是考察人的本质的基础。人生活在社会中,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本质,也是马克思对待人的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人的本质之所以既是一种关系范畴又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归根到底就在于人的社会生活和整个历史的发展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是实践的过程;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人的本质既是由社会关系和历史过程所决定的,又是在自己的活动中所创造的;这种社会制约性和主体创造性的统一就是实践。

总之,随着马克思对自己思想的自我清算和自我超越,他的人本观也不断成熟,与空想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不同,马克思不是诉诸于人的本性、理性和良知这类抽象的东西,而是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为基础来解释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各种思想观念,从社会、文化与人的互动关系中来考察人的发展,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归宿。归根结底,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为了自己而进行的活动,社会关系也是由人来建立的并且是为了人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观念既反映这些现实生活状况和现实社会关系,又在其中渗入了人对这些状况和关系的评价和态度,并包含有改造的愿望。社会运动虽然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但也是人们互动交往的产物,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目的性。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人的异化现象,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要最终克服和解决的问题,即扬弃这些异化,克服束缚人的自由发展的各种羁绊,实现人类真正的解放,达到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历史阶段。

三、马克思人本观的当代意义阐述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形成后,通过和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人本思想在各国不同语境中逐渐地走向了成熟。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党三代领导人都继承、弘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具有创造力的新篇章。进入21世纪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全新的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它既是对以往只重物不重人的片面发展观的否定,也是对“人”在

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升华和创新;它既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潮流,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终极价值的理解,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现代意义,胡锦涛同志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哲学角度看,以人为本的“本”有根本、根源、根据、中心、社会历史的主宰、主体、主导,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原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价值标准、尺度等意思。而现代所讲的“本”主要是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对“人”的不同理解也使以人为本具有了不同意义。比如是人类整体还是不同的群体、个体,是工具理性的人还是价值理性的人,是无限发展的人类还是具体的一代人。而现代讲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而始终是现实的、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人,主要是指全体人民(包括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而且既关注人民的当下存在,又面向未来发展。随后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及党的十七大,均表达了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关注,从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不是在向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回复,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阐释。可以说,“以人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人本观最直接、最准确、最完整的表述,科学内涵非常丰富,时代特征十分鲜明。

具体表现在:第一,以人为本是被作为我们党的宗旨的重要内容和国家建设的根本目标提出来的,是推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且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通过社会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第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体现在教育和个人的素质方面,而且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社会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个层次的发展。第四,积极倡导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权、维护团结、保护自然、共建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价值理念;营造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局面。

今天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进程。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既不能忽视人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意义,又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抽象谈论人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都做过全面论述。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终极理想”,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同时,它的实现过程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一致的,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我们可以把长远目标与当下任务结合起来,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而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嬗变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
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其当代意义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