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日本市场有机可乘

2009-03-23 02:40高晓欣
进出口经理人 2009年1期
关键词:出口日本产品

黄 帅 高晓欣

2008年中日贸易总额预计超过2650亿美元,即使增长率有所下滑,也超过2500亿美元,很可能连续10年创造出历史最高纪录。价格上涨较为显著的煤炭、钢铁及化学制品、通信器材等成为主要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服装类、食品同比出现下降。虽然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但全球领先的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日本业务部总经理宍户弘樹先生仍然认为,这是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一个良机。

5大行业颇具潜力

人民币汇率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及各种制度的调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导致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但宍户弘樹认为,中国制造的成本相对国外市场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尤其在汽车零配件出口方面,很多日系汽车制造商在中国都设有整车厂,或在中国采购零部件,对他们来说,从中国采购或制造造零部件确保了其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未来几年,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如果加大对这一行业的支持力度,相信中国的汽车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会逐步进入日本市场。

可行的路径有两条,一是将最新产品和市场空缺产品带到日本,如最为流行的比亚迪电动汽车;在推行环保理念的日本会有市场,还有像海尔在美国推广的小型酒柜,把市场细分做好就会发现机会;另外,在国内汽车零部件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通过扩大零部件出口提高知名度,逐渐向整车出口或者在日本组装过渡。

在基础机械行业,由于日本企业在泡沫经济之后,就一直没有更新自己的基础设备,这导致日本国内对此需求下跌,很多基础机械生产企业被迫倒闭,这对中国企业是个机会,因此这类产品对日本市场的出口也很有潜力。

商机在传统行业同样存在。以玩具行业为例,益智、创意及助长身心发展的玩具越来越受到日本消费者的青睐,如电子玩具和高科技玩具,或是动漫玩具。日本家庭日益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愿意花钱购买智力教育玩具产品。如果中国玩具企业能抓住日本消费者的喜好,在产品开发和研制方面多下功夫,提高产品附加值,一定会有所作为。

最有前景的还是中国的软件外包和环保等新兴行业,2008年11月4日举行的上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日本展团成为一大亮点,日本展馆共吸引了47个公司、8个团体参加,占据了124个展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林康夫表示,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环境节能会成为中日两国之间最大的贸易项目。

2008年12月初,大连(日本)软件园的设立也在日本各界引起极大反响,软件园坐落于东京最繁华地带的住友大厦内,先期租用1000余平方米办公区域,办公区共设146个办公席位,目前,已有35家企业入驻。以大连软件园、华信、海辉、东软4家企业驻日分公司为分园,将极大地带动中日软件贸易发展。

危机中寻求机遇

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2008年以来,很多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采取了“中国+1”原则,即在中国投资一家企业就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一个类似的企业,以分散风险。从目前的效果来看,相比中国,其他国家缺乏持续稳定性,不论是政治层面,还是经济层面,如泰国、印度、越南均动荡不定。宍户弘樹说:“日本企业开始对他们的这一策略进行反思,预计不久的将来,这些日本投资者会慢慢撤回他们在其他国家的重复投资,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这对中国企业出口日本市场也会带来帮助。”

由于受美国市场影响,目前日本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日本内阁府将2009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名义增长率下调至0.1%,而剔除物价变化影响的实际增长率将下调为0。2008年12月的日本银行(央行)短期经济观测调查显示,日本经济正以堪比1970年代石油危机时的速度不断恶化,且丝毫没有见底迹象。日本经济已呈现不分业种和规模的集体性崩溃,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日本经济恶化今后还可能进一步加重。

日本银行2008年12月19日召开金融政策会议,决定从即日起将政策利率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诱导目标从现行的年0.3%下调至0.1%。从12月的月度经济报告中可以看出,出口下滑导致汽车等支柱产业减产,已使当前的日本经济步履维艰。企业生产的收缩和就业形势恶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未来的个人消费。而个人消费的恶化又会反作用于企业利润和生产,致使就业和个人消费进一步恶化,日本经济可能已经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随着个人消费趋冷,日本经济正在逐渐滑向出口、生产减少伴随消费减退的危险区域。

但宍户弘樹认为,这对中国一些具有潜力的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是个很好的机会,“近年来,‘中国制造已逐渐从‘大学生阶段转型为‘社会人,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走出去。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这个良机,采取有针对性的收购,加速企业转型。”日本的很多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在技术能力上都很强,并且他们还处于日本一些大企业的供应链当中,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在完成自身升级的同时,也进入了日本市场。如上海电气集团收购的秋山印刷公司和池贝公司,都是日本的百年老厂,在经济低谷期间,中国企业更具有谈判优势。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经济信息部部长助理王卓也认为,物美价廉的100日元商品是日本抵御10年通货紧缩的良方,同时,中国资金可以获得好技术和新市场,节省了研发的时间和费用,日本可以解决就业,是双赢的好事情。

关注产品质量,接轨国际标准

当前,中国企业对日本市场的出口面临最大的困难仍然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以及对日本市场的认知上。

产品质量问题是个首要因素,宍户弘樹说:“尤其是2008年的‘饺子事件和‘牛奶事件的不良影响,导致中国食品出口日本极剧下降。”仅2008年上半年中国对日本出口食品类产品为34.1152亿美元,同比减少13.8%。日本民众对质量问题十分看重,相比与国内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喜欢当场试验不同,日本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从不当面检查,因为他们相信产品是合格的,但中国产品,尤其是食品行业的屡次不良事件让日本消费者开始丧失对中国食品的信心,并寻求本国或其他国家的类似产品。

在对日本市场的认知上,很多国内企业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包括一些相应标准问题。如食品行业,所有出口日本食品企业必须经过日本厚生省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认证才可以进入日本市场,但目前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中国出口日本的食品企业经过日本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宍户弘樹说,“中国加入WTO已经有段时间了,中国企业在产品检验检疫方面应该更多地与国际接轨。”

宍户弘樹认为,中国这些年来的法律法规已逐渐开始健全,甚至有些产品标准相对于国外更加严格,中国企业在出口其他国家市场时首先做到的是,必须符合本国的法律法规要求,并即时关注国外相关规定,作出前瞻性预判,在遇到超出本国标准时可以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这样开拓国际市场就会容易得多。

猜你喜欢
出口日本产品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新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