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的本质的多重性

2009-03-24 04:31杨春时
艺术百家 2009年1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

(注:作者简介:杨春时(1948- ),男,汉,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大学文学硕士,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美学,文艺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国文化思想史。)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艺术具有三个层面:原型层面、现实层面、审美层面。艺术的三个层面决定了艺术有三种意义,即原型意义、现实意义和审美意义,艺术的整体意义就是这三种不同层次意义的系统综合。具体到每一种艺术形态身上,通俗艺术突出了艺术的原型意义,严肃艺术突出了艺术的现实意义,纯艺术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意义。艺术意义问题的解决为艺术本质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因为艺术的本质问题说到底就是艺术的意义问题,艺术意义的多元性决定了艺术本质的多重性。

关键词:原型意义;现实意义;审美意义;艺术意义;艺术本质

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

关于艺术的本质,历来争论不休,有审美本质说、意识形态本质说、无意识说等。但不管那一种观点,都认为艺术只有一种本质。而我认为,艺术有多重本质。所谓艺术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艺术的意义问题。艺术是一种生存体验,它展示一个意义世界。文化的多层次结构和艺术的多种形态,决定艺术意义的多元性。应该在文化的不同层面和艺术的不同形态上考察艺术的意义和性质。

艺术具有三个层面:原型层面、现实层面和审美层面。原型层面与无意识对应,是艺术的深层结构。它由原始艺术结构转化生成,积聚着人的原始欲望和原始逻辑结构。现实层面是艺术的表层结构,受到现实生活的制约,与现实意识相对应。审美层面是艺术的超越性结构,它是在审美活动中创造性生成,是对艺术的现实层面的超越,对艺术的原型层面的升华。艺术的审美层面主导着艺术的品格,是艺术的最高层面。

艺术的三个层面的关系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形态。原型层面作用相对突出、从而突出表达感性欲望的是通俗艺术,它主要满足人的消遣娱乐需要,其审美价值、现实价值不突出。现实层面作用突出、从而突出表达理性意识的是严肃艺术,它主要满足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其消遣娱乐性、审美品质相对不突出。审美层面作用相对突出、从而突出表达审美意识的是纯艺术,它主要满足人的超越性自由要求,其消遣娱乐性、现实性相对不突出。

艺术的三个层面决定了艺术有三种意义,它们在不同的艺术形态中地位不同。

艺术的原型层面决定了艺术具有原型意义。原型层面潜藏着原始意象,而原始意象凝聚着人的生命欲求,也就是原始欲望;同时也对应着人类文化的深层模式。这就是艺术的原型意义。

性欲和攻击性是人类两大本能和原始欲望,成为人类行为基本的深层动力,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原始动力和深层内容。在艺术活动中,尽管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但最基本的内容仍然是爱情与死亡,它们成为艺术的永恒的主题,而爱与死又是性欲和攻击性的文明形式。对严肃艺术而言,原始欲望被较充分地理性化了,它有了道德的形式,因而不易被察觉。但它对社会生活的描写,仍然是原始欲望的转化形式。例如,爱情题材以性欲为原型意义,社会斗争题材以攻击性为原型意义。在严肃艺术中,原始欲望不是以极度感性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以符合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现实意义突出而原型意义被隐蔽。

对纯艺术而言,原始欲望被充分净化、升华为审美理想,原始意象转化为审美意象,因此其审美意义突出而原型意义也被隐蔽。但审美冲动仍然源于原始欲望,审美意义是原始意义的升华,如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优美与壮美(崇高)就分别有性欲与攻击性的原型。

通俗艺术以极度感性化甚至非理性化的形式,较直接地体现出艺术的原型意义。通俗艺术理性化和审美化的程度都不高,因此其现实意义和审美意义都不突出。它以充分感性化的描写,宣泄了人的原始欲望,故其原型意义突出。通俗艺术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个是言情,一个是打斗(武侠、警匪等),它们正是性欲和攻击性的宣泄形式。当然,健康的通俗艺术也对原始欲望进行了道德化,如情欲表现为爱情,攻击性表现为正义对邪恶的斗争等。即使如此,它仍然表现了人的感性冲动。不健康的通俗艺术则有渲染色情和暴力的倾向,以迎合人的原始欲望。通俗艺术的突出的消遣娱乐作用就源于其对原始欲望的想象的满足。

艺术的原型意义还体现于艺术中蕴涵的人类文化的深层模式。由于人类的基本欲望而导致的基本行为模式,不仅在原始文化中定型而成为文化原型,而且在艺术中“移位”而成为艺术形象。艺术的故事千变万化,但基本的人类行为模式没有变化,这就是艺术的深层结构。因此,揭示艺术的原型意义即人类文化的深层模式就成为艺术批评的任务。

揭示艺术的原型意义就是所谓原型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前者揭示艺术的普遍的文化心理原型结构,后者揭示具体艺术作品所蕴藏的个体深层欲望。在艺术描写中,透过社会内容,可以分析出人类的原始欲望和个体的无意识表现,这就是精神分析批评。例如,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精神分析批评,就可以探讨他童年时期与父亲的关系。由于他从小惧怕严厉、专制、暴虐的父亲,受到了压抑,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深深的心理创伤。这种童年形成的憎父心理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感结合在一起,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就体现了对异化的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反感情绪。如《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和《变形记》中的萨姆沙,他们带有孤独感、恐惧感、软弱性、负罪感、虐待狂等“人类的普遍弱点”(卡夫卡语)。原型批评则揭示艺术中的普遍文化模式。如英国古典文学家吉尔伯特•默里(1866-1957)发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哈姆雷特的故事与古希腊英雄俄瑞斯忒斯的故事有相似之处:老国王被王族中人谋杀、篡位、娶王后为妻,王子受到神示为父报仇,杀死篡位者,也导致王后即自己母亲的死亡。对这种情节相似的现象(过去的艺术理论称为“情节的浮游”),默里考证说,这不是摹仿,而是一种“种族记忆”,而所谓“种族记忆”实际上就是一种深层文化模式。

在现实层面,艺术具有现实意义。艺术的现实意义就是意识形态观念。虽然艺术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但它又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艺术的意义就不只是个人的意识,而是社会意识;在现实层面上,艺术就具有了意识形态意义。什么是意识形态呢?简单地说,意识形态就是包括政治、道德、法律等在内的社会价值体系,而阶级意识成为意识形态的核心。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而上层建筑又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现实层面上,艺术就归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在现实层面上,艺术体现了某种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观念。

不管哪一种艺术形态,都有现实层面和现实意义,都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纠缠。通俗艺术虽然充分感性化,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具有意识形态意义。通俗艺术一般要使自己的故事符合某种道德的或政治的社会观念,以使其合法化,也就是把感性描写纳入意识形态规范。虽然这种规范化是不充分的,无法消除通俗艺术的感性性质,但也使其具有了意识形态属性。如武侠小说以精彩的打斗取胜,但也宣扬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道德观念。又如,《杨家将演义》以情节曲折取胜,但又表现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忠烈观念。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评《美人鱼》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开展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