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的当代解读

2009-03-26 08:47张金凤
江汉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摘要:“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初步揭示了“人的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阐明了社会全面生产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和集中体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它是当代中国正确理解和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就当前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基础性研究而言,有必要对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的实质和本质特征、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以及社会全面生产的主要特点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人的生产;社会生产;社会全面生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1-0027-0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当代中国正确理解和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就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的实质和本质特征、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以及社会全面生产的主要特点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的实质和本质特征

马克思在《手稿》中,运用劳动实践观考察、分析和揭示了作为异化劳动结果的私有财产的起源、产生和普遍本质以及作为其积极扬弃成果的共产主义的实质、必然性和实现途径,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关系下工人阶级非人的生活处境和极为低下的经济地位,首次提出并初步阐述了“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重要思想,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了科学说明。之后,为彻底“清算”自身的唯心主义哲学信仰,深刻批判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仅仅只是抽象地、非历史地、孤立地和片面地研究人,不能真正科学地解决人的本质问题而存在的唯心主义根本缺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从考察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以及这些个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生产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深化了“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并由此构建了一个结构完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远的社会生产理论体系。

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揭示了“人的生产”是社会全面生产。

首先,“人的生产”的实质是社会生产。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中,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是难以想象的;同样,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再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也是不可思议的。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等各种生产形式,都是社会的活动方式。“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进行直接联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①

人类为了生活,总是在一定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社会生产,同时,也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创造一定的社会条件。对于社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②

其次,“人的生产”的本质特征是全面生产。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不仅阐述了作为“人的生产”即社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形式——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的目的、对象、表现形式、物质条件、能动性等方面的丰富内容,而且揭示了人自身的生产(家庭)、社会关系的生产(国家、社会)和精神生产(宗教、法、道德、科学、艺术)等其它形式的生产,都不过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这种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在《形态》中,马克思又进一步系统论述了社会全面生产的主要内容,并明确指出获得这种全面生产能力所具备的前提条件就是,只有现存社会制度的推翻和私有制的消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③。

纵观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这一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人的生产”的全面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生产”的全面性是社会生产的内容和形式的全面性。从生产内容上来说,“人的生产”的全面性取决于人的本质的全面性。马克思认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④。“人的生产”作为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和存在方式,其活动的全面性和多种多样性取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全面性和多种多样性;从生产形式上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进行社会生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性的,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精神生产是社会全面生产的基本形式。第二,“人的生产”的全面性是由节约时间决定的。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衡量尺度,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空间和必要手段。因此,人们“用来生产小麦和牲畜等等所需要时间愈来愈少,用来进行其他的生产——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愈多。无论是个人,无论是社会,其发展、需求和活动的全面性,都是由节约时间来决定的”⑤。第三,“人的生产”的全面性要求每个个人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马克思强调,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全面发展的核心,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使自身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⑥,从而才可能推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对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占有,使它们变成自己自由的生活活动。

二、马克思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

“人的生产”作为马克思思想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无论是在马克思的经济学分析中还是在他的哲学论域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严格界定、正确解读和恰当使用“人的生产”概念,是当前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⑦ 对于这段话中“繁殖”(家庭)含义的理解,多数研究者把它解读为人自身的生产,但也有部分研究者使用了人的生产这个概念,并把人的生产解读为人的生育、人口生产、他人生命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甚至还有研究者认为人的生产与生命的生产是同义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的生产”?马克思又是从何种语境上使用这一概念的?回答这些问题,主要涉及马克思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的界定、解读和使用问题,而“人的生产”概念的界定是问题的关键。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使用了“繁殖”(家庭)、“人口的增长”、“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生育”、“他人生命的生产”等一系列术语,但并未明确地界定和使用“人的生产”概念。在马克思逝世一年后的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将《形态》中“繁殖”的含义界定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将“生命的生产”即“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和“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⑧ 称之为“两种生产”。恩格斯写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⑨。由此,可以看出“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生命的生产”并非是同义的。

把握马克思的“人的生产”概念,必须重新回到《手稿》中,正本清源,忠于文本。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不同的语境多次使用“人的生产”概念。如,在阐述工人工资的价格状况时,马克思分析说,“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生产的情况一样”⑩。同时马克思针对国民经济学所主张的需求和供给始终符合的观点反驳道:“人的供给(人口论)始终超过对人的需求;因而,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比例失调在整个生产的重要结果——人的生存——上得到最显著的表现。”{11}在揭露和批判国民经济学的道德原则时,马克思指出:“节制需要,这个国民经济学的原则在它的人口论中最鲜明地表现出来。人太多了。甚至连人的存在都是十足的奢侈,而如果工人是‘道德的……,那么他就会在生育方面实行节约。人的生产表现为公众的不幸。”{12}上述马克思对狭义的“人的生产”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很大程度上是吸收和借鉴了被其称之为国民经济学的改革者、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著名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像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必然支配其他商品的生产一样,对人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生产”的观点{1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的马克思由于刚开始由哲学研究转向经济学研究,其经济学思想并不成熟。“人的生产”在这里只是狭义的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与“人的需求”相对而言的“人的供给”,表现为人的生育、人口的生产、他人生命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主要通过社会对人的需求来调节。

然而,在分析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必然的发展过程时,马克思的视野又从经济学转向哲学,运用唯物辩证法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各个事物之间的必然关系。马克思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即全靠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当作工人来考察,却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而仅仅把他们“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来考察的阶级局限性{14};另一方面阐述了作为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和生存方式——人的生产是全面的社会生产。“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15}马克思在此论述的“人的生产”概念则是一个广义上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与“动物的生产”相对而言的人类全面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精神生产等基本形式,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全面性、多样性、历史性、创新性等特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人的各种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统一、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在马克思的思想认识中,作为狭义的单纯经济学概念的“人的生产”即人口的生产只是作为广义的哲学范畴的“人的生产”即社会生产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虽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初是随着家庭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德国除外)”{16}。同时,由于物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两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人的意识、精神生产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在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研究中,忽视或轻视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所具有的双重涵义,仅仅简单地解读为单纯经济学意义上的“人的生产”概念,而不作解释地任意加以使用,只会导致对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的片面解读甚至误解。

三、社会全面生产的主要特点

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揭示了“人的生产”的实质是社会全面生产,而社会全面生产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和集中体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社会全面生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首先,社会全面生产是为了人而立足于人。社会生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是人赖以生存、自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本质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表现出来的。马克思在《形态》中明确指出,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的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7}。一切社会生产及其发展,都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些需要包括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和讲究需要等在内的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需要。一方面,社会生产以人的需要为前提和内在动力。人们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生活,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又以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前提和手段。需要总是与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社会生产的全面性及其发展程度决定着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发展程度,改变着人的需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其次,社会全面生产依靠于人并改造人。一切社会生产离不开现实的人。人不仅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和创造者,也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现实的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就不会有这些个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同样,一切现实的人也离不开社会生产。人的生产是人赖以生存自立的前提,没有人的生产实践,就不会有作为生命个体和生命需要而存在的人以及包括人在内的现实世界。人们正是依靠自己的生产实践去改造着自然界和社会,去发现、创造和满足社会自身中产生的已有的和新的需要,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生产实践,“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8}。”

最后,社会全面生产的目的和归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需要、能力、个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体现着人所追求的一种生存方式。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生产密切联系,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以社会生产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9}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手段和最根本的目的。只有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之相联系的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和条件,个人的自由及其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是当代中国正确理解和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当代中国,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信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社会全面生产的实践者及其成果的享用者,始终立足于、依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得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不断扩大、实现、维护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④⑩{11}{12}{14}{1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5、7、129、126、15、57-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32页。

③⑦⑧{16}{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89、80、80、80、67-68页。

⑤ 人民出版社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2页。

{13} 王亚南主编《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1页。

{18}{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108-109页。

作者简介:张金凤,女,1967年生,浙江临安人,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临安,311300。

(责任编辑 陈金清)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