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分析

2009-03-26 02:35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就业难中国大学生

季 飞

摘要: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教育观念,国家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的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经济禀赋结构的现状,提出了要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这些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压力;配合当前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要调整结构,要培养适合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以缓解结构性失业;以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战略指导思想,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使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理性分析;中国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109-03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将有71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而6月份各大高校的初次就业率仅为45%,就业压力较大。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了?

一、两种教育观念的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先后受到新福特主义教育观念和后福特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两种教育发展观念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必然,但我们也要正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1新福特主义的教育观念

新福特主义的教育观念认为,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战争,国家在教育方面也应该采取市场化,实行双向选择。让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彼此竞争,通过市场机制使学校之间优胜劣汰,以优质教育质量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市场化可以使消费者选择那些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工作岗位的课程,并解决人才和技术短缺问题。这样做可以保证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保证劳资双方为各自的利益都会积极投入教育培训资金。

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而当时的高等教育缺乏活力,高校办学没有动力,办学效率不高,在新福特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者们纷纷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可以走市场化的路子,并列举了走市场化,面向市场办学的诸多好处。当时的高校也愿意这样做,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经费困扰,学校缺乏办学经费,老师福利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师资不断流失,大学选择了这种发展理念。

2后福特主义的教育观念

后福特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兼顾效率与公平,发展高技术、高工资、磁性经济的做法。认为知识、技能、国民素质是繁荣经济的关键,对该理念有力的经济学实证就是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也是资本,而且是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能够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其投资收益率将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为:(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的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源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类型,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2)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资资本的投资。(3)人力资本投资是教育投资问题。不应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看作是一种消费。而是一种投资行为,且收益远大于物资本投资收益。(4)教育消费是一种行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教育投资是一种长期性投资,回报不定是及时的,可以在未来实现其内在价值和收益;教育投资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正是在后福特主义教育观念和人力资本理论的支撑下,1999年经济学家汤敏向中国政府高层力荐扩招,他列举的理由主要是:(1)当时中国的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程度国家的水平,18~22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4%,而菲律宾31%,泰国37%;(2)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3)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对象;(4)当时高校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有能力消化扩招;(5)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于是中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扩张,1999年扩招的时候,普通高校共招生159万多人,比上年净增45万多人,增长41.7%。普通本专科年招生数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一路飙升到2008年的600万;扩招10年累计招生约为4010万,占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招生总数的75%。目前,高校在学人数2500万人,23%的毛入学率,规模世界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同时,我们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也在飙升,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610万人,加之此前的100万未就业毕业生,2009年有710万名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

3新福特主义教育观念和后福特主义教育观念的诟病

新福特主义教育观念提出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使学生存在双重风险:一是当学生接受完某一培训进入市场后,市场的需求变化了;二是现在的热门专业很可能在未来几年会消失,针对热门专业的培训是短期的、不确定性的。

按照新福特主义教育观念的指导,部分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会因为无力提供学费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从而造成人力潜能的浪费。在中国扩招的前期,也确实出现了部分农村学生或是家庭困难学生上不起学,出现了上大学是压在老百姓头上的新的“三座大山”之一,在社会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而从结果预期看,教育市场化名义上提供效率和弹性的同时实际上“生产”出大量低技能的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市场化改革将产生大量的不具备人力资源价值的社会群体。

对后福特主义教育观念的主要批判有:其一,扩展高等教育的结果造成新的人才的浪费,在毕业的大学生中,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找到高技术、高工资的工作岗位。在大学生堆积的地区,高技能、低工资的现象同样存在。其二,当所有的人经过培训后都具备了高技术、高工资的工作岗位没有增加或是减少,同样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经济增长不能确保本国就业率的增加。这是因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很可能是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国内需求的增加很可能为别国创造了就业机会,而不是本国。其三,在许多国家,高工资,没有和高技能、高技术、高学历挂钩,收入与知识技术之间的关系会受到一国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二、国家产业结构要调整

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解决自身的结构问题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我们自身结构不太合理的问题。如果一国推行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那么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经济体可能会经历一段有投资驱动的快速增长。然而现实表明,实

行这一战略的拉丁美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必将放缓,并最终导致经济停滞乃至危机的频繁发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源的错误配置、激励的抑制、预算软约束和寻租活动等会导致经济效率低而降低和经济剩余的耗竭,而这些剩余是投资所必需的。

禀赋结构是指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发展中国家的禀赋结构的关键特征是:自然资源和非熟练工人相对丰裕,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相对稀缺。在缺乏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而富有非熟练工人和自然资源低而发展中国家,只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才有比较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将长期处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阶段,在产业的结构中,不可避免地要多发展诸如纺织、加工、制造等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另外,一个企业只有根据由经济体的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才会在竞争的市场中具有自生能力。在此前提下,企业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劳动密集度较高的技术,这将会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并实现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化的制造业部门和服务部门转移。

三、高等教育的结构有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动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有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之间又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其中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起着根本的推动作用。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统计资料中可以明显看出,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与该国人均GDP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中国学者分别以1960—1981年世界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十个发达国家和十个中等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也证明了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中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与人均GDP之间的关联度都很高,特别是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较高的关联度。这不仅说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同时也说明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0%~10%之间;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绝大多数在10%~20%之间,平均值为14%;当人均GDP在3000美元一6000美元之间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绝大多数在15%~30%之间,平均值为22%;当人均GDP在6000美元~12000美元之间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绝大多数在20%~40%之间,平均值为30%;当人均GDP在12000美元以上时,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30%。

人保部有关调研报告指出,在工科专业里,机械电子、工程研发等专业仍然存在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而文科类、艺术类的困难则最为突出。然而,根据教育部最新出版的《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2009年毕业的经济类本专科大学生有26.5万人,而管理类本专科毕业生超过百万人。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不合理,一是规模结构偏大,超出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二是学生专业结构不合理,软专业学生较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构不合理,加之个人人文综合素质下降,自然就造成了结构性失业。这些数据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经济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禀赋结构,故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不符合我们的比较优势的,提供不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不能解决大批量的就业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办法

1控制高等教育扩招的速度,改善高等教育的结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蔡克勇认为,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应不高于或略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有些地方盲目扩招,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实际已经超过了8%,有的地方更是高得离谱。这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人大纪宝成校长也认为,在经历了连续八年年均24.3%的高速增长之后,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任务不应该是继续做大,而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做强的时候了。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要有严格的区分标准,虽然现在有“985”高校,“211”高校之分,但是还不够具体,以至高职高专想升本,教学型大学想办成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想办研究型大学,都不安于现状,都想提高身价。安于本位才能做好本职工作,这方面美国的分类标准就值得我们借鉴。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有前瞻性,我们不能老是向“钱”看,大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堡垒,在这个传授知识,生产知识的殿堂,若是都没有了理想,那是很危险的。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要分层,要有结构上的调整,现在的大学趋同化很严重,千校一面,没有特色。

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高校扩招的同时,教育改革没有跟上,造成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社会或者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从大学问题回到中国问题本身,甚至追溯到某些人类问题,这是中国大学改革必然面对的改革取向问题。当初我们扩招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可是现在我们仍然面临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难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将面临最大的稳定问题。

3调整产业结构

我们必须要用改革的方法调动市场自我运行能力,用政策去引导市场按照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来调整,而不能够由政府直接来调结构。调结构最大的关键点就在于,是靠政府直接用行政手段来调结构,还是政府用政策引导、用价格信号和市场机制,通过对企业的优胜劣汰来实现结构调整。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说到了中国经济结构仍将长期处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禀赋结构,我们要正视这一客观现实,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为2 60美元;美国人均GDP为45594美元,中国的人均GDP是美国人均GDP的5.79%。人均收入是经济体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丰裕程度的一个很好的代理变量。我们还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产业,纺织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有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因为这符合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经济竞争中有优势,同时还能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人口压力,就业压力问题。我们不能老是让大学生去挤占农民工的就业空间,要还原就业层级,做到人尽其才,否则,我们还会重演今天的难题。

4树立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

高等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明传承、社会服务等重要任务。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机制始终渗透贯穿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和理念的变革而不断转变。

(1)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提高人,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教育发展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后劲;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要以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形成有利提高质量、效益的教育环境。教育的生命力和社会地位,最终由内涵决定。外延的扩张必须为内涵提升服务,教育的发展最终要回到内涵道路上。

[责任编辑陈丹丹]

猜你喜欢
就业难中国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